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分享同行善友的功德與經驗 二、調伏煩惱須實修·智慧覺照淨自心

  ●《感悟人生》系列開示之六《如何分享同行善友的功德與經驗》要點筆記(2/4 )

  

二、調伏煩惱須實修·智慧覺照淨自心

  

(7月13日)

  1、壓抑厭離非究竟·調伏自心真功夫

  【對比認識】:

  ——阿羅邏迦蘭,這位修行人,他的禅定的功夫,佛陀很容易就達到了。無所有定,這種定還不能完全製伏人的煩惱,它僅僅是克製自己的煩惱。

  [喻]:猶如搬著石頭來壓草一樣,雖然這棵草可能會長期被石頭壓在下面,但是,草的生命依然存在,哪怕它非常微弱,而實際上這棵草還是依然存在,所以,是不究竟的。

  ——釋迦牟尼佛不滿足于這位外道的成就,所以就離開了。照道理“無所有定”已經是很不容易了。爲什麼這麼講呢?

  ——就是我們能夠把自己內在的煩惱克服住,不讓它出現,我們已經很難做到了。即便我們作爲佛教徒,甚至說,我們可能學了很多年,很多年的佛法。

  ——佛教裏邊告訴我們,要在起心動念的時候來做功夫、來做文章、來對治。

  ——這跟外道的無想定不一樣,因爲無想定還沒有真正地破除內在微細的煩惱,以及自己色身的一種障礙和束縛。

  ——雖然自己對外在的境界,對五欲的境界有很強的厭離心、甚至厭惡的心,但是內心裏邊的那種功夫,那種明淨的功夫還是沒有真正得到。

  【修學誤區】:

  ——我們內心在凡夫的位置上,該如何來把握呢?

  ——有很多人采取的方法,一開始是用一種壓抑的辦法,就是讓這個心不起這個念。

  ——因爲我們內在裏邊對外在的種種境界會貪求、並且會執著。因爲你有貪,就會生執。對外在的境界貪求,內在裏面就想一直得到它,擁有它。

  ——有時候,我們學佛法的人覺得這些外在的境界,尤其是五欲的境界,我們應該要有正確的觀念,正確的態度去對待它,要以智慧去抉擇它,我們不應該要有這樣子的想法,不應該會有這樣子的念頭。而實際上,這些念頭,這些想法會一直出現。

  ——所以,他只有采取一種克服的辦法,克製的辦法,就是我們的心故意、有意要去克服它。

  ——這樣時間一長的話,我們的心就會影響到我們的腦、我們的心髒、甚至也會影響到我們人身體上面的細胞,甚至我們人的整個血液循環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破除邪見】:

  ——我們這個心本來就像大海一樣,我們所有的念頭、我們所有的心念就猶如波浪一樣。

  ——我們學習佛法就是如何來訓練我們的心,而不是說讓我們的心不起心、不動念,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我們的心念不會在這邊生起,不在這裏産生作用的時候,那我們的心就變成一潭死水了,就變得沒有作用了,心就死了,成了死心。

  ——過去說“哀莫哀于心死”,你這個心一死,那就很難解救了。

  

  

  2、自識煩惱攀援心·六根實修斬草根

  【借喻觀心】:

  ——但是我們面對境界的時候,眼耳鼻身意,一接觸境界,內心裏邊的這些念頭又會洶湧澎湃,力量又會非常的強。只有經過慢慢來調伏,一點一點來調伏,

  [喻]:就如大海裏面的波浪一樣,它的力量是非常強烈的、洶湧澎湃的,你被這個浪沖擊到,不要說人的生命,甚至住的房子、莊稼、輪船都會被卷到海裏頭去,它的作用是非常非常強烈的。

  ——我們內心的波浪也是一樣的,它的作用是非常非常大的。

  [喻]:比如說我們人的眼睛,眼睛能看東西,看到外在的色相、色的境界。從好的方面來講,我們看到了佛像,我們能夠知道這是佛,清淨、莊嚴、圓滿、智慧、慈悲,這些境界對自己、對衆生是如何如何的好,如何如何的有益。也就是,我們眼睛看到佛像的時候,第一個念頭,知道是佛像;第二個念頭,可能就知道說是佛;第叁個念頭,我們知道佛的神通妙用;第四個念頭,就會想到佛對自己有什麼作用和幫助。我們會有很多的聯想,會一直持續下去、等流下去、推理下去。

  換一個角度講,我們看到不好的事情,也會這麼去聯想。比如說人家給我們不好的顔色,人家不搭理我們的時候,不跟我們說話的時候,我們也很容易有一個很不好的持續的、等流的聯想,就會想,昨天我是不是得罪了他?過去我有沒有做對不起他的事情?也就是我們會引發很多很多不好的聯想。那麼這是很正常的,也是常常會發生的,每一個人都是會有。

  ——這個喻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心一直在攀緣。

  

  

  【自識心相】:

  ——所謂攀緣,就是我們對自己所緣到的這個境界,內心裏面不能平靜如水,一直在這裏動搖。換一個角度講,我們自己的心一直被外在的境所動搖。

  ——本來我們第一念看到這個境界,聽到的這個境界,之後第二個念頭、第叁個念頭,第四個念頭,甚至半個小時、一個小時,乃至幾天、幾個月、幾年,我們可能就是因爲某人的某一件事情,某人的某一句話,某人的某一個動作去不掉,而影響我們的一生,影響我們的一世,影響我們學習、工作、生活、修行。不知不覺,它就會有那樣的一個力量在支配著自己。

  ——照道理,你對別人有這樣的一個想法,別人未必知道,別人未必會有跟你一樣的想法。也就是,你對別人有這麼強的一種執著的觀念,別人未必跟你一樣。

  ——反過來說,你對別人可能會有很深,很深的一個誤會,這個誤會一直深埋在你自己心裏,而被你誤會的人、被你誤會的事,他反而自己也不知道,他不會跟你是一樣的,相等的。

  ——這個就是我們凡人的一種心態、凡夫內心的一種問題。

  

  

  【修學要旨】:

  ——這些問題每個人都是會有的,所以,我們只有面對這些攀緣的心,慢慢慢慢去淡化它,慢慢慢慢去糾正它,我們才能夠以智慧、以慈悲去面對外在的境界。

  ——這樣的話,我們就必須要有一個真正的實修,這些實修就是在我們的起心動念、在我們的六根門頭上面去做功夫。

  ——六根接觸六境之後,我們該如何起心動念呢?

  

  

  【如理認識】:

  ——剛才談到外道修無想定,因爲他覺得這個是很難轉變,轉變不了。所以,只有壓抑,壓抑住我們對外在的這些貪欲、嗔恚、我慢、驕慢、嫉妒、障礙種種不好的心理,只有不讓這些過失出現。

  ——也就是,地上長了很多很多的雜草,我們去拔也拔不完,也拔不掉,那怎麼辦呢?只有搬了一塊很大很大的石頭把它壓住,不讓它再長起來。

  ——實際上,我們內在裏邊種種的雜草是很多的,我們自己也能夠感受得到,貪欲的草、嗔恚的草、愚癡的草、懷疑的草等等。

  ——不是說我們一次、兩次拔掉了這些草,它就沒有了。今天拔掉了,明天、後天它又生起了。我們拔一千次、一萬次都拔不完,因爲沒有從根本上面拔除,沒有把草的種子去掉,沒有把草根挖掉。

  ——本來釋迦牟尼佛剛剛開始修行,修這些無想定,他也認識到了內心這些生滅的現象,但還是不能完全解決問題,不能徹底解決問題。

  ——修無想定,最後最多也只能生到無想天那裏去,而實際上,我們內在煩惱的種子、根源沒有完全去除,是很劃不來的。因爲我們學佛法,是要究竟離苦得樂的。

  

  

  3、曆事練心對境修·正見熏習返自性

  【設喻曉理】:

  ——我們常常說“曆事練心”,“曆事練心”這些“事”就是一種境界,就通過這些境界來磨練我們自己的內心,通過外在的這些境界把我們內在的根本煩惱、隨煩惱、種種煩惱的種子讓它引發出來,然後去對治。

  [喻]:比如一個人嗔心比較大,喜好罵人,脾氣不好,那麼你一個人呆在房間裏面,天天不和人家見面、不和人家接觸,自然而然你不會和人家去吵架。因爲你不和人家接觸,怎麼會吵架呢?

  ——你可能一年、兩年、叁年、五年,你天天面對的,看到的都是一些實物,都是一些花草,或者一些其它的動物,自然而然自己內心裏面不會有些什麼問題。

  [喻]:社會上面爲什麼很多人喜歡養花、喜歡養草、種草、喜歡養一些寵物呢?他覺得跟人打交道、跟人接觸太累了、太苦了,還不如跟這些植物、花草、小動物在一起。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爲什麼呢?因爲你跟這些小動物說話,它們只能聽,沒辦法回答,也不會說把這話傳給別人聽,這些花草也不會,因爲它們也不會講話。就是人把一種感情,一種心已經轉移到小動物、轉移到花草上面去了。

  ——我們修行學佛的人也是這樣的,因爲你內心裏面不想跟別人互動,不想跟別人接觸,自然不會有什麼大的問題。

  ——反過來說,你現在要跟人接觸的時候,要跟人相處的時候,要跟人溝通打交道的時候,你要辦一件事情的時候,那就不是那麼簡單了。

  ——人家不理睬你那一套,人家不聽你的那一套,你跟人家講,他不接受,那這個時候,你起不起煩惱?有沒有慈悲心?有沒有定力?有沒有戒律?就都能夠看得出來。

  ——所以我們在這些境界上,才能夠真正去體現佛法、去落實佛法。

  

  

  【認識本心】:

  ——我們的心,清淨、圓滿,沒有一點點的執著,沒有一點點的染汙,我們的心非常非常的有力量。

  [喻]:大海的水可能非常平靜,沒有一點波瀾,但是它能夠承載得起萬噸巨輪。雖然平靜如水,但它的力量是很大的,它的力量就蘊含在平靜當中。

  ——反過來說,我們內心如果有起伏,內心如果有動蕩,那麼我們的力量就會受到影響,受用也會受到影響,並且,對其他的人跟事也會有妨礙,也會有壞處。

  ——所以修行就是可以用這個水來做比喻,我們內心非常的清淨,清澈見底,猶如一面鏡子一樣,清淨無垢,它的本性是完全沒有染汙的。

  

  

  【學修教授】:

  ——那麼我們如何來慢慢淨化這種不幹淨的水,淨化我們自己有煩惱、有染汙的心呢?

  ——那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不是說一年、兩年、叁年、五年就能夠完全的淨化,而是要長時間的用功,長時間的努力,還要有佛法正確的知見在做指導。

  

  

  4、用心體悟覺自性·智慧摧伏煩惱業

  【體悟公案】:

  ——我們學佛法的時候,常常也會打各種各樣的妄想。當我們打這些妄想,起種種的煩惱的時候,對治起來是非常難以對治的,你要一個一個來對治,是非常不容易的。

  [喻]:過去有一個皇帝叫梁武帝,他信佛,還有兩個人,一僧一俗,一個是傅大士,一個是寶志公,他們都是從兜率天下來護持梁武帝的。有一天,梁武帝就請傅大士給他講經,講一部《金剛經》。但這個居士上臺講《金剛經》的時候,他只把戒尺拍了一下,就下來了,什麼話也沒有說,什麼經也沒有講,這把梁武帝搞得莫名其妙。然後他就問寶志禅師說,“今天我是不是哪裏做錯了?哪個行爲不規範有對不起這個傅大士的地方了?”那寶志禅師就告訴梁武帝說,他做的一點都沒有錯,這個傅大士講的經也沒有錯,他確實是講完了。梁武帝問,“他怎麼有講呢?我一句話都沒有聽到,他都沒有開口,怎麼會講完呢?” 寶志禅師說,這個《金剛經》,金剛,它是一種比喻,它是一種力量的比喻,無所不摧,它摧什麼呢?就是來斷我們的煩惱障,業障,我們般若智慧就像金剛一樣,能夠斷我們的業,能夠斷我們的煩惱,所以他這樣一個舉動,就是告訴我們,要用佛法智慧的寶劍來斬斷我們煩惱跟業的種子,一刀兩斷。而不是說你拿個石頭把草壓住,只有真正靠智慧才能夠來解除我們煩惱跟業的障礙,智慧才能夠把我們的心轉變過來。寶志禅師給梁武帝這麼一講,他慢慢就明白了。所以,他確實不需要講很多很多的話,他就是要讓人去悟,去悟佛法是什麼。

  ——所以,佛法就是要啓發我們的悟性。我們的悟性得到啓發以後,我們的智慧才能夠成長起來,才能夠增長。

  ——我們智慧增長起來的時候,這個煩惱跟業才能夠得到消除,不然的話,這些很微細,很微細的煩惱跟業,它在我們內在裏面的障礙是很大的。

  

  

  【如理認識】:

  ——剛才所談到的這些是我們內心當中無有窮盡、綿綿密密、心心念念、非常深細的煩惱在起作用。常常講“剪不斷,理還亂”,就是這樣一個道理。

  ——你斷除不了,你要理一理自己的情緒,理一理自己的頭緒,也理不出來,今天理好了,它明天又亂了。

  ——有時候,我們要去忏悔,但這個忏悔心你就生不起來,很不容易真正生起忏悔心。

  ——我們說四力忏悔,忏悔也不僅僅說把這些文詞念一念,就算忏悔,也不等于說我們磕一些響頭就能夠把這些的業障、煩惱障忏除掉。

  ——它真正要有一種很強的智慧的力量,才能夠摧毀我們的煩惱跟業這樣一種障礙,才能夠把種子連根拔起。

  ——煩惱跟業本身也是無有形相的,它也是人內心當中的一種力量,一種不好的力量,一種障礙和症結,而智慧也可以說就是佛法的代表,佛法的本質就是智慧與慈悲、福德。

  

  

  【如法觀照】:

  ——其實對我們自己人這個色身的認識也是很重要的。

  ——我們對自己血肉之軀的認識,也需要靠佛法的智慧來認識,而不是用一些其他的方法,用一些世俗的、外道的,或者是用自己憑空想象的辦法來對治我們自己的身體,這樣的話,也會搞出毛病出來。

  ——因爲我們人的身體也是受我們人的心在支配,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我們這個心,和智慧、煩惱和我們自己的業又有關聯。

  ——也就是,我們的所作所爲,一舉一動,都是因爲心在主導我們的身體,所以,不是身體本身有什麼對和錯、好與壞。

  ——對和錯、好與壞、有沒有問題,都是在我們心這個症結上,而不是在外在的境。

  ——我們人的身體也是一個境界,也是我們心所緣的一個境界。

  

  

  

  

  『附錄·思考題』:

  1.靠壓抑、克製的辦法能真正對治煩惱嗎?

  2.什麼是攀援?凡夫通常是什麼樣一種心態?

  3.曆事練心的內涵是什麼?

  4.如何才能摧毀煩惱和業的種子?

  5.我們該如何認識自己的色身?

  

  

《如何分享同行善友的功德與經驗 二、調伏煩惱須實修·智慧覺照淨自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