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人生》系列開示之七《從內心尋找苦樂源頭》要點筆記(3/6 )
叁、如理作意護初心·自心求法方轉境 (7月19日) 1、如法對境觀自心·增廣初心善守護 【對境觀心】: ——大家到寺廟裏邊來,我們整個的環境很好,這個山非常的雄偉,晚上的時候常常能夠看到月亮,早晨也能夠看到日出,傍晚也能夠看到彩霞等等,還有寺廟裏面古老的石橋、古老的銀杏樹等等,以及還有這麼多的法師在修行,在帶動大家,還有好多好多的義工發心護持等等。 ——所有這些都是非常殊勝的,所以,我們要用心去觀察,用心去注意它,全神貫注于我們所接觸的這些境界。 ——如果我們不細心、不專心去看待、去感受外在的這些境界,那麼外在的這些境界就不容易在我們自己內心當中産生作用。 ——也就是,面對境界的時候,我們內心的這樣一種認識是非常重要的。 【如理認識】: ——內心的狀態、內心的起伏,它是有標准的,也是有境界的; ——外在的人、事、物、環境,有形有相的東西,也是有標准、有境界的。 ——也就是,一個是外在的標准,一個是內心的標准,心裏面的標准,內心裏面的功夫。 ——反過來說,只有我們內心的標准建立起來,內心的標准好了,比較高,我們對外在的評判才不會有錯誤,才能夠有個好的結果; ——如果我們內心裏面本來就沒有標准,或者說標准很低、很差、不規範,外在再好的東西我們都會認識不清楚。 【破斥邪見】: ——我們有些同參道友在廟裏面住得時間長了,他就會覺得,在廟裏面住好像跟在家裏面住沒有什麼兩樣,剛剛開始的時候,覺得這廟多好多好,住久了他覺得和家裏差不多。 ——而實際上,這兩個環境是大大不同的。 ——只是因爲你自己剛剛開始的時候,很喜歡,很喜歡這個環境,到一定的時候,你不喜歡這個環境了,你內心當中喜歡的還是原來世俗的那種環境,在廟裏邊你這樣一種心又開始在起作用。 ——這樣,不知不覺你就會覺得這樣一種環境不是自己所要的,自己要的還是原來那種環境,這樣的話,這個標准就模糊了,就錯亂了。 ——而實際上,這都是我們自己的內心在起伏、在變化,都是一種無明在起作用。 ——所以說,學佛法、修行、用功,它固然同時間有關系,但是不等于說我們學得時間越長我們的功夫就越好。 【學佛要旨】: ——爲什麼佛經裏面常常告訴我們要不忘初心? ——因爲,最初的發心是最重要的,最初發心學佛法那樣的一顆心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們學習佛法就是要把自己最初對佛法追求的那顆心一直保護下去,讓它持續下去,並且還要讓它增長廣大,那麼最初這顆心就是善良的心,出離心,菩提心。 2、對境自省莫外求·心能轉境依叁學 【反觀自省】: ——當我們認爲外在的環境有問題的時候,當我們認爲修行不修行界限模糊的時候,當我們看到別人有很多很多問題的時候,那麼我們就要反觀自己,就要問自己,爲什麼我們自己會有這些想法?這些想法它是怎麼出來的?這是很重要的。 【顯正破邪】: ——所以,我們學習佛法,不是爲別人做主,我們是自己爲自己做主。 ——這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自己內心當中對這些善惡、是非、煩惱、菩提很清楚。 ——同時,對外在其他的同行道友,其他的居士們,我們盡量去關顧,去幫助,去啓發,這也是我們的一份發心和責任。 ——而不在于說外在的人有問題,有錯誤,因爲這僅僅是在我們看來,這些人的一些行爲有錯,用我們的標准看,他們有問題,以我們的觀點看來不應該,但實際上是不是有問題,是不是不應該,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如法思維】: ——我們一天當中要面對和接觸的人、事、物是非常多的,我們只有培養了一種能夠很好去憶念不同的人、事、物這樣一些差別境界能力的時候,我們內心才能夠保持如如不動,不動搖,不會受外在的環境所影響和左右。 ——如果我們內在的戒定慧的功夫越來越充實,那我們反過來還能夠去影響外在。 ——也就是說,外在的人如果有問題的時候,就說明我們自己內在的戒定慧的力量不足以去影響別人,我們的功力還不夠,所以不能去幫人,我們要這樣去認識問題。 【反求諸己】: ——我們回到家裏面去也是一樣的,不要總以爲說別人有問題。 ——別人有問題,我們有沒有去幫助別人?我們有沒有發過這種心?有沒有具體的行爲?我們在幫人、利人的過程當中,這些方法得當不得當等等? ——我們只有在這些方面,不斷不斷根據佛法來修行,來用功,來對治我們內在的無明狀態,我們這種功夫才能夠不斷得到培養和增長,否則的話,依然還是自己未學佛以前的那種動機和心態,佛法依然離自己很遙遠。 『附錄·思考題』: 1.面對外境時,我們該如何建立內心的標准? 2.我們該如何善護並增廣自己的初發心? 3.當我們看到外在環境有問題,對修行産生迷茫時,該如何內觀自省? 4.我們靠什麼去影響外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