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內心尋找苦樂源頭 一、發心依止師法友·正見善習漸熏修

  ●《感悟人生》系列開示之七《從內心尋找苦樂源頭》要點筆記(1/6 )

  

  【要點導讀】:

  ◎ 我們該以一顆什麼樣的心來面對世間的一切?

  ◎ 如何才能做到“小善獨善其身,大善兼濟天下”?

  ◎ 面對外境,內心如何保持如如不動,並影響外境?

  ◎ 我們該如何來認識五蘊和合的“我”?

  ◎ 我們苦樂的根源在哪裏?

  ◎ 如何體會學習佛法的意義和價值?

  

  

一、發心依止師法友·正見善習漸熏修

  

(7月17日)

  

  1、樹立正見依團體·自他等視學發心

  【審觀審思】:

  ——我們來到寺廟來學佛法,當義工,積聚福德、智慧的資糧,成爲師法友和合增上團隊當中的一員。

  ——那我們如何能夠很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和合增上團隊當中的一員?我們怎麼才能夠感受到自己是團體當中一員的意義呢?

  

  

  【如實觀察】:

  ——就個人來講,我們每個人有一具身體,如果把這具血肉之軀的身體當成是自己,就會百般愛護,種種的照顧,冷的時候穿衣服,肚子餓的時候要吃飯,身體髒的時候要洗澡,每天要洗臉、刷牙等等,就是一天當中要花很長很長的時間去照顧自己的身體。

  ——如果自己能夠很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家庭當中的一員,很重要的一員。

  [喻]:比如說,你是一個家庭裏面的家長,那麼你就會千方百計去工作,去賺錢來養家,照顧家庭裏面的每一個人,甚至自己所居住的房子,對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條件,用品用具,都會很用心去照料。

  ——如果自己能夠感受到是單位當中的一員,那麼你在哪一個單位裏頭工作,就會很認真去負責,天天爲自己的單位著想,不斷去發展各方面的業務。

  

  

  【如理認識】:

  ——那爲什麼我們一個人對自己的身體、對家庭、對自己的單位會有不同的態度,不同的發心呢?

  ——這都根源于人的思想認知。

  ——你只有真正認識到,這些方面對自己來講是很重要的,那麼你才會去盡心,才會去盡力,才會去想各種的辦法。

  ——學佛法也是一樣,你只有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師法友合和增上團體當中的一員,然後我們才會考慮如何來扮演自己的角色,如何在這些同行道友當中來發揮自己的作用,自己如何爲團體的發展出力、發心。

  

  

  【樹立正見】:

  ——我們佛法的團體顧名思義,是爲了要學習佛法,要落實佛法的理念。

  ——佛法的理念就是要引導衆生究竟離苦得樂、圓滿佛果。

  ——佛教告訴我們,我們的生命和其他人是息息相關的,同一切衆生緊密相連,自他不二。

  ——也就是,我們如果真正能夠把所有的人類,把一切衆生都當成自己要去關心、照顧、利益的對象,那我們的心就是沒有分別的心,我們的心就是沒有界限的。

  ——我們能夠以一顆平等的心、包容的心、清淨的心去對待所有的人、去對待所有的衆生,去對待自己周圍所發生的一切事情。

  ——特別是,我們以這樣一顆清淨的發心去面對、接受一切人、事、物、自然環境、社會環境,那麼我們的所作所爲、一舉一動就會直接、間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我們的行爲就會越來越有價值,我們的宗旨目標就會越來越明確。

  

  

  

  【谛審谛思】:

  ——一個人假如僅僅認爲,這個身體才是我,而自己家裏面的弟兄姐妹、父母、以及自己單位裏面所有的同事同仁,都覺得無足輕重,或者認爲,這些人都是和自己不相幹的人,甚至都是自己的對立面,那麼我們對待別人就會有著一種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心態。

  ——父母對我們來講,是最有恩德的。

  ——那我們如何以一種對待自己、關心自己、愛護自己身體的心情和態度去對待父母、對待兄弟姐妹、對待與我們有關聯的人呢?

  ——那我們需要一步一步去學習,學習這種發心,學習如何來培養這樣一種善良的心態。

  

  

  【學佛要旨】:

  ——所以,學習佛法就是培養善良,增長自己的善心,要從動機上面、意樂上面、發心上面去下手。

  

  

  2、人我分別生煩惱·容包萬法平等心

  【譬喻識心】:

  ——我們每個人內心當中都有很多的痛苦,這種的痛苦是因爲煩惱引起的,貪欲引起的。

  ——因爲我們有煩惱,所以我們對外在的人、事、物,客觀環境不能正確去認識,去認知,我們總是很容易與自己以外的人、事、物對立起來。

  [喻]:我們一個人的一生,就好像我們在足球場上面踢一場球一樣,我們不僅僅是足球場上面的運動員,同時我們也是教練員。這什麼意思呢?就是無論是運動員,還是教練,都希望,我們自己的這一支球隊能夠把球踢得好,能夠取得冠軍。但是,真正在進行比賽的時候,甲隊也好,乙隊也好,最後終歸有一支是失敗的。

  但是,我們人的心情就會容易爲自己希望成功的那支球隊的成功感到高興,會爲自己希望成功卻失敗的球隊感到沮喪。所以,在看球的時候,我們無形當中內心就不平靜。總是希望,哪一支隊要贏,哪一支隊要輸,這是我們內心的一種期待。反過來,另外一邊的人也是如此,他們也希望哪一支球隊要贏,哪一支隊要輸。

  總而言之,人的內心都是不平靜的。其實,如果真正從體育的角度,從踢球的角度來看,完全就是看人的技術和人的體能。輸跟敗都是這樣一個結果,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這什麼意思呢?

  ——就是不知不覺,我們自己內心所注重的就是那樣一些不真實的境界,就是那樣一些渺小的情景,而缺乏更遠大的目標和抱負,缺乏一種更加冷靜、客觀對事物認識的態度。所以,這些都是我們的問題。

  ——因爲我們內心當中有這樣一些問題,自然而然我們對外在看到、聽到、接觸到的,與自己有關的,無關的境界,就會引發出許許多多莫名其妙,無以言狀的痛苦和糾紛。

  

  

  【如理作意】:

  ——我們人生幾十年,每天都在做事,那麼做一件事情以前,就猶如自己在看一場球賽,踢一場足球一樣,輸和贏的時候,都要以無分別心、平等的心、清淨的心去對待。

  ——不要讓那些外在的、暫時的、不真實的輸和贏,勝與敗,是與非,影響自己的心態,困惑自己的心態,讓自己的內心越來越無明,越來越黑暗。

  ——這樣,我們看到踢球的最後結果,不管誰贏誰輸,我們都會高興,我們都會歡喜。

  ——高興和歡喜是我們自己內心裏面的一種感受,我們就是要以這樣一種高興的心,平常的心,歡喜的心來面對,來接受世間上面一切的一切,一切的人與事,種種的環境。

  

  

  【學佛要旨】:

  ——所以,學習佛法就是要培養這樣一種對事物,對事情,能夠有一個很正確認識的態度。

  

  

  3、知見熏染成習慣·長養善習摒惡習

  【認識自我】:

  ——我們一生當中都在不斷追求,有物質方面的追求,也有精神方面的追求。

  ——物質方面的追求,我們很容易開一個清單。

  [喻]:比如,在家裏,小朋友、小孩子看到自己的爸爸媽媽上街的時候,就會說自己要買什麼東西,或者父母也會問小孩子,要買什麼東西。這個小孩子就會告訴自己的父母,自己要買玩具,要買衣服,買生活上面、學習上面的用具、用品等等,他就能夠開出一份的清單。

  ——也就是,我們從小到大,從生到死,我們內心當中的清單都是物質方面的,我們很清楚需要什麼東西;

  ——而精神領域的清單,我們內心當中所需要的精神資糧,卻不容易開得出來,我們很迷惑,很迷茫,搞不清楚自己需要什麼東西?不需要什麼東西?這些東西到哪裏去找?怎麼樣才能夠找得到?怎麼樣才能夠得到?我們都不知道。

  

  

  【認識習慣】:

  ——實際上,痛苦與快樂,歡喜和悲哀,都是人的一種情緒,一種心情,內心當中的感受,這種內心當中的感受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也是非常微妙的、深奧的。

  [喻]:打比講,如果我們覺得,這個水果不幹淨,被打農藥了,那麼我們就會用水去清洗,用刀把皮削掉。反過來說,如果我們不知道水果、食品、蔬菜很髒,我們認爲這些都是很幹淨的、很清淨的、沒有問題的,那就不會去削皮。也就是,我們要去削皮的時候,正在削皮的時候,我們已經對這個水果的不幹淨做了結論,認爲它不幹淨,所以要把它去掉。

  但實際上,這個水果的皮究竟是幹淨,還是不幹淨?吃下去到底是有利,還是有害?實際上我們並不清楚。有些皮可能很髒、不幹淨,吃下去有害,但有些皮可能比裏面的肉對人的身體更有營養,但是我們會認爲,外在的皮不如裏面的肉。

  ——這就是我們一般人對事物的認識。按照這種方法去認識,不知不覺大家都這麼認識了。

  ——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種習慣了,生活上面的一種習慣,行爲上面的一種習慣。這個習慣就很不容易改,這樣一種習慣就會影響到我們的一生。

  

  

  【如理認識】:

  ——要養成好習慣,要去掉不好的習慣。反過來說,我們只有把不好的習慣慢慢去改掉,我們好的習慣才能夠一點一滴培養起來。

  ——這兩種習慣是一體的兩面。壞習慣改不掉,好習慣就不容易培養起來。

  ——如果我們沒有好習慣,那我們的人生就不知何去何從,何作何爲,就顯示不出它的意義。

  

  

  【學佛要旨】:

  ——我們學習佛法,就是要培養一種很好的學習、生活、工作、發心的習慣,就是要來修改學習、生活、工作、發心不好的習慣。

  

  

  『附錄·思考題』:

  1.我們如何能夠很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和合增上團隊當中的一員?

  2.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周圍的人、事、物、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3.學習佛法應該從何處下手呢?

  4.學習佛法,我們應該培養怎樣一種正確認識周圍人、事、物的態度?

  5.我們生活中很多習慣是怎麼形成的?學佛法要幫我們培養什麼樣的習慣?

  

  

《從內心尋找苦樂源頭 一、發心依止師法友·正見善習漸熏修》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