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团丙班课堂笔记
孝敬——在佛门里实践皈依的内涵
法师开示: 古代,徐积非常孝顺,因为他从小跟老师学习得到 现在,我们身边还有没有这些现象呢?其实家庭教育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如果父母有孝敬长辈的做法,孩子的骨子里就会有这种血液,进了僧团之后就容易调顺。如果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这种行为,相反,看到的是父母打架、吵架等,那孝敬这种基本素质我们是很难学会的,反而学会的都是如何跟别人闹矛盾。这个非常重要。 在僧团里怎么实践这一条呢?恭敬三宝。进佛门之后,与此完全对应。世间人敬事父母,我们敬事三宝,是一样的。三宝:佛、法、僧。佛的代表是谁?师。法的代表是经。僧呢?就是出家的法师。这个我们应注意。 中午我还跟个别同学谈到,我们学法不入心,内心当中一直想往外攀缘,得不到法乐。如果让我们老老实实地一直坐在那儿学法、诵经、闻思,却坐不住。为什么?最主要的因缘就是于法、法师不恭敬,障碍我们学法。坐不住,内心中没有力量,看到法不会欢喜。 在寺院里“凡圣同居”,比丘法师都是福田,我们甚至常常把他们看成跟我一样,稍微有一点不高兴、不如意就观过,僧的含义更宽泛一点就是同行。对法师观过都是对我们极大的损害,甚至我们还习以为常。如果没人讲的话,我们就觉得这很正常,更甚者是不加对治。不加对治的话是比较惨的,这一点应注意,我们出家到底干嘛呢?要解脱成佛。解脱成佛就要学法,但是学不进去,因为于法、法师不恭敬。 《广论》讲“六加行”,第六加行是三事求加,“惟愿加持,从不恭敬善知识起,乃至执著二种我相所有一切颠倒分别,速当灭除。从敬知识,乃至通达无我真实,所有一切无颠倒心,速当发起,及其内外一切障缘,悉当寂灭。”我以前老是想,三事求加,为什么单单讲善知识,把对善知识的不恭敬提出来呢?原因就在这里,不敬法、法师是坏慧因,把我们的智慧整个都损坏掉,这样就没有智慧了。 对一个要出家修道、学佛、求解脱、究竟离苦得乐的行者来说,没有智慧怎么能修上去呢?我们无论如何修、怎样培福都不行。是不敬法、法师把我们的智慧都给毁坏了。平常出坡、上殿、过堂、经行、上课的时候,我们都应该要恭敬法师,而我们不但不恭敬,一不小心还对法师损恼、观过,这是非常不好的。这一则故事讲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体验,就是皈依的内涵。 徐一鹏,字季祥,鄞人。至孝食贫,授徒海滨。一夕感异梦,觉语主人曰:“吾父殆有恙。”急驰归。夜过一岭,猝遇虎当道。季祥祝曰:“吾为父病驰归,即劘虎牙,吾何怖焉?”虎返顾,曳尾去。归而父果病愦。季祥至,即急苏。曰:“儿适归,将无道遇虎乎?予顷被摄,至一公府,见绯衣者曰:“尔数已当终。尔子纯孝所感,虎且避不敢前。为孝子故,特延尔一纪。”” 这第二个故事讲的是徐一鹏。《孝经》上讲“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这一则故事就是说孝悌之至所得的感应。诚心到一定程度就会有感应,会感得老虎和各道的神明都会“开绿灯”;因为孝顺到一定程度,畜生道和鬼道都会开绿灯。所以我们在平常生活中应常怀谦虚,对别人恭敬、真诚。“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我相信神明会保佑你的,善神会保护你的。 宋世陈廿三者,山居犷悍。父年老,每遭忤触,至不能忍。数以手加额曰:“愿不孝之子,蛇伤虎咬。”父没后,廿三偕与徒党,入深山采木,有蜥蝪螫其足。又进而前,遇虎突出。诸人皆奔避之;廿三以足螫独迟,竟为所噬。 这则故事讲陈廿三,是反面教材,不孝会是什么状态。陈廿三常常抵触他父亲,感的果报是什么呢?被蜥蜴蜇、被老虎吃,这就是因为不孝而现世感恶果的例子。在家不孝子不会有什么好报,在家里吃父母的、住父母的、用父母的,反倒不孝顺父母,恶报是很重的。寺院里是三宝地,我们吃三宝的、用三宝的、喝三宝的、穿三宝的,最后不恭敬三宝,结果也是一样,罪业很严重。在三宝地也要正心诚意,那就是对三宝的皈依心,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基本的。何况我们皈依三宝不是因为物质方面的原因,根本是师长三宝能给我们法,滋养和改善我们的法身慧命,所以才皈依三宝,这个是真正应该感恩的。 俞麟,太原诸生也。同社王用予,事帝君甚谨。一日,梦至帝君前,戒谕至切。用予既叩己所就,为问俞麟。帝君曰:“俞麟应得一科,因事亲用腹诽法,且溪刻论人,不近情理,而伪以君子长者自命,故黜其科。”用予问:“何谓腹诽?”帝君曰:“彼父母凡语言举动,麟心辄不谓然,但勉强不露声色,浮沉顺之。真性日漓,伪心相与,是视亲如路人矣!假行窃名,最撄神怒。”麟果终身不第。 陈廿三和俞麟这两则故事,刚刚好都是因为不孝,损恼了畜生和神明。之前徐一鹏的故事是因为孝所以畜生开绿灯,陈廿三是因为不孝所以畜生会来障碍他,俞麟是神明来障碍他。俞麟不孝表现在哪些方面?腹诽父母,对父母的语言不以为然,甚至常常跟父母顶撞、要挟父母。比如逼着父母给自己拿钱、拿什么东西或者答应什么事情,“彼父母凡语言举动,麟心辄不谓然”,但是人家“勉强不露声色”,我们不一定,甚至会直接用身口的行为,对父母说:“你一定要答应我一个条件,不答应我就……”这比书上讲的更可怕。所以书上面讲作为一个世间人对父母这么做,结果“麟果终身不第”,想考上功名很难。这一点虽然我们没有神通可以看到,但是只要稍微思维就肯定有这种感受出现。所以这两个都是反面的喻,值得我们深思。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跟师长谈条件,这些都是逼着师长一定怎么样,不然就跪着不起来。不过有时候这不一定就是弟子相,反而可能是一种愚昧的行为。师长已经告诉你应该这么干了,你还不听,是逼着师长、损恼师长,有时候是令师长担心。 曾经有一个同学干的事情令师父非常担心,这不是损恼吗?将来有什么好处?是很难的。很多人不小心就会对着福田造了一堆的恶业,然后跑掉了,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即使到了社会上,不相信他会非常顺利,反倒是处处都会有障碍。这个很重要啊!我们要善加思考。我们学孝敬,直接对着三宝的境进行转换,然后在佛门当中实践,长期的熏习和思考。 和睦——经营师法友增上的环境 接下来学和睦类。什么叫和睦?“睦”是什么意思?和睦就是大家彼此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友爱、平衡、和谐。“睦”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暖、和好、亲近、没有冲突等等。《弟子规》讲:“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和睦对的是同行之间,这个尤其重要。我们修道人如果同行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的话,虽然听到了师父开示的法,内心也有感觉,但在生活中,实践的情况就会打折扣。这就要靠同行之间去和合、去历练、去彰显。没有同行给我们历练的境,即使从师长那听到了法,也很难得到好处,必须要有同行。我们不可能天天跟师父在一起,天天在一起那得非常大的福报,一般人不可能有。我们真正与谁在一起最多?就是同行呀!所以真正很多法能够体会得到,就是因为跟同行互动,做事的时候大家有关系,互相共事,这才能体会到法。 一、脱离团队必然会掉入业海红尘。 如果我们在一个道场修道,常常独来独往、自搞一套,独干、独自行动、学习,这样的话进步就非常慢,甚至倒退,这一点我们可能都有经验。当我们有一段时间独行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倒退了,就会犯很多错误,不该做的事做了,不该说的话说了,不该想的事情想了。反过来,当你经常跟大家在一起的时候,自然就相互辗转相谏、相教、忏悔,还会策励。当我们看到同行,即便对方不说话,都会有策励作用。如果我们常常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躲着,就会不自觉地干坏事。我们即使没有神通,也可以猜测出来。因为我们有烦恼,肯定会缘一些常住、班上不让做的事,这是必然的,因为大家都是这样走过来的。所以,必须要靠师友环境的保护,不要一个人单独行动,尽量走到团体里面来。这样我们才能够非常快乐、并且平稳地走过最艰难的时候,刚出家的时候比较艰难,常常想世间的物欲。如果没有同行做伴,我们会弥足的艰难,可以说会加倍的艰难,可我们还自得其乐,想着可能就是这样吧。错误!法师早就说了,师父讲很多开示都谈到,要跟大家在一起,要跟大众在一起,这样我们才能够一直在快乐当中。 我相信在我们当中也有这种人,经常跟大家在一起,他是在快乐当中度过的,… 《孝敬——在佛门里实践皈依的内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