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孝敬——在佛門裏實踐皈依的內涵▪P2

  ..續本文上一頁在他生命經驗當中,沒有常常處于一種迷茫、孤獨、痛苦、無助之中,可以說很少。想家、緣五欲又得不到的那種苦,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苦受,這些在他的生命經驗當中應該不多。這一點我是確信,絕對是這樣的。你身邊一直有老師、有同行在陪伴著你,就沒有時間想這些亂七八糟的事了。

  一個人的心在凡夫的境界裏,一心不能二用,我們緣的都是正面的境界、好的境界,壞的境界就沒有了。如果我們的所緣是這個就會緣那個,不知不覺中這幾年也就度過了,平穩地度過了;如果不是這樣,在痛苦當中也是度過了,但是大部分情況都沒有度過去,跟走獨木橋一樣,大部分都掉下去了,掉到業海裏面去了,掉到紅塵裏面去了。掉到紅塵裏面分兩種,一種是身在道場心掉紅塵,一種是身心俱掉紅塵。

  師友環境,我們可以說任何時候都不能舍。常師父曾經講過,“師、法、友是圓的”,所以,千萬不要單獨行動。這樣做,對我們有絕大的傷害。到底有多大的傷害,如果我們有相應的經驗,就應該有很深的體會。就好像以前某甲、某乙在鍋爐房,我常常提醒他們燒完鍋爐之後就要撤回來,不要在那坐著,在那坐著起什麼作用呢?不會起好作用的。我勸他,他不聽,我就感覺到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實際上就是這樣,同類因感同類果,看到因就知道到將來的果是什麼樣。他們剛開始是非常好的,後來吃完飯常常跑到鍋爐房。幹嘛呢?那邊人多,易攀緣,欲令智迷,自己的智慧又不足,邪知邪見自然就生起來了,這種情況很常見。

  我們要以此警策自己。我們想,師父、有經驗的人都非常清楚的,他給我們的建議可以說只要聽就會受益無窮,不要認爲“不會吧”、“沒啥”。“沒啥”就跑了,很痛苦,還要再來,但是來不了。這個非常重要,給我們策勵。現在我們不論是在鍋爐房,還是工程部,還是在別的堂口,包括圖書館,都要注意,一定要小心。這個不是我們用理論說的,實際就是這樣。你不小心就會串習、被熏染,你有一天就會突然發現“我怎麼跟大家格格不入啊?”當你發現你的想法,你所做的事情、你的行爲、你說的話,跟大家已經不能夠合拍的時候,當大家都覺得你這個人怪的時候,這個時候要反思,已經接近危險的邊緣,就要趕快“浪子回頭金不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趕快回來,別再繼續下去了,如果你再繼續下去,痛苦必將跑到你身上,跑到你心靈上,這是非常重要的。

  

  二、營造良好的同行環境,能讓大家輾轉增上。

  我們學和睦類要真正領會到兄弟、同行之間的這種精神,所謂正心誠意,真正對別人尊敬,“愛人者,人恒愛之”,真正愛別人,愛你的同行,這樣的話你就會得到最大的受益。這受益的絕對是自己,不會是他人,我們對他人有多大的愛護,感的果就是自己將來能得到多大的愛護。

  

  司馬溫公,與其兄伯康,友愛甚至。伯康年將八十,公奉之如嚴父,保之如嬰兒。每食少頃,則問曰:“得無饑乎?”天少冷,則拊其背曰:“衣得無薄乎?”至老彌笃如此。

  這則故事講司馬光對哥哥關愛。哥哥伯康每當吃飯時吃的少了點,他就會問:“有沒有吃飽啊,多吃一點!”你看他對兄長的承事可謂至極,每次都是這樣。

  大家可以談一談心得。什麼叫心得?真正的心得是反省自己,我在生活中如何實踐,不是做一個評論員來評論這個故事、評論社會現象。心得就是這個故事給我什麼啓示,在我身心上有沒有用到,用了幾分。心得就是反省自我,而不是反省別人。現在我們整個容易出現的毛病就是一說話就是在談別人,很少說我有沒有問題,這樣的話和睦是永遠不能實現的。佛法談內明,先從自己內心的和諧做起;外在的兄弟之間、同行之間的和睦才能夠達成。孔子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孟子也說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我們往下學將會發現,他們都是在自己身上找,有沒有實踐哪個法類、有沒有做到,很少有說:“他應該做。”

  所以,真正要想和睦,必須要求自己,這也就是業果的實踐。苦受、樂受都是業果,他對我不好,那是我的業,我要實踐。其實古人也是間接地實踐業果,不是要求別人。要求別人、評論別人,彼此永遠都和睦不了,永遠都是痛苦,這一點要明白。

  這個故事最主要告訴我們,對兄長的愛護:“奉之如嚴父,保之如嬰兒。”在佛法裏面講“悅意慈”,視一切如母有情亦如愛子,就是金洲大師發菩提心的教授,在這裏我們看到了一些行相。日常生活中對待同行,不說達到他這種量吧,最起碼要經常愛護別人,別人有困難了,主動幫助別人。我們卻常常相反——當別人有好處的時候就會嫉妒,當別人有困難的時候心裏會想:“活該,我就希望你這樣。”在內心裏面不一定說出來,就會有這種想法。

  其實每個故事都是很經典的,沒事的時候可以多琢磨。再看文,天冷的時候司馬光主動撫摸兄長的背,問:“您冷不冷啊?衣服薄不薄啊?”可以說是我們丙班做關懷委員的好榜樣。我以前在廣化寺常住班做訓導的時候,其實就是“關懷委員”,關懷大家,問寒問暖。這叫什麼?法情,這一種情誼是無染的、清淨的,不是染汙的情,而是互相關懷。

  可以說,在一個道場裏面,我們要想走上去,必須得有一些比較親近的友伴,有什麼話敢跟他說,這樣才能成長得非常快,這些都是經驗。當然我說的都是善友,不是惡友,惡友越多越慘,最好一個別要,可以交心的善友我們至少應有一個,這是絕端重要的。因爲有時我們的心力難免會低,低的時候找他,他給你開示開示、安慰安慰,你心力就會被提起來;當他心力低的時候,你給他提起來。就是說,你有什麼話都敢對他講,必須有一兩個,你會走得非常快,否則你有苦沒地方訴,會憋得半死。甚至別人還會因此誤解、觀過,雙方都痛苦無量,這樣的話,在修行的道路上我們會走得非常慢。

  同行可以說是寶啊!看我們如何去經營同行的環境,你經營好的話可以發揮到極致。輾轉相谏、相教、忏悔,在條件不夠的情況下,應該叫“互相反省”。不然忏來忏去都是指責對方,都是說是非,呵斥對方、罵對方,這是錯誤的。這是不對的,要看自己的條件,看你的發心,是不是真正對別人的愛、關懷,那是一種無私的、快樂的、當下就能得到,這種情況才可以,那是有標准的。

  

  叁、是非面前當保持正知見

  牛弘,字裏仁。弟弼,好酒而酗。嘗醉,射殺弘駕車牛。弘還宅,其妻迎謂曰:“叔射殺牛!”弘直答曰:“作脯。”坐定,其妻又曰:“叔射殺牛,大是異事!”弘曰:“已知。”顔色自若,讀書不辍。

  再看這則故事。牛弘這個人非常厲害,他爲什麼有這麼大的度量?他這個人非同一般,他是隋朝安定鹑觚人,年輕時,性情寬厚,好學博聞,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授散騎常侍、秘書監,收集典籍,不遺余力。叁年拜禮部尚書,奉诏撰修五禮,寫成百卷,行于當世。

  

  開皇六年(公元586年),牛弘以其豐富的智慧、卓越的才能“改定雅樂”、“設立明堂”,受到皇上的器重和贊許。不久授大將軍,官拜吏部尚書。在其任職期間,任人唯賢,“其選舉,先德行而後文才,務在審慎”。因此“所有進用,多稱職”,朝野上下,爲之佩服。隋炀帝繼位後,賜弘以詩,贊揚之美,無書其右者。

  大業二年(公元606年),牛弘進位上大將軍,六年(公元610年)跟隨皇帝巡視江都,其年十一月卒,歸葬安定。皇上贈開府儀同叁司、光祿大夫文定侯,谥曰“憲”。牛弘一生,權高位重,榮寵當世,而他卻車服平儉,寬厚溫良,事上盡禮,待下以仁,“讷于言而敏于行”。一生手不釋卷,著書頗富,有文集十叁卷傳于後世。

  我們看他的胸懷,有時候在師父身上也發生類似的事情。有些事情我們下邊的人覺得是很大的事情,向師父彙報,還怕師父沒有聽明白,又重複一遍,師父說:“我已經知道了”。非常平淡,這樣的事真的發生過。有時候我在寺院裏發現自己認爲的大事,趕快跑到師父那裏,師父顔色自若,好像沒有發生事一樣,讀書不辍,跟這上面故事真是一樣的。

  作爲一個佛教徒,殺生是不對的。這裏面講的是兄弟之間的情誼。牛已經殺了,又能怎麼樣?惡業已造,只能修忏悔,不然又能怎樣?他甯願保持兄弟情誼,不被妻子挑撥。用佛教的觀點來講,這叫正知見。在別人面前亂說他人的是非、錯誤,都叫觀過。對方如果有佛法的正知見,他會用佛法來開導你,讓你這個心息滅掉。

  反過來,他如果不開導你,反而增長是非,那絕對是惡友,沒有好處。我們體會一下就知道。當我們跟別人講某某人有問題,對方也講這個人就是有問題,這樣的話,就非常麻煩。其實,真正的善知識、善友是把所有的毒箭化爲蓮花,不會把毒箭上再抹上毒,往別人身上射去,絕對不會這樣。真正的正見是這樣,我們要知道標准。比如別人反映問題到我這邊,我只能化解。絕對不會說“這個人就是這樣”或者增加反映的人對這個人的看法,這是一種錯誤,這就叫造業,是對業果實踐不到位。

  牛弘的妻子來講這件事,其實是帶上煩惱了;而牛弘在息滅妻子的煩惱、保持兄弟之間的情誼,就是在息滅這種爭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對業果的深信。事情已經發生了,又能怎麼樣?我相信牛弘私下會對他弟弟開導,這裏沒講到。有時候我們帶著情緒找某位法師訴說,對某某同行觀過,法師當下是息滅我們的煩惱,結果我們還對法師觀過:“法師怎麼這麼講?”實際上法師是在息滅我們的煩惱,不讓我們觀過、造惡業,可能私下裏再找那個同學開導。

  

  四、在師長、同行中間應多學習實踐善巧方便

  薛包,事父母至孝。及父母殁,諸弟求分財異居。包不能止;奴婢則引其老者,曰:“與我共事久,使令所熟也。”器物取其朽敗者,曰:“我素所服食,身口所安也。”田産取其荒蕪者,曰:“吾少時所治,心意所戀也。”任弟所願分之。後諸弟數破其産,辄複赈給。

  這則故事講的是善巧方便,是方法的問題。爲了避免別人嫉妒,有時候你幹好事也要懂得用善巧方便。你看薛包多善巧,他對父母那麼孝順,父母死後兄弟之間要分財産,薛包不同意,但是沒有辦法,只能隨順大家,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然後薛包比較謙虛,只挑選不好的財産,但又不凸顯自我。我們看他怎麼說:“這些奴婢與我共事比較久了,我對他們比較熟,容易使喚。”這多善巧啊!弟弟聽了之後又不會難受,對吧?我們有時候偶爾做一點善行,還凸顯出來讓別人難受,別人心裏面會嘀咕:“就你做善行?”唯恐天下無人知道。人家講話非常善巧,專門要家裏不好的家具、器物,他說:“這些都是平常所用的,用起來比較順服、適合”。大家容易接受和接納。這也是謙虛的特點。其實第一步我們就很難做到,分東西的時候我們要最不好的,不容易做到。好事給他人,惡事向自己,贊歎別人功德,反省自己過失,又很難做到。一般都是好事予自己,壞事留他人。甚至最後他要的田産都是不好的,但是因爲他有比較好的等流,還是可以感得好的果報。他弟弟的東西最後都不行了,破産了,他還給弟弟救濟。這種精神、這種心態,是我們應恒常學習的,告訴我們對師長、對同行應該如何做。

  和睦類可以說在生活中跟我們最近了,希望我們學這個《德育古鑒》能夠取其一分而實踐之,不要一分都沒有,或者學過就忘了。古人枉費一片心血,我們沒有從中得到益處,至爲可惜。

  彼此共勉!

  

  

《孝敬——在佛門裏實踐皈依的內涵》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