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劄記(十二)
普賢菩薩,您在哪裏?——“不可思議”的聖迹
當金剛藏菩薩爲無量菩薩們宣講完《十地品》之後,《華嚴經》的主會場從他化自在天宮摩尼寶殿轉移到了普光明殿,華嚴世界第七場盛會就在這裏召開。
除了坐在正中的世尊之外,這場盛會的聽衆層次都非常高,都是以前跟世尊共同修行過的大菩薩們,數量竟有十佛刹微塵數這麼多,簡直是無量無邊不可計數!能夠給這麼多的菩薩們講法,主講人的境界肯定非同一般。果然,普眼菩薩開始向世尊啓請,說:“聽說普賢菩薩和那些效學普賢行願的菩薩們,具有不可思議般的廣大叁昧和神通,不知到底是什麼樣的境界呢?”
世尊回答:“普賢菩薩今天剛好來到了現場,他所具有的不可思議的境界,已經超出一切菩薩之上。你應該向他請問,他會告訴你的。”
世尊的話音剛落,只見所有在場的菩薩們,凡是聽到“普賢菩薩”名號的,都立刻具足了無量叁昧和一切神通。僅僅聽到名號,就有這麼大的功德!這一下,所有菩薩們的希求心全都被調了起來,馬上四處尋找,可是連普賢菩薩的半點影子都沒有看到。
于是,普眼菩薩再次請問世尊:“普賢菩薩到底在哪裏啊?”
世尊說:“他就在這裏啊,哪都沒去。”
所有菩薩各展神通,又找了一遍,結果還是一無所獲。普眼菩薩實在沒轍了,只好再請問世尊:“我們什麼都沒有找到,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啊?”
世尊說:“那是因爲他入了獅子奮迅叁昧,得到了不共的如來十力,已經達到了跟叁世諸佛無二無別的境界,所以你們根本看不到他。”
世尊的話剛說完,所有在場的菩薩們,一聽到普賢菩薩如此廣大的功德,又立刻得到了一萬阿僧祇(相當于10的一萬億億億億次方)這麼多叁昧。大家再用這麼多叁昧去找普賢菩薩,還是找不到。普眼菩薩最後向世尊求救說:“我們還是看不到他啊!”
世尊開導他說:“普賢菩薩的境界太高了,實在是不可思議啊!只要你們對他有信心、多希求、發大願,都能獲得殊勝的利益!”
所有在場的菩薩們一聽,馬上至心祈求道:“皈依一切諸佛!皈依普賢菩薩!”叁稱,並叁次頂禮。這時,世尊提醒道:“你們最好專門禮敬普賢菩薩,並觀想他就在你們的面前。如果你們能發起跟他一樣的宏大誓願,你們就能見到他了!”
所有菩薩馬上按照世尊教授的方法至誠頂禮普賢菩薩。這時普賢菩薩終于現身出場!整個現場沸騰了,所有菩薩看到他,就像看到十方一切諸佛一樣。後來,普賢菩薩爲現場的所有菩薩宣說了十大叁昧、十大神通、十種大忍……
這裏就不細說了,爲什麼呢?普賢菩薩還沒正式開講,光是他的出場儀式,已經把我們“震暈”了。普賢菩薩後面講述的各種證悟境界已經遠遠超出了人類的理解能力、乃至想象能力的邊界。所以,難怪《華嚴經》的另一個名字就叫做《不思議解脫經》。當年,龍樹菩薩把十萬偈的《不思議解脫經》從龍宮請出來之後,還造出了同樣是十萬偈的《大不思議論》來解釋這部經。在大藏經裏保存有《十住毗婆娑論》16卷,就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僅解釋了《十地品》的初地和二地而已。
《華嚴經》和《大般若經》如雙峰對峙,可謂是佛經中的兩大巨頭。雖然它們都號稱十萬偈,不過特點迥異。前者的特點是“廣大”,後者的特點爲“甚深”;前者講行門,後者論見地;前者以普賢行願爲歸結,後者以般若性空爲中心;前者向外無限擴展;後者向內無盡深掘。
如果說不閱《華嚴》不知佛家的富貴,那麼不看《般若》就不知佛法的高深;如果說《華嚴》是“不可思議”,考驗我們的想象力,那麼《般若》則是“莫名其妙”,檢查我們的洞察力。爲什麼這麼說?下面舉兩個例子說明。
看《華嚴》,就像是在看《世界物種總目錄》,裏面是成千上萬幅彩色圖片,裏面什麼稀奇古怪的物種都有,而且一個物種、一個物種地跟你講,把每個物種的特征、習性、産地、生活史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耐心的人,沒看幾個就看暈了;有耐心的人看過之後,不禁驚呼:“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而看《般若》,則更類似讀《高等理論物理學》,一本書就只有26個字母、10個阿拉伯數字、外加若幹希臘字母作補充。從頭到尾就那麼屈指可數的幾個公式,然後翻來覆去的推導,結果推來推去,卻推出了一個“大零蛋”。小科學家看了之後,摸不著頭腦:“是不是什麼地方推錯了?”;大科學家看了,則會心一笑:“我的直覺早就預見到了這個結論!”
當博物學家環遊世界,升天入海,看不盡奇花異草、鳥獸蟲魚而流連忘返的時候,基因學家則坐守實驗室內,一邊擺弄著千篇一律的試管、燒杯,一邊宣稱所有的生物現象不過是四個堿基對的無窮組合。
其實,學習佛法既需要博物學家般的熱忱,也要有基因學家般的深沈。我們雖然能夠把“萬法皆是緣起性空”的口訣熟記于心,但是當一個粹不及防的境界撲面而來時,可能還是會大亂方寸。如果我們滿足于深沈,而無意于熱忱,那麼就可能已經進入了偏空沈寂的迷宮。
普賢菩薩就是這麼一位全身散發著無比熱忱和無窮活力的法身大士,六牙白象是他的坐騎,千葉寶蓮是他的道具。《華嚴經·十定品》中這樣的盛贊他:
雖知法界無有邊際,
而知一切種種異相,
起大悲心度諸衆生,
盡未來際無有疲厭,
是則說名:普賢菩薩。
……
佛子!汝應觀此菩薩摩摩诃薩,
不舍普賢行,不斷菩薩道,
見一切佛,證一切智,
自在受用一切智法。
……
雖已等同叁世諸佛,
而修菩薩行相續不斷。
佛子!菩薩摩诃薩安住如是——
普賢行願廣大之法,
當知是人心得清淨。
倘若您願意效學他那般的熱忱與活力,相信一定能在無限生命的時空當中,具有他那般廣大的威力,親見他那般偉岸的聖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