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明確宗旨 建立目標 不忘發心》課堂筆記(六)

  

《明確宗旨 建立目標 不忘發心》

  ——理念課要點筆記(六)

  

(3月6日 下)

  一、課前准備 簡要回顧

  1、各組報考勤。

  2、靜坐5分鍾。

  3、簡要回顧。

   宗旨的問題上了四堂課,讓大家反省了自己的生命曆程,目的是讓大家認識自己是不是一個有宗旨的人。

   與孔子這樣有宗旨的聖人相比,差距在哪裏?孔子這樣有宗旨的聖人,有什麼樣的人格特質、精神風貌?

   大家從最開始的茫然一片,到現在有了一個模糊的概念。

  

  

  二、學習開示 研討問題

  【師父開示總攝要義】

  開示原文:

   諸位得到了人身,願意學習佛法,甚至出家修行,是具備了相當好的暇滿!怎樣讓我們的暇滿人身發揮作用呢?那就要深入地學修佛法。如《出曜經》說:“人身難得,佛世難遇,生值中國亦複難遭,諸根完具亦複難得;于賢聖法中求作沙門,亦不可得;聞真法言,複不可得。有智之人,能解此者,當念精進,求于道果。””

   “佛法是許許多多的佛菩薩及祖師大德們,舍頭目腦髓,真真實實修行修出來的。然後通過曆代的傳承祖師,一代一代傳下來,延續至今,我們才能夠聽聞佛法、安住道場、親近叁寶。這說明我們是很有善根和福報的,應該要倍加珍惜,把握難得的因緣。”

  

  法師引導:這裏講了暇滿人身難得,得到了人身幹什麼呢?要“求于道果”,就是要證入聖位,達大般涅槃。

   大家都得到了暇滿人身,能學習佛法、親近善知識,是有善根福報的,大家要相信這一點。

  【研討問題 各組彙報】

  問題:你希望自己這一生在修行上要達到什麼程度?爲什麼? (時間十分鍾)。

  各組彙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爲在世間修行太不容易不好把握了,到極樂世界修行環境更加增上;想解脫輪回之苦;下一生得人身,不離師父團體;根器太差,積點福報就不錯了;治好大家的病,調伏粗猛煩惱;跟著師父走大乘道,生生增上,證初果不退轉;不離開師父,改習氣,對達到什麼程度茫然迷惑;不退轉,增上,承事善知識;成爲象師父一樣的人,能納法成業;來去自如,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師父怎麼做我就怎麼做,發菩提心;專注和調柔,專注能幫師父弘法,調柔能在和人溝通時不起煩惱;解決內心的痛苦,發菩提心,從自己的小圈子裏突破出來;生起真實的皈依心,跟著師父利益更多的人;得到智慧,幫助別人;多幫助他人,也解決自己的煩惱,爲建立教法貢獻自己的力量;修行的路上一直有善知識指引,把龍泉寺建成佛教中心;去兜率內院;生生增上,跟著師父一直走下去。

  叁、針對現行法師引導

  1、從大家的回答中可以看到大家的知見很不統一,在同一個道場、上同樣的課,每個人對自己一生的期許差別很大。

   真正有凝聚力的團體是會一起集體轉世的。佛一千二百五十常隨衆,生生世世跟著佛轉世,佛成佛後是諸大弟子,佛做國王時就是大臣。

   說明大家的理念還是很不清晰,僧團相對居士就好很多,會說跟著師父一直走大乘增上生道,往生極樂世界也會很快乘願再來,繼續跟師長弘法利生。

  

  2、大家佛法學得不紮實,對自己的期許過高,與自己的根基不符。

   學了這麼久,大家對自己的根基應該有一定認識了,要現實一點,對現在的工作有沒有一份踏實的、實在的承擔心?“以師心爲己心,以師志爲己志”沒做到。爲什麼進步緩慢?依師出了問題,依師之道是根本。

  

  3、我們學了這麼長時間,說到對自己的期許時,沒有人說要爲建立漢傳佛教修學體系而作出什麼貢獻。一考慮這一生的期許,說出的是自己內心的東西,跟善知識的心願沒有結合。沒有把自己的修行與師父的心願,跟師父所做的事業找到結合點,難怪沒有安住當下。認爲娑婆世界太苦了想往生,這種根本不是發心,是很有問題的,是我愛執在起作用。

   雖然有人說發起大悲心、菩提心,但是是非常大而空的目標。要時刻想師父怎麼想,怎麼做?我這一生要建立起清晰的宗旨。要培養一個好的良善的依師的等流。

   並不是說大家想往生極樂、去兜率內院不好,而是發願往生,速現神通力,不停留,返回娑婆,配合師父建立漢傳佛教修學體系。

  

  4、實際上內在運作的還是自己的習氣,而非師長的心願。大家的這種渙散狀態說要配合師父,不夠條件,是有很大差距的。要心往一起使,都要往上配合。所以如何生生跟隨善知識,自己的心願要很清楚,及時調整走偏的方向,趕緊回到依師學佛的路上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