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劄記(二十)

  華嚴劄記(二十)

  “善男子,親近供養諸善知識,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緣,是故于此勿生疲厭。”

  “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

  “善男子,求善知識勿生疲厭,見善知識勿生厭足。于善知識所有教誨皆應隨順。于善知識善巧方便,勿見過失……”——《華嚴經•入法界品》

  佛法和世間法在某些方面都是相通的,也就是這個“法”是沒有自性的,世間很多道理你用在學習佛法上面,它就是佛法;而學習了佛法之後你把它用在世間法上面,你所學的就不叫佛法,頂多是“上了檔次”的世間法。

  在世間,一個人的一生會有多大的成就,取決于兩大因素:第一是完全取決于他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中成長,以及在他的生命中有沒有能夠正面引導他或者影響他的人;再就是他個人的等流及天賦,比如他是不是很聰明,是不是很聽話,是不是很努力等等各種個人因素。

  一個小孩子,如果想讓他成爲人才,想讓他有所成就,想讓他具備各種能力,想讓他這一生痛苦少一點、快樂多一點,首先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給他找一個學校,有老師、有同學、有各種各樣的課程、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從幼童到青年,一直讓他在集體中成長,一直讓他有老師的引導,一直讓他有自己的同班同學或者校友。在他步入社會之前,他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和老師同學們在一起。步入社會之後,無論你選擇的是哪個行業,剛開始的時候還是需要有一個老師來帶你一下,這期間也離不開身邊同行善友的幫助和鼓勵,有的還需要到專門的培訓地點去學一段時間,這樣你才有資格在你的領域裏面打拼。

  如果這個小孩子學習非常努力刻苦,頭腦也很聰明,沒有老師引導,身邊也沒有同學,你給他一堆資料讓他自己學,他能否成爲人才呢?我想就算他是一位天才,如果一直沒有老師的引導,一直沒有同學的影響,他也很難成就。就算他是聖人出世,他也得需要各種外緣才可以成就。比如佛陀,他最後一生在我們這個世界示現成佛之前,需要同行善友(天人或者其他佛菩薩)來配合他在四城門演義生老病死的場面,以促成他決意離開皇宮的因緣,以此來教化我們衆生要面對真實的人生。然後到處參訪老師學習,並且他每到一處,之前必須有一位善知識給他指出方向,然後他順著這個方向去參訪。一切都是有次第的,並沒有順著自己的想法到處轉。就這樣漸次的把所有老師的所有東西全部學圓滿之後,有了功底,自己再繼續深入探索,最後成佛。當然,釋迦牟尼佛是一位古佛再來,他在我們這個世界示現成佛是爲了使我們能夠得到度化。佛陀在這一生所參訪的老師,他們的功夫佛陀早已具備,並且很多之處佛陀已經遠遠超勝他們不知多少倍。比如苦行外道之苦行,佛陀在因地當中爲了衆生舍頭目腦髓、舍身體,爲了聽聞佛法哪怕一四句偈,願意用自己的皮膚、骨骼、身肉、甚至生命,乃至所有的一切去換。

  在沒有遇到佛法之前,從小到大,我所接觸的人,有父母、兄弟姊妹、親戚、朋友、同學、老師、同事、領導,順眼的、不順眼的、比自己低下的、高高在上的、與自己競爭的……每天所接觸到的信息來源:新聞、報紙、雜志、互聯網、電影、電視……這就是我的成長環境。還好我現在遇到了佛法,並且已經出家,如果再讓我回到以前去過那種生活,我是絕對不願意的。並不是我學了佛法了,出家了,境界就高了,並不是這樣。雖然我接觸了一點佛法的概念,但是我在世間熏習太久太深,可以說我現在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爲一舉一動無不受它們的影響,先入爲主一點不假。

  如果再讓我回去過以前的生活,要是說和其它動物一樣,解決生存問題應該問題不大,畢竟咱曾經熏習過。你看那些動物們,成年之後也需要追求異性,之後也是爲了它的家、爲了它的另一半到處奔波忙碌,它們也有各種戰爭,閑暇時間也有自己的娛樂行爲。可我是人,我已經接觸到了佛法,我不可能再把我的精力浪費在那上面。

  這些如何生存、如何生活等等的本能任何一個衆生都知道,已經熏習了無始劫了,再傻的一個人他對這一點他也不傻,只不過因個人的業力不同,每個人所感受苦的程度及時間有所不同罷了。但是修學佛法這條路就不同了,它是屬于出世間的,超越六道輪回的,是極其陌生的一條路。所以,如果想讓自己永遠離苦,想得到究竟的快樂,不想再在六道裏面繼續轉下去,必須依靠走過這條路的過來人,由他在前方引路,我們這幫弟子們形成一個誰也離不開誰的團隊,你拉拔我,我拉拔你,誰也不掉隊,跟緊領路人一起走出去,這樣才有希望。這位領路人就是我們的老師——善知識,我們每一位弟子都尊稱他爲“師父”。

  我們這幫“小孩子”要想以後在這條路上成就,首先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到“學校上學”,要有自己的“同學或校友”,要有自己的“班主任老師”。我們所要上的“學校”就是寺廟,因爲在當今這個追求物質的時代,寺廟可以提供心靈提升的修學環境,寺廟裏有自己的善知識,在寺廟裏才能夠形成堅固的,你拉拔我、我拉拔你的修學佛法的團隊。在沒有“畢業”之前,必須讓自己一直在團體中成長,必須一直跟緊善知識,無論自己內心有什麼樣的動蕩,都不要離開團體。如果不尊重自己的老師(善知識),沒有像他學習的心,或者哪個“學校”(寺廟)都不喜歡,無論是世間還是出世間,他的結局性質是一樣的,都是非常苦的。喜歡自搞一套,把“書本裏面的佛法”拿來自己搞,不需要善知識的引導,也不需要同行善友的拉拔,只要你不是再來人給衆生示現。一個凡夫,就是聰明絕頂,早晚也要失敗。

  從古至今,那些大成就者,很多高僧大德確實有“到處跑道場”、尋找善知識的經曆。但是他們是不同的,他們每走任何一步,都是有善知識做引導的。雖然在外相上好像是離開了原來的師父,去依止了另外的一位師父,但是在他的內心當中任何一位師父都沒有離開。

  《華嚴經》當中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一生取辦,依止了五十叁位善知識,“跑”了五十叁個地方,最後一生成佛,他是怎麼做的呢?看一下經文就知道了: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說此頌已,告善財童子言……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國土名爲勝樂……有一比丘名曰德雲。汝可往問……

  時德雲比丘告善財言……善男子,南方有國名曰海門,彼有比丘名曰海雲。汝往彼問……

  時海雲比丘告善財言……善男子,從此南行六十由旬……彼有比丘名曰善住,汝詣彼問……

  ……”

  善財童子並沒有順著自己的想法到處參訪,他每走一步都有善知識的指引,離開文殊師利菩薩並不是不依止這位善知識了,而是順著善知識指引的方向往前走,他在任何時候都沒有離開過任何一位善知識。

  師父總結出一個規律:只要你在這個寺廟一直安住,堅持隨衆,二十年後你就是大德。

  如果我們對師父引導的路還沒搞明白,甚至根本沒怎麼學,自己的見解還沒有建立起來,或者見解還不是很堅固,然後按照個人的喜好去學其它的東西,亂看書,也沒有經過善知識的引導,甚至不敢告訴善知識,總想“自學成才”。也就是的身體在這個寺院,但是內心已經開始遠離。時間久了,自己喜歡看的哪一類東西因爲不斷地累積,在腦海中越來越堅固。自己很向往在腦海當中建立的那種境,那種境本道場絕對沒有,因爲那不是本道場目前要引導的內容,這是自己建立起來的。然後自己和這個道場越來越不相應,越來越苦,最後只得離開。

  我相信,如果不拿掉自己的見解,到任何地方都很苦,因爲利用名言或別人的話語,加上自己以前串習已久的知見,判斷、思維等等各種因緣建立起來的內心世界,在現實世界中不可能有一個和這種內心世界一模一樣的對境。現實世界一直滿足不了自己,那就會一直很苦。如果這樣,在這個娑婆世界根本找不到一個能夠讓自己真正值得安住之處。

  自我提醒,在這個被別人稱爲“末法”的時代,我還能夠直遇佛法,還能夠找到這樣的正法道場,還能夠遇到自己的師父,這是多麼殊勝難得的事情。如果我們這麼好的外緣不好好地利用,每天妄想紛飛,到處攀緣、觀過,還想著“外面的世界有多麼美好”。自己的煩惱不調伏,就算置身于那個“美好的世界”,這個“美好的世界”和我也不會有什麼關系。

  我們這些佛弟子,不管你是什麼年齡,也不管你的社會經驗有多麼豐富,在佛菩薩的眼裏、在善知識的心目中,實際都是小孩子,並且一個比一個可愛。但是我們“太淘氣”了,內心總是不能安住,被自己的煩惱、知見、習氣等等幫得死死的,很是讓師長操心。

  爾時,善財童子蒙善知識力,依善知識教。念善知識語,于善知識身心愛樂。作是念言:

  因善知識令我見佛,因善知識令我聞法。善知識者是我師父,示導于我諸佛法故。

  善知識者是我眼目,令我見佛如虛空故。善知識者是我津濟,令我得入如來蓮花池故。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