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分享同行善友的功德與經驗 一、無限生命無常觀·遠離五欲絕世情

  ●《感悟人生》系列開示之六《如何分享同行善友的功德與經驗》要點筆記(1/4 )

  

  【要點導讀】:

  ◎ 如何認識無限生命這個深奧的命題?

  ◎ 如何才能徹底摧毀煩惱業?

  ◎ 如何看待我們的人生?

  ◎ 如何才能擁有佛法的陽光?

  

  

一、無限生命無常觀·遠離五欲絕世情

  

(7月12日)

  1、無限生命難洞徹·人法二執障自心

  【如理認識】:

  ——上一講我們談到建立終極信仰的意義,我們要很好地來認識這個主題,將對無限生命有著極其重大的幫助。

  ——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我們不容易真正建立起來對無限生命的概念,自然而然對終極信仰也就會若有若無,不會那麼明確。

  

  

  【借喻觀心】:

  ——無限生命,對一般的人來講,沒有那麼深的智慧去認識,去覺悟。生命本身就是很深奧的一個問題。

  [喻]:過去,中國古代的聖人——孔子,曾經站在一條河流的旁邊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他在河的旁邊,看到水一直在流動,就能夠體會到無常,也能夠體會到無限。“逝者如斯夫”,河流一直在流動,就說明這無常;“不舍晝夜”,晝夜不停,無限。

   我們站在河岸邊,看到水在流動,就很難體會到比較深的含義。我們可能只有看到水在流動,甚至水流動的變化我們也看不出來。實際上,一條河流在流動的時候,我們眼前看到的水,它的前一個小時,前兩個小時,前一天,前兩天,前叁天,前一個月,兩個月,叁個月,前一年,兩年,叁年,它分別都是在不同的地方。我們今天看到的水昨天可能在南京,那麼它前天也有可能在武漢,再前幾天也有可能在重慶,再幾天以前它可能在新疆,再幾天以前它可能在天上。也就是,我們看到河流的水在流動的時候,我們不容易看到,不容易想到,這條河流是經過千山萬水,經過千家萬戶的,這些水所經曆的境界是千變萬化的。進一步來說,我們眼前看到的水在這裏,過了一個小時,過了兩個小時,過了叁個小時,過了一天、兩天、叁天,它就不知道會到哪裏去了,也有可能就流到大海裏頭去,也有可能再流到其它的支流那裏去,也有可能這些水去灌溉莊稼,也有可能被人,被這其它一些動物飲用。

  ——那我說這個話的意思在哪裏呢?

  ——就是我們看到一樣東西,看到一個事物,我們不容易與過去和未來聯系起來,不容易聯想起來,更不要說這些水它的用途有多大,它對我們人生命的幫助有多大,我們很難很難這樣去看待。

  ——更多的情況下,我們只是需要喝水的時候,需要洗衣服的時候,需要洗澡的時候,我們才會考慮到說,有沒有水?這個水幹淨不幹淨?衛生不衛生?

  ——也就是更多的情況下,我們對外在事物的認識是考慮說,對自己有沒有利益?有沒有好處?而不能很准確,很全面,很深入去了解一樣事情它的本意,它的作用。

  ——我們人的生命和水比起來,就更加複雜,更加深奧。這麼簡單的事情,我們都很難認識清楚,更何況無限生命這樣一個深奧的命題。

  

  

  【自心症結】:

  ——我們認識不清楚它的原因和答案也在我們自己的內心。

  ——因爲我們內心當中,無限生命存在這樣一種狀態,時時刻刻,不知不覺被無法穿透的自我之所蒙蔽——我執、法執。

  ——因爲被我執、法執所蒙蔽,我們就很容易被那些五光十色,虛僞不實,眼花缭亂的外在現象以及生命的現象所迷惑。

  ——不知不覺,我們就會花大量的時間,把主要的心力用于去考慮如何擁有現世利益以及眼前的得失。

  ——當我們把自己的生命花在考慮眼前利益得失時,自然而然我們內心裏邊那些煩惱的塵渣就會泛起。

  ——煩惱的塵渣泛起的時候,無限生命的狀態,無限生命這樣一個深刻的、深奧的命題,就會被掩蓋和消失了,我們就不會有動力了。

  

  

  2、五欲親情世難舍·爲度衆生求解脫

  【世尊抉擇】:

  ——釋迦牟尼佛最初出家的時候,他是跟一個外道在學習。這位外道名爲阿羅邏迦蘭,他是修無想定的。

  ——釋迦牟尼佛跟這位外道修行的時候,這位外道就問釋迦牟尼佛說:世間上面的人容易對于色聲香味觸的五欲境界著迷,不容易解脫,尤其是在青少年的時候,那你爲什麼能夠對五欲的境界如此厭惡呢?

  ——割愛辭親,對世間一般人來說,是最不容易做到的,也可以說是,在世間來講,最難以遠離的,最爲痛苦的事情。爲什麼你能夠做得到呢?

  ——因爲一般人需要五欲的境界,需要父母家人的親情。但釋迦牟尼佛出家,在這兩點上,剛好是同常人、一般人不一樣。

  

  

  【如理思維】:

  ——釋迦牟尼佛回答說:一般人追逐五欲,因爲會覺得五欲的境界是快樂的,所以就會拼命去追逐,然後來滿足自己內在的欲樂。而自己出家是爲了要求解脫,爲了要救度衆生。

  ——所以,佛陀內在的願望不是以獲得五欲爲主,爲快樂,而是以拯救天下蒼生,普度衆生爲快樂,爲樂事。

  ——這些五欲的境界如夢如幻,不是永恒存在的,也不是無限存在的,都是暫時存在的,都是無常的,對五欲本身不存在厭惡不厭惡的問題。這是佛陀自己對第一個問題的考慮。也就是,他是爲了要普度衆生,而不是說是因爲對五欲的境界非常厭惡才出家。

  ——因爲這些境界本身不存在著好惡的問題,好惡是在人的心,就是自己的心好樂心在哪裏。佛陀的好樂心是爲了要救度衆生,而不在這些五欲境界上面;而世間常人的好樂心是在這些色聲香味觸的境界上面去,這是不一樣。

  ——第二個問題,割愛辭親,遠離這些親情是很不容易做到的。這些親情也是如夢如幻的,爲什麼者這麼講呢?人生百年,終有一別。所以,親人也不可能永遠在一起,分離只是說早跟晚的問題,最終都是要別離的,這是肯定的。那麼這樣的話,還不如早日出家用功修道,然後,實實在在能夠對父母,對衆生有大利益,有大貢獻。

  ——這是釋迦牟尼佛當時回答阿羅邏迦蘭的兩個問題,如何來看待五欲,以及如何來看待親情。當時的佛陀就能夠有這樣的一種認識。

  

  

  

  

  『附錄·思考題』:

  1.爲什麼我們很難認識清楚無限生命這個深奧的命題?我們通常如何看待外在的事物?

  2.佛陀是如何看待五欲、看待親情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