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內心尋找苦樂源頭 二、無始生死求真我·和合增上行大乘

  ●《感悟人生》系列開示之七《從內心尋找苦樂源頭》要點筆記(2/6 )

  

二、無始生死求真我·和合增上行大乘

  

(7月18日)

  

  1、增上團隊法攝受·兼濟天下大乘心

  【認識團體】:

  ——從一般世俗社會的標准來看,以一些個人比較渺小、有局限性的認識來分析,我們的一些行爲是很不容易被接受的。

  [喻]:比如說,我們大家到寺廟裏面來學佛,從北京市城裏要坐車一、兩個小時過來,回去又要兩個小時。我們在這裏聽聽經、聽聽法、念念經,大家交流交流。如果不學佛法的人,他是很難理解我們來到寺廟裏邊的一種意義。不學佛法的人更是希望禮拜六、禮拜天最好不要出門,同自己家裏面的親人在一起團聚,大家一起吃飯,或者大家一起去做一些事情。不學佛法的人不容易體會,我們學佛人的那種心情、那種發心,以及我們所作所爲的一種意義。

  

  更不用說出家了,因爲出家更是長年累月、年年月月不跟自己家裏的人在一起。到寺廟裏邊來,跟很多很多原來不認識的人在一起。也就是,原來大家是很不熟悉的人,到廟裏邊越來越熟悉,反而變成一家人,原來是一家人的,反而不跟自己家人在一起,這在一般常理上面是很費解的,也是不容易接受的。

  ——也就是,來到寺廟裏面,師法友和合增上的團隊因爲靠佛法的攝受,大家彼此之間比自己的親人還親,大家見面都高高興興、歡歡喜喜,內心沒有障礙,沒有疙瘩,沒有隔閡。

  ——那爲什麼會這樣呢?

  

  ——因爲大家來到這裏發心清淨,目標也很清楚,都是要修改自己的習氣、毛病,要很好地發心,要培養好的習慣。

  【對比觀思】:

  ——大家都認識到說,來寺廟就是來查找自己的問題,來克服和對治自己內心裏邊的問題的,自然而然對外在的一些行爲就不會去計較,對外在的生活差一點,好一點就不會去在意。

  ——因爲大家不是以物質條件的多少、優劣作爲標准的,而是以內心當中的成就作爲標准。

  ——這個標准跟自己在家裏面是不一樣的。家裏面的標准就是,子女對父母,或者父母對子女,都總是要給對方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好用的,總是在物質上面著眼,物質是主要的。雖然對于一家人如何相處,大家也會講一些道理,但都是很簡單的道理。

  ——但是,在廟裏我們所聽到的道理,這裏所傳播的道理是不一樣的。

  

  

  【顯正破邪】:

  ——廟裏面講的道理是更究竟、更圓滿、更全面的。

  ——因爲我們是把所有的人類、所有的衆生,作爲自己要面對的對象,並且這些衆生都是平等的,冤親平等,沒有仇人。

  ——大家都是衆生,都是佛弟子,都有習氣、毛病,都有問題和煩惱,都是在修行,都是一樣的。

  ——我們只有建立這樣一些觀念,一種佛法的知見,才能夠做到如何“兼濟天下”,

  ——也就是,過去講的“小善獨善其身,大善兼濟天下。”

  ——一個人如果僅僅是獨善其身,不管別人,不顧別人,不理別人,人的心量就很小,心胸就會很狹隘,那麼他的人格自然就是有問題的,不會圓滿,智慧和慈悲的力量也會很弱,生命的意義就會很渺小,更不要說有什麼終極的目標、有什麼成佛的願心。

  

  

  2、生死輪轉無其始·無限生命顯真義

  【認識生命】:

  ——無始以來,我們不斷地生死輪回。從無始生死輪回的鏈條上來看,我們每個人都只是這個鏈條當中的一個環節、一個階段而已。

  ——也就是說,家裏父母、兄弟、姐妹這種人倫關系僅僅是今生今世的。

  [喻]:比如說,這一世你的父母生了你,那你父母去世以後,也可能再投胎,再生到你家裏面,可能就會變成你兒子的兒子,就會變成孫子。

  ——也就是,我們在生死輪回過程當中都是曾經互爲父母。

  ——所以,《梵網經》裏面講到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就是要把所有的人都當成,看成自己的父母。

  

  

  【如法思維】:

  ——如果我們從無始無終的無限生命來看待、推演這個問題,那這個命題是能夠成立的。

  ——我們是從無限生命、從無有窮盡的時空來認識自己的生命,還是僅僅從一生一世來認識自己生命的,還是只是從今天、眼前這樣一個境界上來認識自己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所得出來的結論和答案是不一樣的。

  ——所以,我們應該要在更長遠、更寬廣的這樣一個境界上來認識自己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附錄·思考題』:

  1.我們在寺廟裏和家裏生活的標准有何不同?

  2.爲什麼寺廟裏告訴我們的道理更究竟、圓滿?

  3.我們應該從什麼視角來認識自己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