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劄記(二十一)
“佛初發心,中集資糧,最後現證圓滿正覺,一切皆是爲利有情,故所說法一切亦唯爲利有情。”久久難以忘記《廣論》中這段法語,每每的想到,對佛的感恩、敬仰、皈依、祈求便會略略生起。我先擇用略略二字,因爲佛陀是一個無窮盡的寶藏,就好比《華嚴經》中所講佛那不可思議的神力令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閻浮提中皆見如來坐于樹下,各有菩薩承佛神力而演說法,靡不自謂恒對于佛。爾時,世尊又以神力,不但不離開此菩提樹下及須彌頂、夜摩天宮,便又往兜率陀天一切妙寶所莊嚴殿去說法了。
就現在而言,佛陀的寶藏應如何取呢?《大智度論》雲:應作是念:“我得如是等諸功德,皆從般若得;般若波羅蜜從師而得,是故視師如佛想。”視師如佛便可得如是等諸功德,我想這個應該不會有爭議。但這如是等功德到底要怎麼才能得到呢?觀功念恩這個永恒的課題,我想現在拿出來用用是在好不過了!
誦完《華嚴經》十行品的時候我就有這麼一個想法,想要于十行有所體會便需要有所思維。如此,最好的對象自然而然就是師父、法師無疑。
“何等爲菩薩摩诃薩歡喜行?佛子!此菩薩爲大施主,凡所有物悉能惠施;其心平等,無有悔吝,不望果報,不求名稱,不貪利養;但爲救護一切衆生,攝受一切衆生,饒益一切衆生;爲學習諸佛本所修行,憶念諸佛本所修行,愛樂諸佛本所修行,清淨諸佛本所修行,增長諸佛本所修行,住持諸佛本所修行,顯現諸佛本所修行,演說諸佛本所修行,令諸衆生離苦得樂……何等爲菩薩摩诃薩饒益行?此菩薩護持淨戒,于色、聲、香、味、觸,心無所著……何等爲菩薩摩诃薩無違逆行?此菩薩常修忍法,謙下恭敬……亦不貪求名聞利養。”
就師父而言哪裏還需要名聞利養,將師父的頭銜名位拉出來要打好幾張A4紙,師父從來都沒在意過這些,經常是背著一個普通的、帶有油筆汙漬的香袋去佛協。在佛協吃的東西很簡單,有的時候就是水煮清菜面條,在寺裏僧俗大衆吃什麼師父就吃什麼。倘若沒有師父,今天這建行堂還是一個山包包,這精進共修法會還得擁擠在德塵居佛堂或者是露天的西垮院。連夜的加班、趕工期,就是爲了建行堂能在10月1日精進共修型法會正式使用,師父在佛協忙碌一天之後回到寺裏還帶領大家在雨中加班,我想看過博客的人一定都會和我一樣忘記不了師父的背影。博客上的留言師父也都是認真的回複。我想這本源就是救護一切衆生,攝受一切衆生,饒益一切衆生。08年奧運祈福法會,我有幸和法師一起隨師父去靈光寺,法會結束後大批的信衆擁上來要和師父合影,我們幾個人圍在師父身邊費了很大力氣勉強的折騰出來點多余的空間。師父一直微笑,一位接一位的信衆上來與師父合影,過了好久,當人們懷著滿意的笑容漸漸的散開了之後師父才回迎賓廳。師父說過:即然大家有需求,我們就應當滿足。這讓我聯想起佛陀照顧生了病不能動的老比丘,爲他洗淨身上所積的汙垢、爲眼盲的比丘穿針引線、不遠千裏度化有緣衆生。
“何等爲菩薩摩诃薩無屈桡行?此菩薩修諸精進,所謂:第一精進、大精進、勝精進、殊勝精進、最勝精進、最妙精進、上精進、無上精進、無等精進、普遍精進……何等爲菩薩摩诃薩離癡亂行?此菩薩成就正念,心無散亂,堅固不動,最上清淨,廣大無量,無有迷惑。以是正念故,善解世間一切語言,能持出世諸法言說。……何等爲菩薩摩诃薩善現行?此菩薩身業清淨、語業清淨、意業清淨,住無所得、示無所得身語意業,能知叁業皆無所有、無虛妄故,無有系縛。”
去年師父在國圖演講前夕,有機會親近師父。以前也有聽法師分享說師父是龍泉寺第一精進,師父那麼精進著實的策勵著寺裏的諸多法師。比如說賢啓法師帶動叁個部,大家都稱法師爲不休息菩薩,法師以前在校對博客文集的時候休息的很晚,但是每每法師見到師父比他休息的還要晚。這次親近師父也頗有感受,師父在寺裏都會上殿。一次師父兩點多鍾才休息,但是四點多的時候師父又是最早在佛堂裏拜佛的。講座那天的早上,我將手提電腦落在師父房間的門後了,原本計劃師父出門的時候我再進去取,但在師父出門的時候,手裏以自然地提著我落在門後的計算機……
其實在這裏我想做的也就是抛磚引玉的工作,雖然還可以寫出來一些師父的功德,但也大有拼湊的感覺,由此也可以看出自己對師長的觀功念恩並沒太多體會。不過我也有一個真切的體會就是,只有將善知識的功德放在心中細心品味之後才有感覺。我有忏悔自己不能完全將師父當師父來看;我也有忏悔自己心中並不能分清師父與父親誰尊誰重。爾今,我這磚是抛出去了,而且又將自己的腦袋砸了一下,不過幸好還沒有蒙,變得更加的清醒了!但接下來開采碧玉、雕飾碧玉的細活還得大家一起去完成。師父曾經也說過:“我的功德是我的!”接下來就我自己而言要怎麼做,就是要在心中建設起師父對于我的恩德勝于十方叁世諸佛,再就是如何將善知識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如何去做師所喜,盡遮不喜。最如理可行的還是《本生論》上面那段法語:“悉不應遠諸善士,以調伏理修善行,由近彼故其德塵,雖不故染自然熏。”說到底這還是沒離開師父2010年的期許:安住道場,廣結善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