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札记(十三)▪P2

  ..续本文上一页菩萨究竟施。佛子。此菩萨假使有无量众生。或有无眼。或有无耳。或无鼻舌及以手足。来至其所告菩萨言。我身薄祜。诸根残缺。惟愿仁慈以善方便。舍己所有令我具足。菩萨闻之即便施与。假使由此经阿僧祇劫诸根不具。亦不心生一念悔惜。”

  菩萨等做到这些我们连想都不敢想,视之为神话故事的布施行为,关键在于菩萨已经体会到诸法的空性,证到过去,现在,未来皆是虚幻,皆不可得。在布施之时能达到三轮体空的境界,所以菩萨不仅对于向众生做布施,甚至向诸佛做供养之时,亦不贪着。因为菩萨证到过去、现在、未来皆是虚妄。一切法本性是空,无所可执,所以菩萨了达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所有法皆是如来应机设教,为开导众生悟入佛道所开演,本身并无一法可得,所以不会对这些法的名相产生执着,而是能够了达:佛陀“但为教化取着众生成熟佛法而为演说。又复观察过去诸法。十方推求都不可得。作是念已于过去法毕竟皆舍。是名过去施。”“但欲因彼境界摄取众生。为说真实令成熟佛法。然此法者非有处所非无处所。非内非外非近非远。复作是念。若法非有不可不舍。是名未来施。”“闻已其心不迷不没不聚不散。但观诸行如梦不实。无有贪着。为令众生舍离恶趣。心无分别。修菩萨道。成就佛法而为开演。是名现在施。”

  菩萨在做布施的时候如果遇到自己的利益和众生的利益发生冲突,甚至必须要通过付出生命的代价来满众生的愿时,菩萨是如何抉择的呢

  我们看菩萨如何做的?“云何为菩萨竭尽施。佛子。此菩萨得种种上味饮食香华衣服资生之具。若自以受用则安乐延年。若辍己施人则穷苦夭命。时或有人来作是言。汝今所有悉当与我。菩萨自念。我无始已来以饥饿故丧身无数。未曾得有如毫末许饶益众生而获善利。今我亦当同于往昔而舍其命。是故应为饶益众生。随其所有一切皆舍。乃至尽命亦无所悋。是名竭尽施”。我们看到菩萨面对“若自以受用则安乐延年。若辍己施人则穷苦夭命。”这样的生死境界时,菩萨通过如法的思维“我无始已来以饥饿故丧身无数。未曾得有如毫末许饶益众生而获善利。今我亦当同于往昔而舍其命。”于是最后做出抉择“为饶益众生。随其所有一切皆舍。乃至尽命亦无所悋。”

  

  

  

  

面对境界思维正法,跟随善士进趣菩提

  可见在面对境界时,我们如何思维是非常关键的。特别是面对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的境界时,我们如何去如法地思维,这对于我们如何面对这个境界,最后做出什么样的抉择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师父在开示中曾告诉我们,如果不能确立正见就不可能有正思维,我们对法就不可能思维地起来。

  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熏习和储存的都是与自利相关的信息,我们的习气也无非是贪嗔痴,所以很自然的我们在遇到境界的时候,会任运地考虑自己的利益不要遭受损失,而不管他人的情况如何。因为我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总是不能平等的看待自他,总是将他人看做是自己的一个缘,甚至自他对立,日积月累隔阂越来越大,违缘越造越深。如果一旦有其他因缘引发矛盾,作为凡夫的我们不非理作意,不损人利己才怪呢。世间的人、事之所以对立,无不是因为我们太以自我为中心所导致。

  而修行之人,菩萨之所以能够超越自我,超越对立,面对猛烈的境界时能够放下自我,成就他人,同时自己也能获得法喜,获得成长。就在于有佛法的滋润,有善知识的引导。“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佛法的文字相是写在经律论里面的,但是没有善知识的为我们开演,没有善知识直指人心的教授,没有善知识的对治悉檀。恐怕佛法还是佛法,我们还是我们,我们还以为抱着本经读就可以得到佛法,就能够转心,就能够修行上去,就能够因此而成佛。其实真正的佛法不在书本里,不在名相上,而是在善知识的心里,在我们的日常的行动力中。正如师父在除夕开示中讲到的:“佛法是我们精神的一种力量,是我们的一种观照力,是一种作用,而不是名词,或者说你能讲出几个法类的名词,就叫做佛法了,如果你不能讲出几个名词,就不懂佛法了。所以,这个佛法是我们真正在内心的体会,然后在我们身语上发出来的行为,我们行为有力量,说明我们内心才有力量,我们没有行动力,就没有心力,内心就没有力量,内心没有力量,就是内心没有佛法……”

  我们如何才能有这种心力,行动力,最根本的还是确立正见,有愿力,有目标有宗旨。菩萨之所以能如是持戒,如是布施都是因为他们有普度众生的愿力,有成佛的目标和宗旨,有了这种大愿才会有舍头目脑髓利益众生的种种难行能行的菩萨行。而菩萨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感受的不是苦,而是欢喜,因为菩萨有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正见。因为出离了三界五蕴,所以才不会被这些所要舍的内容所缠缚。因为有菩提心才肯向众生布施;因为有空正见,证到法我两空,所以才不会有我执,才会彻底究竟的做利他之行。

  菩萨的种种利他之心,利他之行,令我百感交集,震惊不已,久久不能平静。或许我们会说这些都是圣者的心量和行为。作为凡夫的我们如何能做的到呢?其实我们没有必要自暴自弃,首要是能发起一颗对圣者、对善知识向上仰望的心,有了这颗心我们在善知识的教授和引导下,一步步的走,一步步的修,我们就会慢慢的走上来。师父其实在他的每一篇开示中,都清楚明白地给我们指出了修行的问题,找出了问题的原因和对治的办法。只要我们肯放下自己的想法、执着,按照善知识教导的去做,安住道场,精进修学,努力承担,在修学和承担的过程中去慢慢的去体会善知识的用心,佛菩萨的境界。我们就能够一步一步地走上去,终究会加入菩萨的行列之中,以无我利他的精神去度化众生!

  

  

《华严札记(十三)》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华严札记(十四)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