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明確宗旨 建立目標 不忘發心》課堂筆記(一)

  

《明確宗旨 建立目標 不忘發心》

  ——理念課要點筆記(一)

  

(2月24日 下)

  一、新學加入互觀功德

   20位新同學加入,值得高興,說明學習佛法的人越來越多,佛法越來越弘揚。

   新同學分組彼此互相介紹,講出對方的優點。

  二、師父理念總介紹

  1、開講緣起

   上堂課有同學提問上的課叫師父理念課,那什麼是師父的理念?實際上這半年來講了許多佛法的命題,這些都是師父理念的血和肉,這些都是認識師父理念的基礎。

  2、曆史淵源

  1)、請先思考

   佛陀的理念是什麼?古時大德有沒有弘法理念?龍樹菩薩、宗咯巴大師、太虛大師,他們有沒有弘法利生的理念?師父的理念是他自己新創的嗎?如果不是,我們爲什麼要學?

  2)、追憶祖德

   實際上佛陀、祖師大德都是有弘法理念的,只是我們沒有去總結,深入了解而已。過去農業時代的交通、通訊沒有現在發達,佛教界交流很少,實際上整個社會人們之間的互動也沒有現在頻繁,因此祖師的理念僅限于他所在地方的範圍內,這是客觀時代因緣背景造成的。

  3)、山林佛教

   佛教長時避世修行的狀態造成世人對佛教的誤解,之所以形成山林佛教有其曆史原因。明朝皇帝朱元璋年輕時出過家,後來還俗打仗去,最後做了皇帝。他之所以能取得帝位,因爲深知宗教的力量,利用宗教可以推翻政權。所以稱帝後頒布一連串的聖诏,從此後保護和弘揚佛法,佛法應進入清淨無爲的山林,要求法師不能進入世間社會來弘傳。他有堂而皇之的理由:佛法很珍貴,必須要去求,自己親自去到山林中求,最後落款“有違者斬” 。

  4)、人間佛教

   清朝取消度牒製度,出家考試,使得一些動機不純,發心不正的人混入佛教隊伍,影響了整體素質,民國時愈演愈烈,佛法出現極大的危機。當時有“廟産興學”運動,就是把寺廟變成學堂。太虛大師的師父八指頭陀倡導全國佛教徒聯合起來,進京請命並爲之付出生命。

   太虛大師繼承其師父寄禅和尚八指頭陀的遺志,建立佛學院、佛教協會等全國性、地方性佛教組織,使佛教徒聯合起來,形成一個組織,一改過去佛教一盤散沙的局面。從此佛法的弘揚由過去的山林佛教越來越能傾向于走入世間、走入人間,近代做得比較成功的有印順法師,把人間佛教的思想進一步闡釋。臺灣目前的這些道場也是繼承人間佛教的思想。

  3、形成背景

   師父這樣的大德有心願把佛教完整地弘揚起來,他也發現目前大家理解的“人間佛教”的思想與太虛大師當時的“人間佛教”思想是有差別的。因爲時代因緣的變化,我們倡導“人間”的同時忽略了“佛教”,出現佛法商業化、世俗化,佛法跟利益挂鈎。人們漸漸開始反思:我們弘揚的“人間佛教”就只能這樣嗎?

   師父20年弘法利生的曆程中對如何弘法利生逐漸産生了一些個人獨到的見解,精辟的歸納,逐漸形成他的理念。

   1)、佛陀理念

   《法華經》中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舍利弗,雲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于世。舍利弗,是爲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這是佛的本懷。

   2)、曆代祖德理念(志向)

   唐朝玄奘大師、法顯大師、義淨叁藏,都是一代高僧,一生大量翻譯佛典,逐漸打下佛法長久興盛的基礎;

   阿底峽尊者,他一生的最關鍵的建樹就是建立藏地佛法弘興的基礎,然後以叁士道整頓佛法;

   宗喀巴大師在阿底峽尊者叁百年後的明朝出世,他一生當中有幾大事業:重修極樂寺;重興戒律,恢複久已中斷的大願法會即大神滅法會(每年初一到十五,始于佛陀時代,後中斷。)臨圓寂前叁年,建立甘丹密院。宗大師一生事業背後蘊藏著他的理念:重興律幢,以叁士道修學模式,在當時逐步建立起藏地也就是黃教修學體系;

   近代太虛大師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志向,“志在整理僧伽製度,行在瑜伽菩薩戒本 ” 。太虛大師一生的總結:佛法衰落的原因在于缺少製定,或者製度不夠完善,他所創造的佛弟子行持的標准---行在瑜伽菩薩戒本,就是依著菩薩戒作爲我們行持的准則。

  3)、不同古德

   曆代祖師大德的弘法理念也好,一生的心願也好,對比、體會師父在當前時代因緣背景下提出的理念與古德有何不同。爲什麼不同?因爲時代變了。大家要去體會和理解。這是簡單的對古今社會狀態的對比。

  4)、時代因緣

   現代社會是一個共業化的社會,任何一個角落都充滿了科技、物質、信息,已經成爲不可阻擋的潮流,無法扭轉的趨勢,在目前的因緣背景下,依靠團體弘揚佛法、住持佛法是一個曆史的必然,所以師父在一開始組建僧團,建立僧俗團體——教團,包含了出家衆和在家衆兩部分。師父在近期在龍泉寺才建立山上有長期義工護持的模式。爲什麼這樣做?建立我們這個團體在家衆護持的力量。以整個僧俗二衆團隊的面貌弘揚佛法。

  

  4、用5WH周密思維模式思惟理解師父的理念。

   What?何爲? 什麼是師父理念?

   Why?爲何? 爲什麼學習師父理念?

   When

   何時? 何時學習?

   Where?何地?在哪裏學習師父理念?

   Who?誰? 誰來學習和實踐?

   How?如何? 如何學習師父理念?

   例如:辦法會,如何用5WH模式思惟理解師父理念?

  5、總攝

   何爲師父弘法利生理念?

   從以下六點認識解讀:宗旨、理念、目標、任務、方式、方法。

   師父的理念是一個四方道,不是說只有理念這一部分是師父理念。

  叁、布置作業

   以5WH思惟模式思惟對師父理念的理解。

  四、填寫反饋

   用10分鍾左右的時間大家填寫《理念課學習情況回饋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