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行孝——爲什麼我們做不到,也做不好?

  ●僧團丙班課堂筆記

  

行孝——爲什麼我們做不到,也做不好?

  

  一、産生不孝道行爲的五個原因

  接下來我們複習《德育古鑒——孝順類》引言裏所說的産生不孝的五個原因。

  第一個是嬌寵。當今社會尤其普遍的就是所謂的“小皇帝”,80、90年代出生的這個情況最明顯。我是從農村出來的,在鄉下見過許多孩子都被寵慣。孫子常常在爺爺頭上撒尿,可爺爺卻非常高興地向人誇耀:“你看我這個乘孫子,聰明得很哪!”我們別看小孩兒小,他心裏清楚得很,長輩這次放縱他,下次他就更肆無忌憚,日子久了,惡習也便慢慢養成了。

  相反,過去的皇帝,他能夠成爲一國之主,在做太子時無不是請最優秀、最嚴格的老師來教授。西藏小活佛的培養也是如此,請一些具量的高僧去培養,小活佛如果犯了錯,他的老師可以打他,用棍棒教訓犯錯的小活佛,打了之後再給他磕頭,或者對著佛像磕頭,因爲他是活佛嘛;這樣嚴格的教育才能培養出活佛來。

  近些年這方面的問題更突出了,尤其在國外,大家講人權——人人平等,父子也平等,中國老祖宗留下的孝悌之道已很少有人知道和重視了。而史居士編的《德育古鑒》,就是爲凸顯這方面,並且開篇就講孝順,對于世間法來說,它是入門。正如佛教的入門——皈依。《德育古鑒》的編排是有次第的,先是孝順父母,接下來是和睦類、慈教類的關愛孩子,然後寬下、勸化、救濟、交財等,到性行就講修持德行,已經接近佛教,最後的敬聖、純心類導歸到皈依叁寶。很明顯可以把《德育古鑒》看成是佛門的入門基礎。

  大家一半多是80年代後出生的,相比90後好多了,因爲90年代後遊戲已經非常盛行了。就連農村裏的娃娃也深受其害,現在的遊戲很多是暴力和色情。以前我們曾學過一封信,說一個母親如何愛她的孩子,處處順著他,給他買電腦玩遊戲,最後父子一起打遊戲,母親上班累得半死,回到家還得給他們做飯,還得照顧小女兒。這邊父子遊戲打得“嗷嗷”叫。正如《德育古鑒》中講的,正是因“常順他性子,讓他便宜”嬌寵出來的。

  大家年齡這麼小還能待在廟裏,這是相當難得的。若我們常請社會上一般的孩子,吃山珍海味,讓他待在廟裏,也是很難留住的。他會如坐針氈,所謂心無所緣,抓不到佛法,又沒有物欲的享受,最後寂寞得受不了。從這方面可以看出大家的功德很大,相當有善根福德資糧。其實我們也是在玩遊戲,只不過那是用智慧的炮彈打煩惱之敵的遊戲。

  第二個是習慣,習慣就是說時間長了,也就不關痛癢了,疲了。父母雖然對我們有很大的恩德,可是我們常常感受不到。因爲沒有人教我們思維這方面的內容。大家如果不來寺院,可能一輩子也很少思念父母的恩德。相反我們平常對父母說話粗魯,父母如果不管,時間長了,便敢沖撞父母。

  在我小的時候,那時候農村很少有電視,鄰居家有一臺。一天晚上伸手不見五指,冒著大雨去看武打片,回來後被父親臭罵一頓。開始不服氣,還在心裏暗暗抵觸父親,完全隨著自己的習氣,和父親對著幹。這就是無明愚癡、隨業漂流啊!我們能夠來佛門接受聖賢的教育,真是叁生有幸,因緣殊勝!

  第叁個是樂縱。大家回憶一下,我們上學住校時,父母偶爾來學校看我們時,我們的內心是多麼希望:“與父母約到一個牆角處,拿到錢之後,馬上希望父母離開。恐怕自己的同學來了,被看到了,使自己丟臉。”因爲父母穿的不好啊,髒啊等。然後進到自己的小天地,與朋友唱啊、跳啊、玩呀,樂呵呵。父母一來臉就繃起來,只嫌時間太長,你怎麼還不走啊?我們還會找理由說:“我還有事呢。”想辦法把父母支走等等。

  第四個忘恩、積怨。你看這上面講:“夫恩,習久愈忘。”這個恩,時間長了,很容易忘掉。“怨,習久愈積。”這個怨,反而時間越久越易累積。“一飯見德”,我們餓時,人家給我們一碗飯,就會感動的:“哦,你對我真好,我至死不忘!”但是對待供養我們衣食的父母,卻會經常抱怨嫌棄。“一迎面見親。”兩人初次見面“一見如故”,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一旦日子久了就“累日以猜嫌重”,又互相猜忌。

  這個地方特別談到母親的養育之恩。《廣論》中八苦的第一苦是生苦,它是個隱晦法,我們一般人體會不到。《父母恩重難報經》上講母親懷胎後,吃飯不舒服,睡覺不舒服,翻身不舒服,喝涼水不舒服,喝熱水也不舒服,走路不舒服,彎腰也不舒服等。母親一直承受我們這個軀體,整整十個月的煎熬,生下我們後又要照顧我們的吃喝拉撒。剛生下來滿身騷臭味,大小便跟失禁一樣,說尿就尿,說拉就拉,不擇場合,不管白天黑夜。我相信你們都親眼看過,大人這邊正有說有笑,那邊抱孩子的突然感覺手很熱,或是聞到臭味,一看,小孩子整個拉得一塌糊塗,可是母親還是很歡喜,如果是別人抱著,估計就不高興了,這就是愛心的不同。

  我們接著學“一曰施財”。上次我們看《地藏經》的動畫片,中間就有一個人爲了得到錢竟殺了自己的母親,我們雖沒如此暴惡,但內心嗔恨父母的念頭倒是時常有。小時向父母要錢買糖果,不給就不高興,甚至還偷,可買到糖果後,一個人躲起來獨自享用,不但不請父母吃還唯恐發現。書上講的多現實啊,“財足則忘親。”,錢一旦到自己手裏就忘恩了。上學之後爲了喝酒、抽煙、上網、玩遊戲等,又向父母騙錢,如果沒有就開始抱怨父母窮酸、沒本事等。

  特別是下面講的“甚且以單父之子,而因財相夷者矣;少長互推,而棄親不顧者矣!”父母年齡大了需要贍養時,兄弟之間互相推脫。現在是不但不養還想從父母那榨取。

  我們接著學“爭妒”。爭就帶些嗔心、嫉妒的味道了。文中講“若順我者愛多,逆我者愛少,此亦天下之大公也”,這就是緣起法的道理。雖然無論什麼樣的兒女在父母心中都是一樣的,但是從外相上看,我們孝順父母多一點,父母就愛我們多一點;我們逆著父母,相對來說愛就少一點。現實生活中也是一樣,我們對哪個同行好一點,他就幫助我們多一點,我們對他差一點,他就不幫我們,或者少一點。同樣,我們對師父有幾分信心,他就能夠攝受我們幾分;沒有,對不起!沒辦法攝受。所以我們有幾分的弟子相,就有幾分的佛法受用。雖然師父、法師是平等的,但實際上他也是根據緣起辦事,因緣如是,他只能這樣辦。

  何況有時候,我自己也不能做到完全平等,一直處在煩惱中。所以不要因“爲人子而失受于父母,便函當自怨自艾”——便自暴自棄。應平心靜氣地想,爲什麼會這樣?深思何以失愛之由。如果帶著煩惱去想,永遠想不明白。必須得平心靜氣,這時如果再有同行善友提醒,就很容易找到原由了。

  “數者,爲人子者所當時時醒惕、事事檢點、念念克製。”這是告訴我們具體反省的方法。這和寂天菩薩講的“時觀念起處,細察己過失”遙相呼應。時時觀察自己的心念,細致地檢察自己的過失。《修心八偈》裏也講:“一切威儀觀自心,微惑尋生即覺察,惑仇唯令自他損,願速呵斥令消除。”師父講:“佛法是一味的。”所以古今、印度、藏地、漢地,意趣內涵都是暗通的。常師父晚年看到天臺教法,非常感歎!老祖宗的東西太好了!西藏有個仁波切甚至講:“漢地這些教法是非常圓滿的,有些地方甚至比藏地的某些教法還要超勝。”關鍵是有沒有信心,願不願實踐。

  雖然有的時候你對哪個同行好一點,他就幫助你多一點,你對他不,啊。關于爭妒,《廣論》中在八因叁緣的時候也談到:“謂見同法者,上中下座,遠離嫉妒、比較、輕毀,勤修隨喜。”遠離什麼?就是嫉妒、比較、輕毀。他比你好的時候,他不愛你的時候,他不幫你的時候,記住:不要嫉妒、比較、輕毀,其實這就是修法啊!

  接下來說:“古雲:“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父母人子之間,原不可一概而論理。亂臣賊子,其始皆見君父有不是處,微根不除,遂至橫決耳。”小時對父母不屑一顧、呼來喚去。等到大了便也敢對君王橫眉冷對了。同樣我們來到佛門,剛開始的一念觀過,不知感恩。以至“微根不除,遂至橫決耳。”最後修得一塌糊塗,甚至還俗,還造了無量的惡業。所以觀功念恩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觀功使人進步,觀過使人落後。我們忘恩負義太久了,所以要觀功念恩。

  

  二、勸父母受叁皈五戒、學佛吃齋,解決生生世世苦樂的問題才是真正的孝道

  聽了前面的例子,感覺在滾滾紅塵中生存很不容易,反過來,在佛門中有人提醒我們,在世間卻很少有人提醒。身處險境而不自知,完全被業網束縛,隨業流轉,本想求樂,可造的業卻恰恰是毀滅快樂的因,最後感苦果時,以淚洗面,痛苦不堪。正是《入行論》中講的:“衆生欲除苦,奈何苦更增;愚人雖求樂,毀樂如滅仇!”

  我前幾天去醫院聽說,一個病人家屬請護工照顧自己的父親,表面是工作忙沒時間,才找個護工幫忙照顧。其實根本是怕麻煩,他們很難知道父母是大福田,照顧父母是爲自己培福報,行孝。所以愚癡啊!在《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中說:“親供母者與登地菩薩齊。”《增一經》雲:“供養父母功德果報,與一生補處菩薩一等。”

  下面開始破邪顯正。破除了單純物質滿足父母或任由父母性子的世間孝,方顯真正用心關愛的真孝。如同《佛說孝子經》說,你把世間五欲都給父母,那並不算孝,勸他受叁皈五戒、學佛、吃齋才是大孝。因爲這是在解決生生世世苦樂的問題。

  “乃大家知書者,多有或嫌其老,而稱逸以安之。”父母老了“請”他去一個比較“好”的地方去。“或憚其執,而托故以違離之。”這種情況現在很多,給父母請個保姆,或是送到養老院,每月寄些錢。想起來就過去看看,時間久了甚至電話也不打了。“遂至日遠日疏。”慢慢就疏遠了。“備物鮮情,意色冷淡,尊而不親。”慢慢也沒了親情。

  相反的一面“知順親于情”,完全任由父母的性子,不好的習慣,像吸煙、喝酒、賭博、嫖、竊等也毫不勸阻。前面講邪,現在就顯正了,對哪些人應該尤其孝順哪?“五刑叁千,固莫大不孝。老;病;鳏寡;貧乏。”老的,太老了,自己不能自理;病,也是需要(特別)照顧;鳏寡、貧乏都是一樣的。

  接下來一段勸勉大家要及時行孝。“姚若候曰:“凡人父母得子,極早須二叁十歲。”等有了孩子做上父母時,至少也二叁十歲了。現在城市裏更晚,有些公司領導都叁十多歲了還沒結婚,原因是爲事業太忙。“了能自家成立,手掙錢財,身登貴顯,極早亦必待二叁十歲。”等孩子成家立業,赫赫揚名時,有是二叁十年。“然則爲父母者,等得了能養時,極早已得五六十歲人矣。”然而父母此時已是年過半百之人了。其實父母一直在爲我們付出,真正讓我們孝順的時間是很少的。“譬如持短燭而行長路,奔趨投宿尚恐不及,況敢逍遙中路哉?”好比拿著短短的蠟燭走長路,趕緊想找到住的地方,那裏還敢到處享受、逍遙啊!

  

  

《行孝——爲什麼我們做不到,也做不好?》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華嚴劄記(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