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劄記(一)

  華嚴劄記(一)

  2010年春節的第一天,大家從山南海北聚到龍泉寺,一起研誦《華嚴經》,因緣相當殊勝。《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佛陀證悟後在定中開講的第一部經,直接告訴我們成佛的圓滿教法,被譽爲“經中之王”。像大家每次誦經前都要誦的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就是唐朝女皇武則天看過剛譯出的《華嚴經》後,感歎佛陀不可思議的殊勝境界靈感迸發而作出來的,成爲千古絕唱。

  《華嚴經》到底有什麼絢爛之處呢?這個從經文一開端,就會有很不一般的感受。經文前五卷均屬于《世主妙嚴品》,這個在講什麼呢?世即叁個世間:有情世間,器世間和正覺世間。如經中說,無量阿修羅王、無量諸大龍王、日天子等,此即有情世間主。如山神、林神、樹神、風神、河神等,此即器世間主。如普賢菩薩、寶焰妙光菩薩、大福光智生菩薩、大明德美音菩薩等,此即正覺世間主。叁個世間互相贊歎莊嚴,所以叫妙嚴。就是講叁個世間的主人都出來贊歎佛的功德。用了那麼長的篇幅來贊歎佛的功德,什麼主神、海神、風神……每一個都來贊歎一下。然後再看看後面的華藏世界,那就更了不得了。這些都說明佛的境界,不是我們凡夫能夠想象得到的。爲什麼說不誦《華嚴》,就不知佛家富貴呢?就是因爲它前面的排場特別大,就好像我們世間,要是外國的國家元首來訪問了,那就要有相同級別的國家領導去迎接,到了機場,要鳴二十一響禮炮。如果是次一級的政府首腦,那就是次一級的領導來迎接。爲什麼講這部經,前面五卷全是講這個排場呢?好像一點實質上的內容都沒有,一般誦的時候可能會覺得有點枯燥。其實前五卷的意趣很簡單,就是說明這部經非常重要,佛要講非常重要的法,那麼多的佛菩薩,無量無邊的衆生都來捧場,因爲佛要講這個最高深的、圓滿的大法了。

  再看《華藏世界品》中的一段,在每一個香水海,又有四大洲微塵一樣多的香水河。每條香水河都從右至左蜿蜒盤旋,圍繞香水海流動。香水河兩岸用金剛石砌成,用摩尼珠裝飾。香水河常常顯現諸佛法身的寶色雲光,顯現一切衆生言語音聲。河水漩環回流的地方,一切佛陀在因地上的種種修行,其情景相狀都能由水中曆曆展現。摩尼寶製成的珠網,上面綴滿了寶鈴铎,深廣如海的一切莊嚴,都能在這珠網中蚋現。摩尼寶彩雲覆蓋在河水上面,彩雲顯現出整個華藏世界,顯現出毗盧遮那如來在十方世界的化身佛,顯現出一切佛陀神通自在的奇景,還發出美妙聲音,贊揚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佛陀和菩薩,一一稱頌他們的名號。香水河中,時時騰起彩雲,彩雲放出寶石般的光焰,雲光霞霧,袅袅不絕,仿佛在爲衆生宣說佛法。這一條又一條的香水河,無不擁有諸如此類的如世界微塵一樣多的莊嚴。萬象森羅的華藏世界,在毗盧遮那如來的佛光照耀下,珠珠相含,光光相攝,法界萬有呈現出千奇百狀的緣起樣態,又各住本位,情與無情,靜雲流水,鸢飛魚躍,顯露出一真法界的無上莊嚴。

  看過這些經文,就不難理解“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了。這也不能不讓我們聯想到師父的功德。師父把見行堂建的如此莊嚴,而且供的是華嚴叁聖,現實緣起上是爲了讓龍泉寺適合作爲國際型道場的發展定位,但我們更相信師父是在因地上帶領大家建設屬于我們自己的華藏世界。

  如此殊勝無比的《華嚴經》卻有一段曲折奇特的來曆,它是釋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樹下,成正覺已,在聖者圍繞的天上人間七處九會中開演出來的,作爲人這樣一種補特伽羅是無緣聽到的。幸虧當時一位大菩薩——大龍龍王聽到了,他就把這部經記錄並收藏到了龍宮。直到佛陀滅度後七百年,印度出現了一位了不起的大成就者——龍樹菩薩。龍樹菩薩聰明絕頂,很年輕時就通達了世間的一切學問技巧,當然也包括當時流通于世間的佛經。這時,他沒有可學的了,于是産生了慢心。大龍龍王爲了折服他的慢心,就把他請到龍宮裏去閱藏。當龍樹菩薩看到這部《華嚴經》時,馬上就熄滅了煩惱。到底是一部什麼樣的經,竟然讓聰明絕頂的龍樹菩薩心悅誠服呢?龍樹菩薩當時看到叁種版本的《華嚴經》。一種版本是超級的長,這本經中有多少字呢?印度人叫四句話爲一偈。《華嚴經》有十個叁千大千世界微塵偈。我們試想把這個地球磨成微塵,這個數量也是不可窮盡的。那一個大千世界有多大呢?黃念祖老居士說:“一個大千世界相當于十萬萬個銀河系,也就是十億個銀河系。”再加上十倍,就是一百億個銀河系磨成微塵。一個微塵相當于一偈,十個叁千大千世界微塵偈就是整個地球都裝不下,這自然讓龍樹菩薩服了。

  還有一個版本也是相當大,因爲這兩個版本都太大,我們這個世界的衆生接受不了,于是龍樹菩薩只取回了最簡短的一個版本,不過也有十萬個偈子。這樣,《華嚴經》才開始在人間流通。又過了叁百年,大概佛滅度一千年後,佛教才傳到中國,那是後漢永平十年,而《華嚴經》最早是在東晉才傳到中國。由佛馱跋陀羅翻譯而成,只有六十卷,叁十六品,叁萬六千個偈子。被後人稱爲“六十華嚴”。到了唐朝,印度高僧實叉難陀也帶來了《華嚴經》,並且譯成了漢文,又增加了九千偈,這時共計四萬五千偈。雖然不及原貌十萬偈的一半,但《華嚴經》大意這時已經能夠看懂。那唐本《華嚴》就被稱爲《八十華嚴》,也是目前漢地最盛行的版本。到了唐朝德宗貞元年間,烏荼國王向中國朝廷進貢,貢品中有一部《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就是《八十華嚴》中的《入法界品》。《八十華嚴》中這一品不全,而這送來的是完整的一品經,這樣,《華嚴經》的義趣就相當的完整了。

  《華嚴經》爲諸佛本懷,但因義理深奧,很難讀懂,于是有不少祖師注解《華嚴經》,最著名的是賢首國師著的《華嚴經探玄記》、《華嚴經搜玄記》。不過因爲是根據《六十華嚴》注解的,反而很少有人研究。而清涼國師以《八十華嚴》注的疏鈔,最受歡迎。還有李通玄長者的《合論》,也很著名,疏鈔是一句一句解釋,《合論》先講一段一章一節的大意,然後發揮,各有千秋。到了清朝鼓山湧泉道霈法師將疏論合並在一起,編成《華嚴經疏論纂要》。祖師大德如此用心,但無論是論、疏鈔,還是纂要,對于樂簡厭繁的凡夫來說,仍是頭緒萬千,不知所雲。于是清涼國師列出科判及圖解,複庵和尚作《華嚴綸貫》。這樣綱舉目彰,整部《華嚴》盡收眼底。

  《華嚴經》是佛陀在七個地方開了九次法會說完的,這七個地方分別是:菩提場、普光明殿、忉利天宮、夜摩天宮、兜率天宮、他化天宮、逝多林。其中在普光明殿說了叁次法。所以又叫“七處九會。”這九次會的內容分別是:第一會說如來“依正法門”;第二會說“十信”;第叁會說“十住”;第四會說“十行”;第五會說“十回向”;第六會說“十地”;第七會說“等覺、妙覺”;第八會說“二千行門”;第九會說“果法界”。一至十一卷是爲衆生開發信門;十二至五十二卷是爲衆生開發解門;五十叁至五十九卷,是爲衆生開發行門;六十至八十卷爲衆生開發證門。整部《華嚴經》不出“信、解、行、證”。

  按不同的方式又可分爲四分、五周、六相、十玄、四種法界、二十重華藏及無量香水海。整部《華嚴》最後以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信解圓滿而結束。《華嚴經》中講信解行證,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最關鍵最重要的就是四十華嚴裏面善財童子,怎麼樣參訪善知識,就是佛要怎樣重視善知識,一定要依靠善知識,發了菩提心還要靠善知識,發菩提心也是要靠善知識,所以關鍵的就是抓住善知識,那麼我們就能快速成功,快速成佛。這是整個《華嚴經》最關鍵的部分。至于說你是怎麼樣修行,那都完全是要靠善知識來指導。《華嚴經》的中心思想最重要的是依靠善知識及最後導歸極樂。

  

✿ 继续阅读 ▪ 華嚴劄記(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