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劄記(十叁)▪P2

  ..續本文上一頁菩薩究竟施。佛子。此菩薩假使有無量衆生。或有無眼。或有無耳。或無鼻舌及以手足。來至其所告菩薩言。我身薄祜。諸根殘缺。惟願仁慈以善方便。舍己所有令我具足。菩薩聞之即便施與。假使由此經阿僧祇劫諸根不具。亦不心生一念悔惜。”

  菩薩等做到這些我們連想都不敢想,視之爲神話故事的布施行爲,關鍵在于菩薩已經體會到諸法的空性,證到過去,現在,未來皆是虛幻,皆不可得。在布施之時能達到叁輪體空的境界,所以菩薩不僅對于向衆生做布施,甚至向諸佛做供養之時,亦不貪著。因爲菩薩證到過去、現在、未來皆是虛妄。一切法本性是空,無所可執,所以菩薩了達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所有法皆是如來應機設教,爲開導衆生悟入佛道所開演,本身並無一法可得,所以不會對這些法的名相産生執著,而是能夠了達:佛陀“但爲教化取著衆生成熟佛法而爲演說。又複觀察過去諸法。十方推求都不可得。作是念已于過去法畢竟皆舍。是名過去施。”“但欲因彼境界攝取衆生。爲說真實令成熟佛法。然此法者非有處所非無處所。非內非外非近非遠。複作是念。若法非有不可不舍。是名未來施。”“聞已其心不迷不沒不聚不散。但觀諸行如夢不實。無有貪著。爲令衆生舍離惡趣。心無分別。修菩薩道。成就佛法而爲開演。是名現在施。”

  菩薩在做布施的時候如果遇到自己的利益和衆生的利益發生沖突,甚至必須要通過付出生命的代價來滿衆生的願時,菩薩是如何抉擇的呢

  我們看菩薩如何做的?“雲何爲菩薩竭盡施。佛子。此菩薩得種種上味飲食香華衣服資生之具。若自以受用則安樂延年。若辍己施人則窮苦夭命。時或有人來作是言。汝今所有悉當與我。菩薩自念。我無始已來以饑餓故喪身無數。未曾得有如毫末許饒益衆生而獲善利。今我亦當同于往昔而舍其命。是故應爲饒益衆生。隨其所有一切皆舍。乃至盡命亦無所悋。是名竭盡施”。我們看到菩薩面對“若自以受用則安樂延年。若辍己施人則窮苦夭命。”這樣的生死境界時,菩薩通過如法的思維“我無始已來以饑餓故喪身無數。未曾得有如毫末許饒益衆生而獲善利。今我亦當同于往昔而舍其命。”于是最後做出抉擇“爲饒益衆生。隨其所有一切皆舍。乃至盡命亦無所悋。”

  

  

  

  

面對境界思維正法,跟隨善士進趣菩提

  可見在面對境界時,我們如何思維是非常關鍵的。特別是面對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的境界時,我們如何去如法地思維,這對于我們如何面對這個境界,最後做出什麼樣的抉擇都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師父在開示中曾告訴我們,如果不能確立正見就不可能有正思維,我們對法就不可能思維地起來。

  因爲我們無始以來熏習和儲存的都是與自利相關的信息,我們的習氣也無非是貪嗔癡,所以很自然的我們在遇到境界的時候,會任運地考慮自己的利益不要遭受損失,而不管他人的情況如何。因爲我們總是以自我爲中心,總是不能平等的看待自他,總是將他人看做是自己的一個緣,甚至自他對立,日積月累隔閡越來越大,違緣越造越深。如果一旦有其他因緣引發矛盾,作爲凡夫的我們不非理作意,不損人利己才怪呢。世間的人、事之所以對立,無不是因爲我們太以自我爲中心所導致。

  而修行之人,菩薩之所以能夠超越自我,超越對立,面對猛烈的境界時能夠放下自我,成就他人,同時自己也能獲得法喜,獲得成長。就在于有佛法的滋潤,有善知識的引導。“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佛法的文字相是寫在經律論裏面的,但是沒有善知識的爲我們開演,沒有善知識直指人心的教授,沒有善知識的對治悉檀。恐怕佛法還是佛法,我們還是我們,我們還以爲抱著本經讀就可以得到佛法,就能夠轉心,就能夠修行上去,就能夠因此而成佛。其實真正的佛法不在書本裏,不在名相上,而是在善知識的心裏,在我們的日常的行動力中。正如師父在除夕開示中講到的:“佛法是我們精神的一種力量,是我們的一種觀照力,是一種作用,而不是名詞,或者說你能講出幾個法類的名詞,就叫做佛法了,如果你不能講出幾個名詞,就不懂佛法了。所以,這個佛法是我們真正在內心的體會,然後在我們身語上發出來的行爲,我們行爲有力量,說明我們內心才有力量,我們沒有行動力,就沒有心力,內心就沒有力量,內心沒有力量,就是內心沒有佛法……”

  我們如何才能有這種心力,行動力,最根本的還是確立正見,有願力,有目標有宗旨。菩薩之所以能如是持戒,如是布施都是因爲他們有普度衆生的願力,有成佛的目標和宗旨,有了這種大願才會有舍頭目腦髓利益衆生的種種難行能行的菩薩行。而菩薩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感受的不是苦,而是歡喜,因爲菩薩有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正見。因爲出離了叁界五蘊,所以才不會被這些所要舍的內容所纏縛。因爲有菩提心才肯向衆生布施;因爲有空正見,證到法我兩空,所以才不會有我執,才會徹底究竟的做利他之行。

  菩薩的種種利他之心,利他之行,令我百感交集,震驚不已,久久不能平靜。或許我們會說這些都是聖者的心量和行爲。作爲凡夫的我們如何能做的到呢?其實我們沒有必要自暴自棄,首要是能發起一顆對聖者、對善知識向上仰望的心,有了這顆心我們在善知識的教授和引導下,一步步的走,一步步的修,我們就會慢慢的走上來。師父其實在他的每一篇開示中,都清楚明白地給我們指出了修行的問題,找出了問題的原因和對治的辦法。只要我們肯放下自己的想法、執著,按照善知識教導的去做,安住道場,精進修學,努力承擔,在修學和承擔的過程中去慢慢的去體會善知識的用心,佛菩薩的境界。我們就能夠一步一步地走上去,終究會加入菩薩的行列之中,以無我利他的精神去度化衆生!

  

  

《華嚴劄記(十叁)》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華嚴劄記(十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