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明確宗旨 建立目標 不忘發心》課堂筆記(七)

  

《明確宗旨 建立目標 不忘發心》

  ——理念課要點筆記(七)

  

(3月8日 下)

  

  一、繼續研討,同學彙報

   上堂課通過討論反省到了問題,下面再討論一個問題:如何建立人生宗旨?

  【同學彙報】:依師長的心願建立人生宗旨,從承擔的工作中去體會實踐佛法,把自己融入建立漢傳佛教修學體系的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建立人生宗旨;依師學法建立人生宗旨,把學的法在生活中思惟觀察實踐,而不是邏輯推理,在學法實踐的過程中建立人生宗旨。

  二、碟片導視,體會內涵

  (一)以何心態看《孔子傳》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致于學,要系統、完整地建立人生宗旨,不是我們想得那麼簡單。大家邊看碟片邊設身處地地去體會孔子是怎麼建立起宗旨的?

   孔子可謂文殊菩薩化現,不要以看電視劇的眼光去看。

  (二)重點體會 如何發心:

  1 促成大乘發心的外在因緣。

  【環境需要】

  (1)當時的社會環境是禮崩樂壞,魯國有叁家大士執掌國政,有叁個人在談話,說要改變現在的這種混亂,唯有聖人出世。孔子聽到後受到很大震憾,心心念念思考什麼是聖人。

   這與六祖開悟的境界類似,六祖聽到別人讀誦《金剛經》,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宿世的善根和對空性的證悟受到啓發。孔子也是聽到談話後,大乘種姓、宿世的善根由這個外緣啓發出來。

  【外緣啓發】

  (2)佛爲王子時出宮遊玩看到生老病死,不是偶然的,是天人示現生老病死。天人壽長,知悉達多太子必成佛,但擔心太子被王宮生活所迷,于是示現生老病死,佛最後的菩薩生也是這樣由外境來啓發。示現的天人也一定是受到佛的加持的。乃至八地菩薩,佛會加持他從其境界中出來,告訴他要成佛你還有什麼不具備、沒達到。

  (3)所以一個人人生宗旨的建立必定要靠外緣。當我們根基成熟時,佛度化衆生不失時機,隨時會加持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孔子聽到要想國家穩定、社會穩定,必定要聖人出世,他的決心就被啓發了。這種境界與六祖開悟的境界是一樣的,菩提心就發起來,甚至更高。

  【惡友障道】

  2 障礙大乘發心的外在因緣。

  (1)孔子去問左太使什麼是聖人,左太使告訴他周公的不凡,正此時,他的吹鼓手朋友們出現,叫他去掙幹肉。

  惡友出現時必定是對我們好的,吹鼓手朋友對孔子說,你不是要分擔母親的勞累嗎?左太使看到這個情景說:“你去掙你的幹肉吧。”然後就走了。

  (2)菩薩怖畏惡友強過毒蛇,我們很容易沈迷于五欲和世間安樂。惡友不一定張牙舞爪很凶惡,而是在我們與善知識的心靈要溝通時,惡友就出現了。這就是障礙,菩薩發心,魔軍就會來幹擾。

  魔軍不一定對你很凶惡,會在你身邊對你很好,帶你順著五欲走而不是修行的大道。常常你累了,有人就對你說你不要上殿了,休息吧;或者說我這裏有好吃的、好玩的,你來吃來看一看,玩一玩吧。所以菩薩發心時最大的障礙就是惡友。

  菩薩發心時,魔宮都會震動。

  師長加持

  3、如何成爲聖人離不開善知識的加持。

  (1)惡友出現時一個重要的人物也出現了,孔子的母親。母子間話並不多,但心的感應、相應非常感人。母親一直策勵他走大道,而不只掙點幹肉,這才是真正的菩提眷屬。

   孔子掙了幹肉母親並不高興,問他作業做完沒有,他說叁天前就寫完了,並拿給母親看。母親繼續說你做完了就該去掙幹肉嗎?有沒有想想你的父親?你的父親希望你這樣做嗎?他的母親一直這樣策勵他。

   那個時代對君臣父子的禮儀非常重視,所以想起父親後他的境界就不一樣了,父親對他的期望是很高的。

  (2)父親留下來的劍是身份的象征,孔子同父異母的哥哥孟皮來要走了劍,因爲孟皮腿腳殘疾,國人都瞧不起他,他本來是個厚道的人,但他的母親一直跟他說要他來把劍要走,這樣他在國人面前就可以說自己是一個士人了。

   孔子回來看見劍沒有了,就想去找孟皮要劍和得到家業,這時母親就呵斥他,要他對著父親起誓,永遠憑自己的能力做人。

   這是說明外在的財富地位不能說明你內在的功夫有多高,一個有宗旨的人不急于憑借外在的財富地位家業來證明自己是一個有宗旨的人。我們身上有沒有挂很多這樣的“劍”?比如出去你會說我是龍泉寺的、師父是誰,就像孟皮說我有了這把劍、我是一個士人,這能說明你的修行好嗎?說明不了,或者只是你有個龍泉寺的皈依證而已。

  (3)我們非常容易被外在的東西迷惑,建立一個外在的宗旨,而沒有真正的內心建立宗旨。

  (叁)法師總攝 策勵發心

  (1)一個菩薩的發心不是只有一因一緣,而是多因多緣,廣論中講發心有四因四緣,“不忍聖教衰、不忍衆生苦”。我們也要立志成爲聖人:經常觀察衆生苦,聖教衰落,才能從內心生起承擔衆生苦的發心。直下承當!擔當!

  (2)當時的社會環境也是孔子發菩提心的一個因緣。我們要觀察衆生的苦,衆生現在不再衣食饋乏,但內心的苦更深,沈溺五欲、精神的空虛。

  (3)良好的師長,同行都是我們發起菩提心,建立人生宗旨的外緣,我們要結合佛法觀察思惟,才能發起擔當衆生苦、荷擔如來家業的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