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宗旨 建立目標 不忘發心》
——理念課要點筆記(叁)
(2月28日 中)
一、再次研討深刻內省
【第二次討論】爲什麼要建立人生宗旨?
【法師引導】:
現在再討論一遍,每個組歸結成一句話:爲什麼要建立人生宗旨?
【同學彙報】:
因爲我不快樂;想離苦得樂;想究竟離苦得樂;爲了圓滿一切快樂,任運無間正饒益包括自己在內的一切有情;爲了依師,因爲法師說要建立人生宗旨;爲了生存;仰慕有生命宗旨的人,所以要效學;不被自己的煩惱障礙;上報四重恩、下濟叁塗苦;改變生命價值、提高生命質量;樹立人的形象和典範;暇滿人身難得;一個字“貪”。
【法師引導】:
透過剛才的討論,大家對爲什麼要建立人生宗旨有了一定的認識,希望各位不要當成一種說笑的談資,要跟自己的生命結合起來,我們的課才有意義,我們的討論才有價值。
各位討論的就是今後要指導你生命方向的內容,內心要很清楚這點,要結合自身生命,深刻地去反省,認識說爲什麼我要建立人生宗旨?“建立人生宗旨跟我有切實的關系,跟我的生命是息息相關的。”以這樣的心態來討論,討論的內容才能觸動你的心,打入你的內心深處,否則又落入了談笑當中。
二、追本溯源 建立宗旨
【大家答案各異,法師引導大家】:想想我們每天在追求什麼?
世人追求金錢,學佛追求功德。爲什麼你要追求功德?要一直問爲什麼、爲什麼、爲什麼、不斷問下去,到最後:沒有爲什麼了,就是這個。給大家半分鍾,好好想想:我在追求什麼?
【同學回答】:
追求快樂,因爲太苦了;追求不隨業流轉、造善業;最近感受到利他就是自利,內心歡喜。體會到佛菩薩發心度衆生不是跟人學的,也不是人教的,是感受到到衆生的苦自然發起的利他心。
【法師點評】:
上一位同學說到一個很重要的點,對自利利他有體會,利他才是自利。
所謂的自利:自己利益自己,自己得到利益,利益也就是快樂;自己得到快樂,也把快樂帶給別人。
法師總攝開示: 離苦得樂是生命的源動力。
【尋找生命源動力】
(1)我們從小到長大到老年,終其一生,都在追求一種東西,每天每分每秒都在追求,即便死的那一刻,也在追求,從未放棄過。任何人讓我放棄都不可能,那是什麼?它不應該是一個說辭、一種理論,而是你要從自己內心深處去體會。從生下來,乃至到現在,你坐在這裏的當下,你有沒發現每個人的坐姿都不一樣?你們可以實驗一下:
(2)大家兩人一組,互相看著對方,眼睛對著眼睛,互相睜大眼睛看對方,你去看對方的反應,眼睛盡量不要眨,看他爲什麼這樣的表情,爲什麼這麼坐?當下他在追求什麼?
大家有沒有領悟到一點東西?剛才我們看著對方,對方的眼睛會眨,他根本控製不了,爲什麼控製不了?他的坐姿爲什麼是這樣?剛開始雙盤、過一會兒單盤,又過一會兒散盤,再過會兒翹腿,爲什麼會這樣?我們在追求什麼?我們每個動作都折射出我們這一生追求的東西。我們從生下來,小時候、到現在都在不變地追求它。
我們沒學佛時在追求那個東西,我們讀書、工作、結婚、培育下一代,所有的行爲,爲人處世、之所以這樣說話,有這樣的表情、著裝,都在追求那個東西。學佛後依然如此,雖然可能我們的著裝跟過去不同了,但我們還在追求它。當我們精神狀態好的時候,或者生病的時候,困頓的時候,乃至睡夢當中,都在追求那個東西。在夢裏我們夢到恐怖的東西,根本沒有一個具體實在的我了,但是我們堅固的習氣,依然告訴我們,碰到害怕的東西要跑。爲什麼要跑?我在追求什麼?我在躲避什麼?各位要深切地去認識,去尋找生命的源動力。我們因爲有了這個生命的源動力,從而推動著我們身語的一切造作。這個源動力佛法裏叫佛性。
【源動力也會受製習氣】
什麼是佛性?我們可能不曉得。佛證道時的第一句話是什麼?“奇哉,一切大地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皆因攀緣妄想不能證得。” 佛性我們不大能體會到。佛性展現出來的就是生命的源動力,,每一分每一秒推動我們遠離痛苦、要得到快樂。例如:小孩剛生出來被風吹得身體疼就會哭,大人抱一抱就好了;我們從小到大的衣食住行(皆是如此)。即便讀書,也是因爲有個概念告訴我們說“讀書很重要,以後可以有好的工作、事業、家庭。”那爲什麼要好的家庭、事業?因爲想得到快樂。得到快樂並非不對,只是每個人對快樂的定義、體會不同。有人追求欲樂、有人追求法樂;有人希望得到禅悅,但是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共同的本能。這個本能是沒有辦法控製的,當你坐久了,你會發現不知不覺你的坐姿就變了,先雙盤、後單盤、伸開腿、或者托一下腮。都是在沒有覺知的情況下它就發生了。對這點,大家要觀察:早上你爲什麼不想起,賴床?原來是生命的源動力在起作用。但我們加入了後天的知見、思維---佛法講的正知見,正知見會指導我們的行爲,會改變我們說,我這種生命的源動力,有時候方向是錯誤的,它會受習氣的影響。
【建立宗旨才能離苦得樂】
要分清楚現在讓大家認識生命的的源動力是什麼?一定要找到它。認清楚,然後才能談到爲什麼要建立人生宗旨?
剛才大家討論的爲什麼要建立人生宗旨?你們的種種答案:煩惱越來越少啊,人生有方向、有動力、不迷茫等等,都是從離苦得樂這個源動力發展出來的事情,一定要追到根上——就是佛性要啓發:時時刻刻要離苦得樂。這不是理論,要從內心深處去思維。
因爲我們生命最根本、最根本的源動力是離苦得樂。那如何能夠離苦得樂?所以建立人生宗旨這個問題才有答案。
如果沒有一個對這個問題的清晰認識,沒有一個對離苦得樂本能的力量的認識,我們所謂的建立人生宗旨,不清晰,沒有力量,一定會退轉,當我追求了一陣子,發現沒有意思了,不再追求了。我們一生當中都在不停地更換追求目標:工作、朋友、房子。一生沒有一條主線貫穿你所有的行爲。這條主線是什麼呢?孔子講“吾師十有五而致于學。”他十五歲致力于周禮的複興,從此沒有再變過。一個有宗旨的人“叁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他的一生,碰到再多的困難、挫折、考驗,他的宗旨是一定的,從來沒有發生過變化。而我們呢?事情做不通,就不做了,不停地在更換生命的方向。所以我們在佛道的修行上一直是進進退退的,生命(方向)不清晰。這點從任何一件事情上都看不清,一定要從一生來看。
叁、生命回顧 重塑未來
所以,下來要做個生命回顧的作業。按下面表格來填寫。
人生方向——回顧自己一生
公元?年
| ?歲
| 發生事件
| 個人感想
|
|
|
|
|
|
|
|
|
1、表格是簡單的方式,最好寫自己的自傳,不記得的去問父母。最好不加修飾地,如實地把自己一生主要的事情抓出來,把自己一生幾十年做個分析:我的一生是什麼狀況?我以後該怎麼走?這時候對佛道才會生起無比堅定的信心。
2、這種討論,不斷帶著大家結合自己的內心相續,身心現行,跟佛法做比較,這樣的學習模式,希望大家重視作業,因爲上堂課的作業是爲下堂課做准備。
3、我們這段時間學的宗旨理念,從這篇開示開始專門建立宗旨理念,這樣的課過去要學幾年,整個的從最開始“爲什麼要建立人生宗旨”,到將來“爲什麼要走大乘道?走一佛乘?” ,要貫穿到最後,“對整個世間物質、心靈的路要做抉擇;對在家、出家要做抉擇;對走大乘、小乘要做抉擇;”從一開始,這堂課開始,我們要捋一遍,讓大家認識一條路,這條路是自己走出來的。以後就不會變了。宗旨理念課,實際上理念一定離不開宗旨的。
《《明確宗旨 建立目標 不忘發心》課堂筆記(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