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劄記(十叁)
無我利他真菩薩——讀《華嚴經·十無盡藏品》
讀誦大乘經典,熏習菩薩精神 學佛之人皆謂華嚴殊勝無比,師父亦經常教導我們要誦讀大乘經典,不斷種下大乘的種子,開顯大乘的心量,進而去希求擁有一顆無我利他的廣闊胸懷。這種心量是如何之廣大,若不讀華嚴經,恐怕打破自己的腦子也不會想象得出來。 今天讀到《華嚴經·十無盡藏品》,爲菩薩那種“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的徹底的無我利他的精神所感動,爲這種難行能行的行爲所折服。在世間五欲六塵的熏染下,在自私自利思想的驅使下,在世間我們的一切行爲莫不是圍繞著一個自己轉,圍繞著各種欲望轉。我們不可能想到去利他,甚至爲了自利而不擇手段地去損害他人;我們甚至都不會相信有真實利他的行爲存在,在世間人的眼中一切的所謂“利他”無不是爲了自己的利益,無不是在作秀,無不是在做“托”。嗚呼!我們的心量是如此的狹小,我們的處境是如此的可悲! 佛菩薩在無量的經典中數數地宣說要我們放下我執,利益衆生。師父在各個開示中也爲了對治我們只緣自己,不能發心的問題,苦口婆心地教導我們要超越自我,平等觀待自他,發菩提心,廣結善緣。 說到底菩薩所做一切的目的無非是爲了利益衆生。而利益衆生有兩種層面,首先是不損惱有情,二者是饒益衆生。不損惱就是止惡,饒益就是行善,止惡的同時也就在行善,行善本身就是止惡。在《無盡藏品》裏面,菩薩的這兩種行持通過“戒藏”和“施藏”完全的展示了出來。 持戒出離不惱有情去除貪慢饒益衆生 經雲:“佛子。何等爲菩薩摩诃薩戒藏。此菩薩成就普饒益戒、不受戒、不住戒、無悔恨戒、無違诤戒、不損惱戒、無雜穢戒、無貪求戒、無過失戒、無毀犯戒。”戒本爲佛陀爲遮止弟子們的錯誤行爲而製定的,在聲聞乘中重在離境止惡,斷除雜染,熄滅煩惱,早入涅槃。而大乘菩薩以饒益有情爲自己的使命,大乘戒的宗旨就是饒益有情。所以在菩薩成就的戒藏當中列爲首要的就是“普饒益戒”,如經中說:“雲何爲普饒益戒。此菩薩受持淨戒。本爲利益一切衆生。”此爲明宗之戒。 後面所有戒藏的目的無不在于普遍地饒益衆生,如果從止持的角度講,要想饒益有情,首先要做到的是不損惱有情,只有不損惱他人才能與之建立善緣,我們再想幫助他,別人也會容易接受。這也就是爲什麼很多時候有好的發心卻不被別人接受,別人不領情的原因所在。而菩薩卻能做到在自己持戒之時不損惱他人,不影響他人。能做到這一點是非常地難能可貴。如經中講到:“雲何爲無違诤戒。此菩薩不非先製。不更造立。心常隨順向涅槃戒。具足受持無所毀犯。不以持戒惱他衆生令其生苦。但願一切心常歡喜而持于戒。雲何爲不惱害戒。此菩薩不因于戒學諸呪術造作方藥惱害衆生。但爲救護一切衆生而持于戒。”可見菩薩持戒完全是爲了利益衆生,利益衆生的前提就是不損惱衆生,不因爲自己持戒而害得他人痛苦,如果因自己持戒而損惱了其他有情,這說明我們利益有情的心還沒有發起來,沒有真正地自他相換、代人著想,還是執著在自己持戒有多少功德上面,沒有想到自己的行爲會影響到別人,如果引起他人的嗔恨和觀過的話,就會損失很多功德,而且結了很多惡緣,這樣自己的修行環境也不能夠增上,最後不可能真的修上去。 那菩薩持戒自己應有的健康心理狀態是什麽呢?經中講到“雲何爲無貪求戒。此菩薩不現異相彰己有德。……雲何爲無過失戒。此菩薩不自貢高言我持戒。”就是說持戒者不應因自己持戒而貢高我慢,看不起別人;也不應該爲了貪求名聞利養而故意的彰顯異相,造作出與衆不同的樣子。 菩薩對待衆生的態度則是心住平等,無有分別;心常悲憫,無有舍棄。如經中說:“……見破戒人亦不輕毀令他愧恥。但一其心而持于戒。”這不僅僅對于一般的有情衆生,即使對破戒的衆生也是大悲周邊,不以惡言視之。如經中說:“菩薩持此無犯戒時作是念言。一切衆生毀犯淨戒。皆由顛倒。唯佛世尊。能知衆生以何因緣而生顛倒毀犯淨戒。我當成就無上菩提。廣爲衆生說真實法。令離顛倒。”就是能發起這種對衆生的憐憫之心,救度之心。正如日常老法師在講解廣論時所教授的,如果看到別人的過失,我就要先檢查一下自己有沒有這種過失,有的話要好好的改掉。對于他人我要發起救度別人的心,幫助別人改掉這些毛病,怎麼還會有觀過的心呢?記得以前班導法師也說過:觀過就是拿別人的缺點,給自己製造煩惱,燒自己的資糧福報。觀過不是本事,觀過誰都會觀,關鍵是看你能不能超越,能不能轉心,那才是真的功夫。 菩薩能夠做到這些的基礎,在于菩薩雖在五濁惡世度衆生卻不爲五欲六塵所染,其根本是因爲菩薩首先具備了出離心,身在紅塵,心已出叁界。所以能夠任運地度化衆生,而不會損惱衆生,也不會因此而自高自大。所以修出離心是持戒的首要目的,也是菩薩能發起真實的利他心的基礎。如經中說“雲何爲不住戒。此菩薩受持戒時。心不住欲界不住色界不住無色界。何以故。不求生彼而持戒故。……雲何爲不雜戒。此菩薩不著邊見。不持雜戒。但觀緣起持出離戒。雲何爲無貪求戒。此菩薩不現異相彰己有德。但爲滿足出離法故而持于戒。”有了修出離心的目的,菩薩才會不受外道之戒,于五戒信心持守,不做十惡、五無間等罪。如經中說:“雲何爲不受戒。此菩薩不受行外道諸所有戒。但性自精進奉持叁世諸佛如來平等淨戒。雲何爲無悔恨戒。此菩薩恒得安住無悔恨心。何以故。不作重罪。不行谄詐。不破淨戒故。雲何爲無毀犯戒。此菩薩永斷殺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及無義語。貪瞋邪見。”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菩薩持戒的終極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普遍的饒益有情。具體表現在對于自己應先通過持戒修出離心,有了徹底究竟的出離心,首先自己才不會犯戒,自己不會犯戒才能夠有能力去度化衆生。饒益衆生就要做到,對內不因自己持戒而起慢心和貪心;對外不因自己持戒而損惱衆生。唯有做到這些才會發起利益一切有情的菩提之心。 行究竟布施去除貪染舍頭目腦髓利益衆生 能夠做到完全的利他,基礎在于無我。《無盡藏品》中教給我們一種滌除我執的修法——布施。說到底布施就是在修我們的舍心,先從舍外在的物開始,逐漸舍棄我們的各種可意的感受,進而連自己的不正確的知見也舍棄掉,能夠將我們的貪心舍棄掉,最後將這個能貪的“我”都舍掉,沒有了我哪還有貪的存在,這時才會發起真實的利他之心。 人無始以來貪著于各種物品,美味,食色,名利等等,而從根本上說是在尋找一種擁有的感覺,人都害怕沒有,于是就通過貪來拼命的抓住一種東西,無論是物質也好、名利也好,無不是將自己的生命價值構建在這些無常變化的有漏事物之上。而當這一切都變化消散之時我們就會痛苦不堪。而且無時無刻不在執著于有一個可以執取的主體——“我”——的存在,一切都是爲了滿足我的貪欲,我的快樂,深陷我中不能自拔。這便是我們痛苦的來源。也是導致我們自私自利而不能利他的總因。而菩薩之所以能發起完全究竟的利他,就是因爲看到了自我的虛幻不實,外在可貪著對象的無常變化。于是菩薩在修布施的時候從不會將自己的任何主觀的感受帶進去以影響布施本身,菩薩的出發點總是如何地利益他人,如何地成就他人,甚至爲了利益他人不惜損害自己的利益,甚至自己的生命。這是如何的令人震驚與折服! 如《十無盡藏品》中所載“佛子。何等爲菩薩摩诃薩施藏。此菩薩行十種施。所謂分減施。竭盡施。內施。外施。內外施。一切施。過去施。未來施。現在施。究竟施。” 從菩薩修布施的對象上來講,菩薩住于平等無分別之中,無始以來永不間斷的布施給所有需要的衆生,無論是作爲聖者的佛菩薩,一般的有緣無緣的衆生,甚至冤家宿敵也一視同仁。 從菩薩所行的內施,外施,內外施,一切施,可以看到從布施的內容來說無論是美味,香華衣具,甚至財寶,王位,國土,妻子兒女,自己的頭目腦髓等只要衆生有所需要,菩薩都會義無反顧、毫不吝啬的施舍出去。 在行內施之時,作爲灌頂王的菩薩,見有老者乞其身體頭目腦髓等以求活命,菩薩不惜自身生命受損而施與他人。 行外施之時,遇貧乏者求其王位以謀福樂,菩薩思維一切外在福報皆是無常變化之物,總歸衰竭,便施舍與人。 行內外施之時,則同時將身體和王位施與他人,而且心甘情願地屈國王之身爲他人做仆人行勞役。 行一切施之時,更不僅僅將自己和王位等施舍出去,甚至連國土妻子也無所吝惜的舍給他人。 記得以前看過泰國人演的佛陀本生中的將自己的身體,王位,國土,妻兒都施舍出去的故事,當時還感覺不可思議,不大可能,現在讀到經中所說,方才體會到佛菩薩的這種究竟的無我利他的精神。 菩薩在布施時對待衆生的態度和自己本身的感受又是如何呢?在分減施中,菩薩所受飲食等一切物品從不會自己獨自享用,而是先分給衆生以後自己才用。在飲食之時,菩薩是擔心體內八萬四千蟲受饑餓之苦而食。但就自身而言絕不貪著食物的味道以防生起貪心,並且發願“今以此食惠施衆生。願我于身永斷貪著”。菩薩因爲心恒住于利他的菩提心之上所以菩薩無論布施出何等之物,舍頭目腦髓等種種代價,但爲利益衆生,菩薩心懷歡喜,從不後悔。如究竟施所雲:“雲何爲… 《華嚴劄記(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