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明確宗旨 建立目標 不忘發心》課堂筆記(四)

  

《明確宗旨 建立目標 不忘發心》

  ——理念課要點筆記(四)

  

(3月2日 中)

   一、聞法前行 回顧要點

   大家要注意課堂紀律,不要交頭接耳,要讓自己進入聽法的狀態。

  【生命回顧 意義重大】

   上堂課留了作業,讓大家回顧自己的一生。

   我們所處的環境,周圍的人,苦樂受,一切都是過去的因感果,是我們的增上環境,增上果。回顧自己的人生經曆,家人的行爲,對你的態度,可以看出你過去生的修行狀態,你的家人就是你的眷屬,從中可以看到自己過去生的修行有哪些不足;現在你有哪些好的等流,是什麼原因産生的?對于業果在自己的身上真正看到,跟書本上的文字、道理大不一樣,就容易産生定解。

   爲什麼回顧自己的一生?跟建立人生宗旨有很大關系,與抉擇大乘發心有關系;看到自己的生命中強大的習氣,障礙修行,拿掉了,生命就會不同。就知道如何去對治習氣。

   二、引導觀察斷除器過

  【勿隨境轉】

  (1)老同學已知道,新同學要培養,白天發生了很多事情,歡喜的,如今天迎接客人;煩惱的,要注意觀察自己的思緒是否一直被這些事情拽著走,如果是這種狀態,很難把法聽進去。

  【安住當下】

  (2)大家要安住當下,上殿、做事、上課都要能讓自己的心安住。時時讓自己的心安住是很了不起的功夫,可以稍稍思惟聞法勝利。若覺得自己累了就聽不進去是種借口。對講法師不要非理作意,如覺得講法師醜陋、不順眼等,這樣就是一邊聽一邊加毒藥,最後就被自己毒死了。

  【清淨領納】

  (3)法雨下下來你要做的就是接納,但也不是被動接受,先納進來,然後再去分別。不僅聽法時如此,對待同行之間也是如此,不要一下把別人講的話擋住,事先就認爲別人是一個煩惱重的人、一個無能的人等,這樣的作意恰恰是自己的心態出了問題。

  

   叁、引導思維 調整現行

   複述上堂課討論要點、各種答案。“爲什麼要建立人生宗旨”?法師教導大家要習慣去找到我們討論出的答案中有何問題:法師說建立了人生宗旨就有方向目標,請大家來破斥。結果同學回答把法師上堂課講的又複述了一遍。

  【深入思維 直至轉心】

   要培養深入思惟的慧力,深入思惟才能轉心。

   (1)經過了一個星期,有沒有發現自己轉心?對我們“因爲要離苦得樂所以要建立人生宗旨”,內心是否真的産生了力量?還是依然虛無飄渺?

  大家要去觀察自己的每一個行爲是否要離苦得樂,潛意識、下意識的動作都是爲了離苦得樂。

   (2)我們有時陷入煩惱了會退心,一直退到一個底限,這個底限就是離苦得樂。

  離什麼苦得什麼樂?用什麼方法離苦得樂?世間人有很多方法,那我們爲什麼要學佛呢?這就到了一個底限。

  【隨時調心靈活應對】

   大家要調整自己的心,不要讓法師來調整你們,剛才嚴肅一點,叫大家不要交頭接耳,你們的心就一下收住了、不敢動了,你們要學習以靈活的心去和法師互動,你可以很敬畏,但也要靈活。

  四、繼續研討 各組彙報

  1、舉例說明。離苦得樂的種種狀態。

   ①大家爲什麼這麼坐?有沒有人覺得坐得很舒服的?我現在坐著就覺得很舒服,椅子軟、大小合適,但第一堂課還可以,第二堂課就不行了,盤著的腿就掉下來一只腳了,我並沒有刻意去放下腳啊。

   ②你會覺得大吃一頓、大睡一覺、大罵討厭的人一頓快樂嗎?衆答:不會。因爲你不覺得是快樂所以你就不會追求了。

   ③八月十五的晚上聚餐,你會一邊大吃一邊說不快樂嗎?你依然還是猛吃,就是說從理論上知道了,但內心沒有真正轉過來,行蘊沒有改變。

   ④大家爲什麼選擇來龍泉寺,來山上做常住義工?是因爲你覺得在這裏對你的無限生命會有幫助,這也是一種樂。

   ⑤所以你要去觀察,這樣觀察思惟就是在修法,而不只是說僅僅去誦誦經。

  

  2、討論問題。“回顧一生,這幾十年來,我是一個有宗旨的人嗎?”10—15分鍾。

  【各組彙報】

  (1)同學回答:沒有宗旨沒有目標;學佛前有目標,想去環遊世界,學佛後的宗旨是成佛,對別人好的地方很羨慕;沒有宗旨,從小喜歡玩兒;有宗旨,像佛菩薩一樣發大願;學佛前的目標是超越任何人,跟別人比,比不上就不比了,學佛後目前是想快點出家;

  【法師點評】:剛才講的大多數都沒有宗旨,有目標的也沒有長遠的,是階段性的目標,並且發現自己達不到就趕緊換,這個事做不成了就不做了。這都是我們面對生命的一種狀態,等一下可以看祖師大德也可能會說這件事做不成了不做了,但祖師大德內心有不變的東西。

  

  (2)同學回答:有宗旨,想離苦得樂,思考過很久;想當兒童教育家;相信宿命論;沒有目標,聽父母的、聽丈夫的、爲了兒子沒有自己;生活很混沌,看勵志的書能短暫激勵一下,但不能持久;沒宗旨,覺得怎樣對自己好就怎樣做。

  【法師點評】:把離苦得樂作爲宗旨是你自己的一種認爲,你可能比別人看得深遠一點,但宗旨是有一定高度的,你有沒有達到它?我們的目標總是在換,宗旨有不變性,建立了就不會再換。

  

  (3)有追求精神生活,但很模糊;沒有宗旨有目標,目標是短期的;學佛後開始建立人生宗旨,學佛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沒有宗旨,被社會上的知見所左右。

   五、結合開示 歸納總結

  【師父開示】“佛法要幫助我們解決什麼問題?也就是破迷惑、破無明,啓發我們內心的自性光明。無明需要一分一分來破除,漸漸地我們就會越來越清淨、越來越明晰,對所學的佛法、所要走的路、自己的下手處,越來越有體會,越來越笃定。世間一般不學佛的人,他一生也做了很多的事情。各行各業的人都在做事情,都在努力工作。但是,他們所要解決的問題,僅僅是一些生活方面的問題,衣食住行方面的問題,養家糊口的問題。當然,在解決自己的生活基本條件的同時,也能夠給別人帶來一些利益。但是這些利益,也僅僅是物質層面的、人的情緒方面的。佛法要解決的問題,是生命的終極苦樂和人的心靈深處的問題。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就要透過自己對佛法正知見的培養、對生命真實離苦得樂的追求和內在煩惱的淨化,使我們的所作所爲有明確的方向,擁有真實的佛法力量。靠著自己的發心、以及佛法僧叁寶的加持、感應,這種力量就會越來越強,所産生的作用也就越來越大。”

   “沒有學佛法以前,我們的認識和追求都是世間上面的一些知見和習慣,很多是顛倒的、錯誤的,雖然求快樂,往往得到的是痛苦。學佛法的目的,就是用佛法的知見來改變我們對世間的種種觀念和認識,使生命的質量得到改善,生命的價值得到提升。”

  

  【慢心習氣 看似宗旨】

   這兩段內容是對剛才討論內容的一個歸納。

   除了這些知見和習慣,還有就是習氣,習氣指導我們。如我們樣樣都要比別人好,這種慢心塑造出一個強大的習氣,如喜歡自由自在,都是習氣讓自己看似有目標有宗旨。

  【離苦得樂 賴善知識】

   2、要離苦得樂一定要有善知識。

  (1)善知識告訴說,我們的生命狀態是不完善的,但我們的生命狀態可以提升。聖人不出世的時候,我們都是在無明狀態中的。聖人不出,萬古如長夜。

  (2)衆生不知道怎樣離苦得樂、衆生不知道吃什麼藥病能好,如神龍氏采百草、發明各種工具的人都是菩薩示現,看起來好象是物質上的滿足,實際上菩薩一步一步在帶衆生離苦得樂。如孔子被尊爲“大聖至誠尊師”,處處提倡禮儀、仁德,弘揚周禮,都是菩薩境界,長時積澱,在打基礎。東漢佛法傳入中國後即刻融入中國文化?,它其實暗通大乘佛法。

  (3)如果沒有人指導,我們對于因果、無限生命,連一個概念都沒有,沒有人知曉自己經驗以外的另一種生命境界。很多人連聽都沒聽過,何況實踐,何況深入內心改變生命?大家真的應該非常歡喜,就好象有了一張五百萬的支票,只不過二十年後才能取,你現在一定會把這張支票當成寶貝。

  (4)你可以說講得太多了,不知道實踐哪一點,但你要找到自己嘗到佛法味道的那一點,比如你去觀察你每天在積聚什麼,色法?心法?善心所?惡心所?積聚久了,就成了那個。你從這個法類比較容易趣入。從一個趣入後,以後你再趣入其他法類就不那麼難了。

  【珍貴法寶 實踐趣入】

   佛爲求一偈頌,在身上挖千孔燃千燈,我們現在聽到了這麼多法,就應把法當寶貝,佛出世的目的,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是爲了把這些道理告訴我們,這是何等的境界。明白了道理,唯一要做的是去實踐。

   師父開示,世間人、學佛人的宗旨不同的。宗旨的特點?

  【課後觀察 宗旨行相】

   宗旨的特點是什麼?有宗旨的人具有什麼樣的人格特質?大家課後要去觀察。

  

  

《《明確宗旨 建立目標 不忘發心》課堂筆記(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