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分享同行善友的功德與經驗 叁、解脫在心莫外求·離諸五受幻化事

  ●《感悟人生》系列開示之六《如何分享同行善友的功德與經驗》要點筆記(3/4 )

  

叁、解脫在心莫外求·離諸五受幻化事

  

(7月15日)

  

  1、反求諸己唯修心·智慧心開得解脫

  【自識病相】:

  ——在現實生活當中,當我們心情不舒坦的時候,內心有問題的時候,我們就容易去責怪別人,就容易去責怪外在的環境,就會覺得今天我們事情做不成功,做不好,是因爲別人的原因,是因爲第二個人,第叁個人的原因,是因爲外在環境條件的原因,等等等等。

  ——就是我們非常容易覺得,我們做不好、做失敗,都是因爲別人的原因,都是因爲其他的原因。

  ——我們常常會認爲自己已經成功了,成就了,這是因爲自己的原因。

  

  

  【如法思維】:

  ——而實際上,我們做一件事情的成功和失敗,主因都是自己的,根本原因都在自己,外在的境界,外在的人、事、物,都是一種緣分而已,都是第二位的。

  ——外在的人、事、物對我們來講是一種境界,是一種現象,這種現象不管是有形相的,或者是沒有形相的,它都是短暫的。

  ——因爲你心去緣它的時候,是那個時候存在的一種特點,而事實上,第二個念頭,第叁個念頭,一天、兩天過去以後,外在的境界,外在的人、事、物也在發生變化,不斷在變化,無量無邊的變化。

  

  

  【反求自心】:

  ——這些都是一些因果的現象,就是雖然在變化,但也能夠說明因果。

  ——爲什麼會變化呢?因爲有生滅,心心念念都是在生生滅滅。

  ——我們一個人如果能夠悟到這樣一個境界,了解到這樣一個道理,外在的事情是無常的,這樣,我們的心就不會被外在的境界束縛住,我們的心就不會太在意外在的得與失,是與非,成功和失敗。

  ——唯有如此,我們的心才能夠用在佛法的觀念上,我們的心才能夠用到佛法的學跟修上。

  ——也就是,我們真正能夠知道,解脫是在自己的心上面下手,在自己的心上面來突破,在自己的心上面去努力。

  

  

  【谛審谛思】:

  ——爲什麼要解脫呢?就是因爲你被束縛了。

  [喻]:就猶如一個人的手腳被綁起來,是很難過,很難過的。當把我們手和腳的繩子給解除了,那我們人就自由了。

  ——我們的心也是一樣的,你被煩惱、無明、業障捆綁起來,障礙住,我們心就不自由了、不自在、不快樂、不健康。

  ——所以,我們只要把塵罩在我們內心當中的那些煩惱、束縛,那些捆綁的繩子,一層又一層,一條又一條、一根又一根把它拔除掉,把它剪斷,那我們就解脫了,這些束縛就去掉了。

  

  

  【如理認識】:

  ——我們要來解脫這樣一些束縛和障礙,要靠智慧。

  ——我們外在的身體被捆綁住,是有具體的東西、繩子真正把我們捆住,而我們內心裏面,則是因爲我們自己的觀念把自己鎖住。

  ——我們認知上的片面、錯誤和執著把自己束縛住,把自己的心卡住,心被卡死了,被關死了,就解不開,心量就打不開。

  

  

  2、人生如戲皆幻化·超越五受心自在

  【如實洞見】:

  ——我們一個人一生,在社會當中生活幾十年,工作幾十年,成功和失敗,也可以說是自己跟自己在踢球,自己跟自己在賭球。

  ——如果從無限生命來看待自己在世間上面種種的成功與失敗,就猶如我們在看一場戲,看一場電影、看一部片子一樣,那麼戲裏、電影裏所上演的那麼多的得與失、是與非、恩和怨,所有的曲折、傷害,自然而然就無足挂齒了。

  ——因爲我們知道,這個電影一個半小時就會結束了,它是幻化的,如夢如幻,它是不實在的,它是在演戲,在演電影。

  

  

  【虛妄分別】:

  ——我們在看戲、看電影的時候,如果控製不好的話,我們的心也會被電影裏邊那些演員的喜怒哀樂左右,自己也會隨之喜怒哀樂;就是電影裏邊人物高興時候,我們也會高興;痛苦的時候,我們也會痛苦;悲哀的時候,我們也跟著悲哀。

  ——通常人就是這樣,因爲情緒跟情緒比較容易相應。所以,看喜劇影片的時候,就看得高興;看悲劇時,就看得就很悲哀。

  

  

  【返妄歸真】:

  ——這樣一種看法,跟我們用佛法的觀點來看是不一樣的。

  ——如果我們用佛法的業果來分析,爲什麼會高興呢?爲什麼會悲哀呢?高興是有原因的,悲哀也是會有原因的。

  ——從更高的一個層次來講,悲哀、快樂和歡喜,都是世間的情緒,苦樂憂喜舍,都是五受裏面的一種感受,都是需要我們要去面對、解決、超越的對象。

  ——這種歡喜的感受、快樂的感受,也是短暫的,也是一種內心的起伏,它跟悲哀的情緒本身就是一體的兩面,都是你內心當中的缺陷。

  ——我們如果能夠這樣去認識自己在世間上面的一種價值和意義的話,那自然而然就不會太在意于這樣的一些境界了。反過來說,我們內心就不會太被這些境界所左右。

  

  

  『附錄·思考題』:

  1.如何來看待我們的成功和失敗?如何來認識外在人、事、物的境界?

  2. 解脫的關鍵在哪裏?靠什麼才能真正解脫?

  3.按佛法的觀點該如何來看待我們的人生?如何不讓自己的心被境界左右?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