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行堂——承繼祖規培福淨罪的修法

  僧團丙班課堂筆記

  

行堂——承繼祖規培福淨罪的修法

  

  一、身值道場應知感恩

  有人問我說,如何打開心胸格局?我感覺有兩個方法挺有效:一、原諒別人;二、包容別人。那如何達到呢?我覺得觀功念恩是個良方。不然我們不可能包容對方,我們不會去想他的苦難,不會想到他的難處,不會去原諒他,這樣帶來的只能是糾纏。確實,在寺院裏懂得感恩很重要啊!我們每天消受信施,還不知道感恩,可以說是坐著吃飯不腰疼。

  像我們現在年紀才多大,叁十歲左右。再看那些老菩薩們,田老菩薩都六、七十歲了,她每天早晨起來還要給我們種菜,還有一位老菩薩,天天爲我們掃地。按照儒家的說法,讓這麼大年紀的老人爲我們年輕人幹活,這是不孝。一個小孩子整天不努力,讓一個六、七十歲的老人忙碌,這在家都是奶奶輩的,還給我們種菜,並且還親自送到大寮門口,我們要知道感恩啊!否則時間長了都忘記了。用佛法來說,信施難消。這都是會消我們非常大的福報。如果我們不用功辦道,還常常散心雜話、散亂、放逸的話,都是十分消福報的事情。福報就是這樣漸漸地消掉的,這一點我們要非常清楚。

  不去想,我們不會知道,一百多位義工,在這個道場爲我們付出,這麼大的福報,不是在寺院裏,靠叁寶的攝受,到哪個地方能找到?哪個單位、學校、公司能夠這樣?一百多個人天天在這裏,爲這幾十個人的僧團,爲這幾十個年輕人付出,並且是那麼的真心、不求回報,在物質上沒有任何要求。這個恐怕也只有在佛門裏面才有這樣的事情,別的地方不可能有的。義工們見了我們還會至誠恭敬地鞠躬,就差趴到地上給我們磕頭了。他們不但起早貪黑爲我們付出,還唯恐對我們不敬,可以說真心誠意做到家了。如果我們不常常思考這些事情,甚至不自覺地還認爲自己天下第一,可以說是不知道天高地厚了。在世間修身處世的標准都達不到,更不要談儒家、佛家的標准了。

  

  二、如理思維調伏我慢

  我們要真正接受佛陀、祖師大德傳下來的好東西,明白戒律裏面是怎麼規定的,這樣的話才會使我們在淨人、沙彌階段真正地培植福報。否則淨人、沙彌階段增長的都是我慢,一大堆的毛病、煩惱,一旦當了比丘,很快就腐爛了,誰也不敢說,連師父也教育不了。在一個寺院裏連師父也教育不動了,我們還有什麼希望?這一輩子就在痛苦當中了。反之,一生都在快樂、寂靜、非常安樂的、漸次增上生的過程中度過。每一段路的境界我們如果沒有走過,是不知道的。寺院是凡聖同居,裏面可能有聖人、賢人,也有凡夫。別看別人也是兩只眼睛、一個鼻子,你無法知道他的境界,我們沒有到那個程度,我們就是不知道對方的境界。

  在一個寺院裏,許多事情都是有規矩的——很多祖師傳下來的規矩。如果按照這些規矩做,就能淨罪集資,在淨人、沙彌階段就是做這些。比如說我們行堂,應該怎麼做,都是有規矩的。舉個例子,叢林裏面的規矩,行堂的最後吃飯,吃到最後沒有了,沒有了就沒有了,不吃了,餓著。這一點苦都不能吃將來怎麼做一個好比丘?

  我們要求自己要嚴格,莫向外求,要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慈悲待人。不是指責別人,不是專看別人的問題,而是專看自己的問題。反過來,每個人都看自己的問題,自然就和睦了,哪有不和睦的!我們想不和睦都不行。在這種情況下大家互相勸谏一下,偶爾勸谏一下,那是非常必要的,否則勸谏就會變成互相觀過,變成一種指責和要求,搞得沸沸揚揚,這樣就很難和睦。和諧的境界永遠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是這種境界又是我們永遠要追求的。不在我們心裏面,我們不會感受到,這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不懂這些道理,作爲行堂的同學會有抱怨:我都這麼努力爲你們行堂了,你們還這麼挑剔。我這麼爲你們付出,你們還要求我這麼多。其實,行堂正好可以降服我慢。行堂的過程,完全是調伏我慢、集資淨罪的過程,而不是增長我慢、集罪淨資。甚至,我們行堂時間長了,就認爲我可以控製用齋的同學,心想:“你們這些人,誰跟我過不去,好,今天我就給你點好看的,或者我給你打少一點,因爲我可以控製你。”懷著這種心態行堂,完全是錯誤,真是不知道自己是什麼身份?現在應該做的是什麼?應該忏罪,應該積資,將來才可能順利地進入僧寶的行列。這些基本的概念都沒有的話,你說行堂幹嘛?增長我慢!會想:“你們這些人,坐著吃飯不腰疼啊!把我累成這樣。”這純粹是利益關系,這哪裏是出家啊?這不是一個出家人的基本心態。

  

  叁、如法行堂善修其心

  祖師留下來的好東西,不小心就被我們斷掉了,沒有傳承下來。現在我們說了大家以後才會知道,需要一代一代地往下傳。不然的話,我們把好東西全都丟掉了,自己會覺得目前這樣行堂就是對的了,其實完全不是,這是很重要的。

  叢林裏面祖師告訴我們,吃飯時當思來之不易。我們在齋堂裏面吃飯,天天受供養。這些飯菜、米面來得真是不容易。比如在大寮,本身這些老菩薩,年紀很大了,爲了供養僧團,把餃子包好,頂在頭上,送到大寮門口,還給我們煮好。好好想想,在哪個地方會這樣?就算我們的母親,也很難做到這樣!我們的家如果是農村,我們就要下地種田;如果是城市,那就要找工作。父母不可能天天養著我們,沒有這回事。

  要明白,只要一打板,進了齋堂,就要靜悄悄,眼簾下垂。如果進了齋堂還在東張西望,還在大聲說話,都是把老祖宗的規矩破壞了。這樣的話,我們以後傳給下一代,他們就會認爲目前這種做法是正確的。這樣的話,跟世間的酒店有什麼區別?吃飯說話,種種動作,走過來走過去。稍微想一想,這麼多義工,起早貪黑地爲我們付出,不要求什麼,並且是唯恐對我們不恭敬,唯恐我們不高興,唯恐損惱我們。這真正是一個世外桃源啊!要是在家裏,父母看到我們哪些個動作不滿意,他們還會罵我們,會不高興。寺裏的老菩薩不一樣,唯恐自己做得不夠好,唯恐我們不高興。要常常這樣想,內心才會真正地生起感恩,內心才會真正地獲得快樂,我們才會真正地生活在一種法樂之中。

  在齋堂裏面誰可以說話,知道嗎?只有兩句半話:方丈一句、糾察一句、行堂的半句。也就是說,除了他們,其他人是不能說話的。行堂的人,若有需要,只能小聲說話,不能讓第叁者聽到。比如說哪個地方沒有行到,哪個人還需要什麼等。過去叢林裏面行堂時候都是彈指,現在舉手,舉手也可以,就是不能說話。你舉手了,行堂的人不知道,那是他有問題,說明行堂的人沒有關顧到大家,這個職責就是這樣。至少前兩遍行堂,一定要專心、認真,這才是正我們用心的方法。如果沒有這些,我們在行堂這個位置上,得不到法味,反而增加一堆的我慢、抱怨等。

  我們每次過齋,每次進齋堂,都是赴一場法會,每次我們念這麼多的咒字、贊頌,就是辦一堂法事,就是修一座法。不單單是爲了吃飯,而是在修法。祖師安排的這些規矩都是修法,一進齋堂就要知道:開始修法了!不然進了齋堂還在無明中,搞不清狀況。行堂有行堂的問題,吃飯有吃飯的問題。不然大家就會感到疑惑:我進入佛門這麼久了,修行這麼久了,怎麼還是這麼差,沒有進步呢?殊不知就在這點點滴滴的“小事情”上把自己的福報、智慧、資糧都給消耗掉了。冷靜下來想一想,我們怎麼能不生煩惱呢?我們怎麼能生起智慧呢?我們哪一天才能悟道呢?

  然比丘們都有修行,都是要的。當然戒律裏面講,比丘們吃不完的東西,可以分給沙彌們吃,剩飯剩菜都是給沙彌。比丘不會常剩飯,如果剩飯沙彌們都應該吃,淨人更不用說了。當然比丘們都有修行,都是要得剛剛好。除非他今天鬧肚子,有特殊的原因等,才會剩飯,剩下了,沙彌淨人吃。這個我們要了解,了解叢林裏面是這麼一回事。不然住在叢林裏面,很多事情都是不知道。一個沒有住過叢林的淨人,將來怎麼成爲沙彌、比丘?怎麼帶人?把人帶到什麼地方?還認爲自己目前所做的就是最正確的。在佛門裏面就是修的這顆心。世間裝修房間,是修飾房屋,我們修飾、調整的就是這顆心。承擔所有的事情、用所有的方法,都是調整這顆心。讓心越來越好看、越來越光潔、甯靜,真正的是做這些事情。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