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團丙班課堂筆記
出家——難得難思的功德與勝利
一、經典中對出家功德的贊歎 《大智度論》裏蓮花色比丘尼講道,即使出家破戒,墮落到地獄,到最後終將解脫。《四分律行事鈔·引本緣經》也講過:“出家一日一夜故,二十劫不墮叁途。”沙彌們你們出家多久了?一月份到現在,八個月了吧,二百四十天,一日一夜出家就二十劫不墮地獄,你們自己算算吧,多殊勝啊!我們老老實實在寺院裏待著,隨衆、學習、安住,不一定要拜多少佛、念多少經、持多少咒,持得天花亂墜、見佛見花,爲涅槃故,就老老實實住在寺院裏,待一天,就二十劫不墮惡道啊,你看多大的功德!更何況我們出家所求的不只是不墮地獄呀! 也有人會說:“我根本不想出家,我是混進來的。”若懷有這樣的動機,就很難說有什麼功德了,即使出了家也沒有什麼功德。所以,根本的目的是爲涅槃故,才會有功德。這個要很清楚,並且常常串習。 二、用隨喜和祈求來淨除我們出家的障礙。 出家有這麼大的功德,可是我們還常常苦苦惱惱的,不知道自己有多幸運。腦子裏不串習這些善法,卻時常琢磨別人有什麼問題,膨脹自已的傲慢心。頭腦裏真正該想的是什麼呢?出家功德這件事才是最該想的。想這個,就是隨喜這些善法啊!這樣,我們每天睡覺都會偷著樂。《廣論》裏說:“隨喜支中一支,于自造善,修歡喜者,亦是增長自所作善。”自己的這些善業都是應該隨喜的。 而我們整天想的是什麼?不要總想人我是非。要想快樂就觀功念恩,要想痛苦就觀過念怨,要快樂還是痛苦,我們自己選擇,沒有人能幫我們。所以,不要整天抱怨、對別人有意見,別人少幹一點、比我承擔得少一點就討厭人家、觀過、嫉妒;別人瞄你一眼,你這一天就生活在難過和抱怨中,內心當中充滿了黑暗,而不去思維、隨喜出家的勝利。應常常想到光明面。多緣光明面,這樣我們的心就會很陽光,對未來會充滿希望,別人也就很願意跟我們在一起,跟我們在一起就會覺得很有收獲。 反過來說,總緣陰暗面,就會沒有人敢和我們在一起,覺得我們不可靠近。就好比寺裏保安組的那個小狗“淘淘”, 我們以爲來到這裏這麼容易,我們以爲出家這麼容易啊!沒有非常大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不可能出得了家。有些人他就是出不了家,不發心出家時,什麼障礙都沒有,一發心出家,很多障礙都會莫名其妙地現起。諸位淨人同學現在還沒有出家,要好好地祈求,否則不一定能出得了家。這不,馬上快要剃度了,有一位淨人卻離開了。大家好好地祈求:不要有障礙。接下來《四分律行事鈔》裏說:“孔雀雖有色顔身,不如鴻鹄能遠飛。白衣雖有富貴地,不如出家功德勝。”孔雀身上的羽毛雖然非常美麗,但是卻比不了鴻鹄能夠遠飛幾萬裏(鴻鹄是一種天鵝,飛得非常高、非常遠);一個在家人縱然有錢財富貴,但是比不了出家的功德。《四分律行事鈔》中又說:“障出家者,毒惡其身,猶如大海。”就是說障礙別人出家者,全身會長滿癞皮、惡瘡。 此外,無常隨時都會有,要時刻警惕,所謂“居安思危”。大家別看現在好像沒事的樣子,越是平靜的背後,無常也更多。小的無常每天都在我們身邊發生,所以要好好把握當下。 叁、出家好好修行才能真正地做到了孝敬父母。 對于父母要孝順,《四分律行事鈔·引唐僧傳》中說:“親供母者,與登地菩薩齊。”就是說,自己親自侍奉、孝敬母親的話,與供養初地菩薩的功德是一樣的。《增一阿含經》中也說:“孝順供養父母功德與一生補處功德一等。”是說,孝養父母的功德與供養八地菩薩的功德是一樣的。 這裏大家要知道,《四分律行事鈔·導俗化方篇》上講這些內容的目的是什麼:是告訴比丘僧衆如何引導、教化在家人說的。那我們住在寺院裏怎麼辦?每天思念父母有什麼用?佛法是內明,好好修行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敬!蓮池大師引古德說:“一子出家,九族生天。” 還有,即便你現在回家去,就真的能孝順父母了嗎?我們坐在佛堂裏上課的時候,知道父母是恩田,知道孝順父母猶如供養登地菩薩,這是因爲有師長和叁寶的加持。離開了這個環境,再沒有人給我們講這些內容,還能現起這些概念嗎?恐怕很難!一旦回去了,開始幾天或許還能對父母恭敬,用不了幾天,就開始煩了。不用說孝敬父母了,連掃個地、刷個碗都不幹,每天睡到半晌午還不起床,等著父母叫我們吃飯,甚至常常讓父母“孝順”我們。在我們眼裏,父母哪裏還是“登地菩薩”?看到的都是他們的過失,甚至看到父母心裏就會煩,怎麼可能孝順他們呢?即便是真的能很好地孝順,將來又能怎麼樣呢?得到的只是人天福報,不能究竟地利益雙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