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何分享同行善友的功德与经验 三、解脱在心莫外求·离诸五受幻化事

  ●《感悟人生》系列开示之六《如何分享同行善友的功德与经验》要点笔记(3/4 )

  

三、解脱在心莫外求·离诸五受幻化事

  

(7月15日)

  

  1、反求诸己唯修心·智慧心开得解脱

  【自识病相】:

  ——在现实生活当中,当我们心情不舒坦的时候,内心有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容易去责怪别人,就容易去责怪外在的环境,就会觉得今天我们事情做不成功,做不好,是因为别人的原因,是因为第二个人,第三个人的原因,是因为外在环境条件的原因,等等等等。

  ——就是我们非常容易觉得,我们做不好、做失败,都是因为别人的原因,都是因为其他的原因。

  ——我们常常会认为自己已经成功了,成就了,这是因为自己的原因。

  

  

  【如法思维】:

  ——而实际上,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成功和失败,主因都是自己的,根本原因都在自己,外在的境界,外在的人、事、物,都是一种缘分而已,都是第二位的。

  ——外在的人、事、物对我们来讲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现象,这种现象不管是有形相的,或者是没有形相的,它都是短暂的。

  ——因为你心去缘它的时候,是那个时候存在的一种特点,而事实上,第二个念头,第三个念头,一天、两天过去以后,外在的境界,外在的人、事、物也在发生变化,不断在变化,无量无边的变化。

  

  

  【反求自心】:

  ——这些都是一些因果的现象,就是虽然在变化,但也能够说明因果。

  ——为什么会变化呢?因为有生灭,心心念念都是在生生灭灭。

  ——我们一个人如果能够悟到这样一个境界,了解到这样一个道理,外在的事情是无常的,这样,我们的心就不会被外在的境界束缚住,我们的心就不会太在意外在的得与失,是与非,成功和失败。

  ——唯有如此,我们的心才能够用在佛法的观念上,我们的心才能够用到佛法的学跟修上。

  ——也就是,我们真正能够知道,解脱是在自己的心上面下手,在自己的心上面来突破,在自己的心上面去努力。

  

  

  【谛审谛思】:

  ——为什么要解脱呢?就是因为你被束缚了。

  [喻]:就犹如一个人的手脚被绑起来,是很难过,很难过的。当把我们手和脚的绳子给解除了,那我们人就自由了。

  ——我们的心也是一样的,你被烦恼、无明、业障捆绑起来,障碍住,我们心就不自由了、不自在、不快乐、不健康。

  ——所以,我们只要把尘罩在我们内心当中的那些烦恼、束缚,那些捆绑的绳子,一层又一层,一条又一条、一根又一根把它拔除掉,把它剪断,那我们就解脱了,这些束缚就去掉了。

  

  

  【如理认识】:

  ——我们要来解脱这样一些束缚和障碍,要靠智慧。

  ——我们外在的身体被捆绑住,是有具体的东西、绳子真正把我们捆住,而我们内心里面,则是因为我们自己的观念把自己锁住。

  ——我们认知上的片面、错误和执着把自己束缚住,把自己的心卡住,心被卡死了,被关死了,就解不开,心量就打不开。

  

  

  2、人生如戏皆幻化·超越五受心自在

  【如实洞见】:

  ——我们一个人一生,在社会当中生活几十年,工作几十年,成功和失败,也可以说是自己跟自己在踢球,自己跟自己在赌球。

  ——如果从无限生命来看待自己在世间上面种种的成功与失败,就犹如我们在看一场戏,看一场电影、看一部片子一样,那么戏里、电影里所上演的那么多的得与失、是与非、恩和怨,所有的曲折、伤害,自然而然就无足挂齿了。

  ——因为我们知道,这个电影一个半小时就会结束了,它是幻化的,如梦如幻,它是不实在的,它是在演戏,在演电影。

  

  

  【虚妄分别】:

  ——我们在看戏、看电影的时候,如果控制不好的话,我们的心也会被电影里边那些演员的喜怒哀乐左右,自己也会随之喜怒哀乐;就是电影里边人物高兴时候,我们也会高兴;痛苦的时候,我们也会痛苦;悲哀的时候,我们也跟着悲哀。

  ——通常人就是这样,因为情绪跟情绪比较容易相应。所以,看喜剧影片的时候,就看得高兴;看悲剧时,就看得就很悲哀。

  

  

  【返妄归真】:

  ——这样一种看法,跟我们用佛法的观点来看是不一样的。

  ——如果我们用佛法的业果来分析,为什么会高兴呢?为什么会悲哀呢?高兴是有原因的,悲哀也是会有原因的。

  ——从更高的一个层次来讲,悲哀、快乐和欢喜,都是世间的情绪,苦乐忧喜舍,都是五受里面的一种感受,都是需要我们要去面对、解决、超越的对象。

  ——这种欢喜的感受、快乐的感受,也是短暂的,也是一种内心的起伏,它跟悲哀的情绪本身就是一体的两面,都是你内心当中的缺陷。

  ——我们如果能够这样去认识自己在世间上面的一种价值和意义的话,那自然而然就不会太在意于这样的一些境界了。反过来说,我们内心就不会太被这些境界所左右。

  

  

  『附录·思考题』:

  1.如何来看待我们的成功和失败?如何来认识外在人、事、物的境界?

  2. 解脱的关键在哪里?靠什么才能真正解脱?

  3.按佛法的观点该如何来看待我们的人生?如何不让自己的心被境界左右?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