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孝敬——在佛門裏實踐皈依的內涵

  僧團丙班課堂筆記

  

孝敬——在佛門裏實踐皈依的內涵

  

  徐積,字仲車,淮安山陰人。生叁歲,父卒,晨昏匍匐求其父,甚哀。幼讀孝經,辄流涕不能止。既冠,從胡安定學,深得正心誠意之旨。事母謹嚴,非有大故,未嘗去其側。每日衣冠問候,備物而養,如有所失。應舉,不忍離親,遂徒步載母入京。以父諱石,生平遇石不踐。或告以難避,曰:“吾豈故避之。吾見之,惕然傷心,乃思吾親,不忍加足其上耳。”母卒,號恸嘔血,水漿不入口者數日。居喪廬墓,率合古禮。哀呼問視,一如生時。卒谥孝節先生。淮人至今祀之,比于曾闵雲。

  法師開示:

  古代,徐積非常孝順,因爲他從小跟老師學習得到 “正心誠意之要旨”。然後他認真實踐,把母親侍奉得很好。父親的名字裏有“石”字,他就不踩石頭,因爲憶念恩德的緣故。他還按照古禮爲母親守墓,住在墓穴旁邊一段時間。

  現在,我們身邊還有沒有這些現象呢?其實家庭教育對我們的影響非常大,如果父母有孝敬長輩的做法,孩子的骨子裏就會有這種血液,進了僧團之後就容易調順。如果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過這種行爲,相反,看到的是父母打架、吵架等,那孝敬這種基本素質我們是很難學會的,反而學會的都是如何跟別人鬧矛盾。這個非常重要。

  在僧團裏怎麼實踐這一條呢?恭敬叁寶。進佛門之後,與此完全對應。世間人敬事父母,我們敬事叁寶,是一樣的。叁寶:佛、法、僧。佛的代表是誰?師。法的代表是經。僧呢?就是出家的法師。這個我們應注意。

  中午我還跟個別同學談到,我們學法不入心,內心當中一直想往外攀緣,得不到法樂。如果讓我們老老實實地一直坐在那兒學法、誦經、聞思,卻坐不住。爲什麼?最主要的因緣就是于法、法師不恭敬,障礙我們學法。坐不住,內心中沒有力量,看到法不會歡喜。

  在寺院裏“凡聖同居”,比丘法師都是福田,我們甚至常常把他們看成跟我一樣,稍微有一點不高興、不如意就觀過,僧的含義更寬泛一點就是同行。對法師觀過都是對我們極大的損害,甚至我們還習以爲常。如果沒人講的話,我們就覺得這很正常,更甚者是不加對治。不加對治的話是比較慘的,這一點應注意,我們出家到底幹嘛呢?要解脫成佛。解脫成佛就要學法,但是學不進去,因爲于法、法師不恭敬。

  《廣論》講“六加行”,第六加行是叁事求加,“惟願加持,從不恭敬善知識起,乃至執著二種我相所有一切顛倒分別,速當滅除。從敬知識,乃至通達無我真實,所有一切無顛倒心,速當發起,及其內外一切障緣,悉當寂滅。”我以前老是想,叁事求加,爲什麼單單講善知識,把對善知識的不恭敬提出來呢?原因就在這裏,不敬法、法師是壞慧因,把我們的智慧整個都損壞掉,這樣就沒有智慧了。

  對一個要出家修道、學佛、求解脫、究竟離苦得樂的行者來說,沒有智慧怎麼能修上去呢?我們無論如何修、怎樣培福都不行。是不敬法、法師把我們的智慧都給毀壞了。平常出坡、上殿、過堂、經行、上課的時候,我們都應該要恭敬法師,而我們不但不恭敬,一不小心還對法師損惱、觀過,這是非常不好的。這一則故事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體驗,就是皈依的內涵。

  

  徐一鵬,字季祥,鄞人。至孝食貧,授徒海濱。一夕感異夢,覺語主人曰:“吾父殆有恙。”急馳歸。夜過一嶺,猝遇虎當道。季祥祝曰:“吾爲父病馳歸,即劘虎牙,吾何怖焉?”虎返顧,曳尾去。歸而父果病愦。季祥至,即急蘇。曰:“兒適歸,將無道遇虎乎?予頃被攝,至一公府,見绯衣者曰:“爾數已當終。爾子純孝所感,虎且避不敢前。爲孝子故,特延爾一紀。””

  這第二個故事講的是徐一鵬。《孝經》上講“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這一則故事就是說孝悌之至所得的感應。誠心到一定程度就會有感應,會感得老虎和各道的神明都會“開綠燈”;因爲孝順到一定程度,畜生道和鬼道都會開綠燈。所以我們在平常生活中應常懷謙虛,對別人恭敬、真誠。“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我相信神明會保佑你的,善神會保護你的。

  宋世陳廿叁者,山居犷悍。父年老,每遭忤觸,至不能忍。數以手加額曰:“願不孝之子,蛇傷虎咬。”父沒後,廿叁偕與徒黨,入深山采木,有蜥蝪螫其足。又進而前,遇虎突出。諸人皆奔避之;廿叁以足螫獨遲,竟爲所噬。

  這則故事講陳廿叁,是反面教材,不孝會是什麼狀態。陳廿叁常常抵觸他父親,感的果報是什麼呢?被蜥蜴蜇、被老虎吃,這就是因爲不孝而現世感惡果的例子。在家不孝子不會有什麼好報,在家裏吃父母的、住父母的、用父母的,反倒不孝順父母,惡報是很重的。寺院裏是叁寶地,我們吃叁寶的、用叁寶的、喝叁寶的、穿叁寶的,最後不恭敬叁寶,結果也是一樣,罪業很嚴重。在叁寶地也要正心誠意,那就是對叁寶的皈依心,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基本的。何況我們皈依叁寶不是因爲物質方面的原因,根本是師長叁寶能給我們法,滋養和改善我們的法身慧命,所以才皈依叁寶,這個是真正應該感恩的。

  

  俞麟,太原諸生也。同社王用予,事帝君甚謹。一日,夢至帝君前,戒谕至切。用予既叩己所就,爲問俞麟。帝君曰:“俞麟應得一科,因事親用腹誹法,且溪刻論人,不近情理,而僞以君子長者自命,故黜其科。”用予問:“何謂腹誹?”帝君曰:“彼父母凡語言舉動,麟心辄不謂然,但勉強不露聲色,浮沈順之。真性日漓,僞心相與,是視親如路人矣!假行竊名,最撄神怒。”麟果終身不第。

  陳廿叁和俞麟這兩則故事,剛剛好都是因爲不孝,損惱了畜生和神明。之前徐一鵬的故事是因爲孝所以畜生開綠燈,陳廿叁是因爲不孝所以畜生會來障礙他,俞麟是神明來障礙他。俞麟不孝表現在哪些方面?腹誹父母,對父母的語言不以爲然,甚至常常跟父母頂撞、要挾父母。比如逼著父母給自己拿錢、拿什麼東西或者答應什麼事情,“彼父母凡語言舉動,麟心辄不謂然”,但是人家“勉強不露聲色”,我們不一定,甚至會直接用身口的行爲,對父母說:“你一定要答應我一個條件,不答應我就……”這比書上講的更可怕。所以書上面講作爲一個世間人對父母這麼做,結果“麟果終身不第”,想考上功名很難。這一點雖然我們沒有神通可以看到,但是只要稍微思維就肯定有這種感受出現。所以這兩個都是反面的喻,值得我們深思。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跟師長談條件,這些都是逼著師長一定怎麼樣,不然就跪著不起來。不過有時候這不一定就是弟子相,反而可能是一種愚昧的行爲。師長已經告訴你應該這麼幹了,你還不聽,是逼著師長、損惱師長,有時候是令師長擔心。

  曾經有一個同學幹的事情令師父非常擔心,這不是損惱嗎?將來有什麼好處?是很難的。很多人不小心就會對著福田造了一堆的惡業,然後跑掉了,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即使到了社會上,不相信他會非常順利,反倒是處處都會有障礙。這個很重要啊!我們要善加思考。我們學孝敬,直接對著叁寶的境進行轉換,然後在佛門當中實踐,長期的熏習和思考。

  

  

  

  

和睦——經營師法友增上的環境

  接下來學和睦類。什麼叫和睦?“睦”是什麼意思?和睦就是大家彼此之間的關系比較融洽友愛、平衡、和諧。“睦”給人的感覺就是溫暖、和好、親近、沒有沖突等等。《弟子規》講:“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和睦對的是同行之間,這個尤其重要。我們修道人如果同行之間的關系處理不好的話,雖然聽到了師父開示的法,內心也有感覺,但在生活中,實踐的情況就會打折扣。這就要靠同行之間去和合、去曆練、去彰顯。沒有同行給我們曆練的境,即使從師長那聽到了法,也很難得到好處,必須要有同行。我們不可能天天跟師父在一起,天天在一起那得非常大的福報,一般人不可能有。我們真正與誰在一起最多?就是同行呀!所以真正很多法能夠體會得到,就是因爲跟同行互動,做事的時候大家有關系,互相共事,這才能體會到法。

  

  一、脫離團隊必然會掉入業海紅塵。

  如果我們在一個道場修道,常常獨來獨往、自搞一套,獨幹、獨自行動、學習,這樣的話進步就非常慢,甚至倒退,這一點我們可能都有經驗。當我們有一段時間獨行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倒退了,就會犯很多錯誤,不該做的事做了,不該說的話說了,不該想的事情想了。反過來,當你經常跟大家在一起的時候,自然就相互輾轉相谏、相教、忏悔,還會策勵。當我們看到同行,即便對方不說話,都會有策勵作用。如果我們常常在一個陰暗的角落裏躲著,就會不自覺地幹壞事。我們即使沒有神通,也可以猜測出來。因爲我們有煩惱,肯定會緣一些常住、班上不讓做的事,這是必然的,因爲大家都是這樣走過來的。所以,必須要靠師友環境的保護,不要一個人單獨行動,盡量走到團體裏面來。這樣我們才能夠非常快樂、並且平穩地走過最艱難的時候,剛出家的時候比較艱難,常常想世間的物欲。如果沒有同行做伴,我們會彌足的艱難,可以說會加倍的艱難,可我們還自得其樂,想著可能就是這樣吧。錯誤!法師早就說了,師父講很多開示都談到,要跟大家在一起,要跟大衆在一起,這樣我們才能夠一直在快樂當中。

  我相信在我們當中也有這種人,經常跟大家在一起,他是在快樂當中度過的,…

《孝敬——在佛門裏實踐皈依的內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