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宗旨
——理念課要點筆記(四)
(3月2日 【生命回顧 【勿隨境轉】 (1)老同學已知道,新同學要培養,白天發生了很多事情,歡喜的,如今天迎接客人;煩惱的,要注意觀察自己的思緒是否一直被這些事情拽著走,如果是這種狀態,很難把法聽進去。 【安住當下】 (2)大家要安住當下,上殿、做事、上課都要能讓自己的心安住。時時讓自己的心安住是很了不起的功夫,可以稍稍思惟聞法勝利。若覺得自己累了就聽不進去是種借口。對講法師不要非理作意,如覺得講法師醜陋、不順眼等,這樣就是一邊聽一邊加毒藥,最後就被自己毒死了。 【清淨領納】 (3)法雨下下來你要做的就是接納,但也不是被動接受,先納進來,然後再去分別。不僅聽法時如此,對待同行之間也是如此,不要一下把別人講的話擋住,事先就認爲別人是一個煩惱重的人、一個無能的人等,這樣的作意恰恰是自己的心態出了問題。 【深入思維 大家要去觀察自己的每一個行爲是否要離苦得樂,潛意識、下意識的動作都是爲了離苦得樂。 離什麼苦得什麼樂?用什麼方法離苦得樂?世間人有很多方法,那我們爲什麼要學佛呢?這就到了一個底限。 【隨時調心靈活應對】 四、繼續研討 1、舉例說明。離苦得樂的種種狀態。 【各組彙報】: (1)同學回答:沒有宗旨沒有目標;學佛前有目標,想去環遊世界,學佛後的宗旨是成佛,對別人好的地方很羨慕;沒有宗旨,從小喜歡玩兒;有宗旨,像佛菩薩一樣發大願;學佛前的目標是超越任何人,跟別人比,比不上就不比了,學佛後目前是想快點出家; 【法師點評】:剛才講的大多數都沒有宗旨,有目標的也沒有長遠的,是階段性的目標,並且發現自己達不到就趕緊換,這個事做不成了就不做了。這都是我們面對生命的一種狀態,等一下可以看祖師大德也可能會說這件事做不成了不做了,但祖師大德內心有不變的東西。 【法師點評】:把離苦得樂作爲宗旨是你自己的一種認爲,你可能比別人看得深遠一點,但宗旨是有一定高度的,你有沒有達到它?我們的目標總是在換,宗旨有不變性,建立了就不會再換。 【師父開示】“佛法要幫助我們解決什麼問題?也就是破迷惑、破無明,啓發我們內心的自性光明。無明需要一分一分來破除,漸漸地我們就會越來越清淨、越來越明晰,對所學的佛法、所要走的路、自己的下手處,越來越有體會,越來越笃定。世間一般不學佛的人,他一生也做了很多的事情。各行各業的人都在做事情,都在努力工作。但是,他們所要解決的問題,僅僅是一些生活方面的問題,衣食住行方面的問題,養家糊口的問題。當然,在解決自己的生活基本條件的同時,也能夠給別人帶來一些利益。但是這些利益,也僅僅是物質層面的、人的情緒方面的。佛法要解決的問題,是生命的終極苦樂和人的心靈深處的問題。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就要透過自己對佛法正知見的培養、對生命真實離苦得樂的追求和內在煩惱的淨化,使我們的所作所爲有明確的方向,擁有真實的佛法力量。靠著自己的發心、以及佛法僧叁寶的加持、感應,這種力量就會越來越強,所産生的作用也就越來越大。” 【慢心習氣 【離苦得樂 (1)善知識告訴說,我們的生命狀態是不完善的,但我們的生命狀態可以提升。聖人不出世的時候,我們都是在無明狀態中的。聖人不出,萬古如長夜。 (2)衆生不知道怎樣離苦得樂、衆生不知道吃什麼藥病能好,如神龍氏采百草、發明各種工具的人都是菩薩示現,看起來好象是物質上的滿足,實際上菩薩一步一步在帶衆生離苦得樂。如孔子被尊爲“大聖至誠尊師”,處處提倡禮儀、仁德,弘揚周禮,都是菩薩境界,長時積澱,在打基礎。東漢佛法傳入中國後即刻融入中國文化?,它其實暗通大乘佛法。 (3)如果沒有人指導,我們對于因果、無限生命,連一個概念都沒有,沒有人知曉自己經驗以外的另一種生命境界。很多人連聽都沒聽過,何況實踐,何況深入內心改變生命?大家真的應該非常歡喜,就好象有了一張五百萬的支票,只不過二十年後才能取,你現在一定會把這張支票當成寶貝。 (4)你可以說講得太多了,不知道實踐哪一點,但你要找到自己嘗到佛法味道的那一點,比如你去觀察你每天在積聚什麼,色法?心法?善心所?惡心所?積聚久了,就成了那個。你從這個法類比較容易趣入。從一個趣入後,以後你再趣入其他法類就不那麼難了。 【珍貴法寶 【課後觀察 《《明確宗旨 建立目標 不忘發心》課堂筆記(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