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人生》系列开示之六《如何分享同行善友的功德与经验》要点笔记(2/4 )
二、调伏烦恼须实修·智慧觉照净自心 (7月13日) 1、压抑厌离非究竟·调伏自心真功夫 【对比认识】: ——阿罗逻迦兰,这位修行人,他的禅定的功夫,佛陀很容易就达到了。无所有定,这种定还不能完全制伏人的烦恼,它仅仅是克制自己的烦恼。 [喻]:犹如搬着石头来压草一样,虽然这棵草可能会长期被石头压在下面,但是,草的生命依然存在,哪怕它非常微弱,而实际上这棵草还是依然存在,所以,是不究竟的。 ——释迦牟尼佛不满足于这位外道的成就,所以就离开了。照道理“无所有定”已经是很不容易了。为什么这么讲呢? ——就是我们能够把自己内在的烦恼克服住,不让它出现,我们已经很难做到了。即便我们作为佛教徒,甚至说,我们可能学了很多年,很多年的佛法。 ——佛教里边告诉我们,要在起心动念的时候来做功夫、来做文章、来对治。 ——这跟外道的无想定不一样,因为无想定还没有真正地破除内在微细的烦恼,以及自己色身的一种障碍和束缚。 ——虽然自己对外在的境界,对五欲的境界有很强的厌离心、甚至厌恶的心,但是内心里边的那种功夫,那种明净的功夫还是没有真正得到。 【修学误区】: ——我们内心在凡夫的位置上,该如何来把握呢? ——有很多人采取的方法,一开始是用一种压抑的办法,就是让这个心不起这个念。 ——因为我们内在里边对外在的种种境界会贪求、并且会执着。因为你有贪,就会生执。对外在的境界贪求,内在里面就想一直得到它,拥有它。 ——有时候,我们学佛法的人觉得这些外在的境界,尤其是五欲的境界,我们应该要有正确的观念,正确的态度去对待它,要以智慧去抉择它,我们不应该要有这样子的想法,不应该会有这样子的念头。而实际上,这些念头,这些想法会一直出现。 ——所以,他只有采取一种克服的办法,克制的办法,就是我们的心故意、有意要去克服它。 ——这样时间一长的话,我们的心就会影响到我们的脑、我们的心脏、甚至也会影响到我们人身体上面的细胞,甚至我们人的整个血液循环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破除邪见】: ——我们这个心本来就像大海一样,我们所有的念头、我们所有的心念就犹如波浪一样。 ——我们学习佛法就是如何来训练我们的心,而不是说让我们的心不起心、不动念,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我们的心念不会在这边生起,不在这里产生作用的时候,那我们的心就变成一潭死水了,就变得没有作用了,心就死了,成了死心。 ——过去说“哀莫哀于心死”,你这个心一死,那就很难解救了。 2、自识烦恼攀援心·六根实修斩草根 【借喻观心】: ——但是我们面对境界的时候,眼耳鼻身意,一接触境界,内心里边的这些念头又会汹涌澎湃,力量又会非常的强。只有经过慢慢来调伏,一点一点来调伏, [喻]:就如大海里面的波浪一样,它的力量是非常强烈的、汹涌澎湃的,你被这个浪冲击到,不要说人的生命,甚至住的房子、庄稼、轮船都会被卷到海里头去,它的作用是非常非常强烈的。 ——我们内心的波浪也是一样的,它的作用是非常非常大的。 [喻]:比如说我们人的眼睛,眼睛能看东西,看到外在的色相、色的境界。从好的方面来讲,我们看到了佛像,我们能够知道这是佛,清净、庄严、圆满、智慧、慈悲,这些境界对自己、对众生是如何如何的好,如何如何的有益。也就是,我们眼睛看到佛像的时候,第一个念头,知道是佛像;第二个念头,可能就知道说是佛;第三个念头,我们知道佛的神通妙用;第四个念头,就会想到佛对自己有什么作用和帮助。我们会有很多的联想,会一直持续下去、等流下去、推理下去。 换一个角度讲,我们看到不好的事情,也会这么去联想。比如说人家给我们不好的颜色,人家不搭理我们的时候,不跟我们说话的时候,我们也很容易有一个很不好的持续的、等流的联想,就会想,昨天我是不是得罪了他?过去我有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情?也就是我们会引发很多很多不好的联想。那么这是很正常的,也是常常会发生的,每一个人都是会有。 ——这个喻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心一直在攀缘。 【自识心相】: ——所谓攀缘,就是我们对自己所缘到的这个境界,内心里面不能平静如水,一直在这里动摇。换一个角度讲,我们自己的心一直被外在的境所动摇。 ——本来我们第一念看到这个境界,听到的这个境界,之后第二个念头、第三个念头,第四个念头,甚至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乃至几天、几个月、几年,我们可能就是因为某人的某一件事情,某人的某一句话,某人的某一个动作去不掉,而影响我们的一生,影响我们的一世,影响我们学习、工作、生活、修行。不知不觉,它就会有那样的一个力量在支配着自己。 ——照道理,你对别人有这样的一个想法,别人未必知道,别人未必会有跟你一样的想法。也就是,你对别人有这么强的一种执着的观念,别人未必跟你一样。 ——反过来说,你对别人可能会有很深,很深的一个误会,这个误会一直深埋在你自己心里,而被你误会的人、被你误会的事,他反而自己也不知道,他不会跟你是一样的,相等的。 ——这个就是我们凡人的一种心态、凡夫内心的一种问题。 【修学要旨】: ——这些问题每个人都是会有的,所以,我们只有面对这些攀缘的心,慢慢慢慢去淡化它,慢慢慢慢去纠正它,我们才能够以智慧、以慈悲去面对外在的境界。 ——这样的话,我们就必须要有一个真正的实修,这些实修就是在我们的起心动念、在我们的六根门头上面去做功夫。 ——六根接触六境之后,我们该如何起心动念呢? 【如理认识】: ——刚才谈到外道修无想定,因为他觉得这个是很难转变,转变不了。所以,只有压抑,压抑住我们对外在的这些贪欲、嗔恚、我慢、骄慢、嫉妒、障碍种种不好的心理,只有不让这些过失出现。 ——也就是,地上长了很多很多的杂草,我们去拔也拔不完,也拔不掉,那怎么办呢?只有搬了一块很大很大的石头把它压住,不让它再长起来。 ——实际上,我们内在里边种种的杂草是很多的,我们自己也能够感受得到,贪欲的草、嗔恚的草、愚痴的草、怀疑的草等等。 ——不是说我们一次、两次拔掉了这些草,它就没有了。今天拔掉了,明天、后天它又生起了。我们拔一千次、一万次都拔不完,因为没有从根本上面拔除,没有把草的种子去掉,没有把草根挖掉。 ——本来释迦牟尼佛刚刚开始修行,修这些无想定,他也认识到了内心这些生灭的现象,但还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修无想定,最后最多也只能生到无想天那里去,而实际上,我们内在烦恼的种子、根源没有完全去除,是很划不来的。因为我们学佛法,是要究竟离苦得乐的。 3、历事练心对境修·正见熏习返自性 【设喻晓理】: ——我们常常说“历事练心”,“历事练心”这些“事”就是一种境界,就通过这些境界来磨练我们自己的内心,通过外在的这些境界把我们内在的根本烦恼、随烦恼、种种烦恼的种子让它引发出来,然后去对治。 [喻]:比如一个人嗔心比较大,喜好骂人,脾气不好,那么你一个人呆在房间里面,天天不和人家见面、不和人家接触,自然而然你不会和人家去吵架。因为你不和人家接触,怎么会吵架呢? ——你可能一年、两年、三年、五年,你天天面对的,看到的都是一些实物,都是一些花草,或者一些其它的动物,自然而然自己内心里面不会有些什么问题。 [喻]:社会上面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养花、喜欢养草、种草、喜欢养一些宠物呢?他觉得跟人打交道、跟人接触太累了、太苦了,还不如跟这些植物、花草、小动物在一起。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你跟这些小动物说话,它们只能听,没办法回答,也不会说把这话传给别人听,这些花草也不会,因为它们也不会讲话。就是人把一种感情,一种心已经转移到小动物、转移到花草上面去了。 ——我们修行学佛的人也是这样的,因为你内心里面不想跟别人互动,不想跟别人接触,自然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 ——反过来说,你现在要跟人接触的时候,要跟人相处的时候,要跟人沟通打交道的时候,你要办一件事情的时候,那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人家不理睬你那一套,人家不听你的那一套,你跟人家讲,他不接受,那这个时候,你起不起烦恼?有没有慈悲心?有没有定力?有没有戒律?就都能够看得出来。 ——所以我们在这些境界上,才能够真正去体现佛法、去落实佛法。 【认识本心】: ——我们的心,清净、圆满,没有一点点的执着,没有一点点的染污,我们的心非常非常的有力量。 [喻]:大海的水可能非常平静,没有一点波澜,但是它能够承载得起万吨巨轮。虽然平静如水,但它的力量是很大的,它的力量就蕴含在平静当中。 ——反过来说,我们内心如果有起伏,内心如果有动荡,那么我们的力量就会受到影响,受用也会受到影响,并且,对其他的人跟事也会有妨碍,也会有坏处。 ——所以修行就是可以用这个水来做比喻,我们内心非常的清净,清澈见底,犹如一面镜子一样,清净无垢,它的本性是完全没有染污的。 【学修教授】: ——那么我们如何来慢慢净化这种不干净的水,净化我们自己有烦恼、有染污的心呢? ——那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不是说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就能够完全的净化,而是要长时间的用功,长时间的努力,还要有佛法正确的知见在做指导。 4、用心体悟觉自性·智慧摧伏烦恼业 【体悟公案】: ——我们学佛法的时候,常常也会打各种各样的妄想。当我们打这些妄想,起种种的烦恼的时候,对治起来是非常难以对治的,你要一个一个来对治,是非常不容易的。 [喻]:过去有一个皇帝叫梁武帝,他信佛,还有两个人,一僧一俗,一个是傅大士,一个是宝志公,他们都是从兜率天下来护持梁武帝的。有一天,梁武帝就请傅大士给他讲经,讲一部《金刚经》。但这个居士上台讲《金刚经》的时候,他只把戒尺拍了一下,就下来了,什么话也没有说,什么经也没有讲,这把梁武帝搞得莫名其妙。然后他就问宝志禅师说,“今天我是不是哪里做错了?哪个行为不规范有对不起这个傅大士的地方了?”那宝志禅师就告诉梁武帝说,他做的一点都没有错,这个傅大士讲的经也没有错,他确实是讲完了。梁武帝问,“他怎么有讲呢?我一句话都没有听到,他都没有开口,怎么会讲完呢?” 宝志禅师说,这个《金刚经》,金刚,它是一种比喻,它是一种力量的比喻,无所不摧,它摧什么呢?就是来断我们的烦恼障,业障,我们般若智慧就像金刚一样,能够断我们的业,能够断我们的烦恼,所以他这样一个举动,就是告诉我们,要用佛法智慧的宝剑来斩断我们烦恼跟业的种子,一刀两断。而不是说你拿个石头把草压住,只有真正靠智慧才能够来解除我们烦恼跟业的障碍,智慧才能够把我们的心转变过来。宝志禅师给梁武帝这么一讲,他慢慢就明白了。所以,他确实不需要讲很多很多的话,他就是要让人去悟,去悟佛法是什么。 ——所以,佛法就是要启发我们的悟性。我们的悟性得到启发以后,我们的智慧才能够成长起来,才能够增长。 ——我们智慧增长起来的时候,这个烦恼跟业才能够得到消除,不然的话,这些很微细,很微细的烦恼跟业,它在我们内在里面的障碍是很大的。 【如理认识】: ——刚才所谈到的这些是我们内心当中无有穷尽、绵绵密密、心心念念、非常深细的烦恼在起作用。常常讲“剪不断,理还乱”,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你断除不了,你要理一理自己的情绪,理一理自己的头绪,也理不出来,今天理好了,它明天又乱了。 ——有时候,我们要去忏悔,但这个忏悔心你就生不起来,很不容易真正生起忏悔心。 ——我们说四力忏悔,忏悔也不仅仅说把这些文词念一念,就算忏悔,也不等于说我们磕一些响头就能够把这些的业障、烦恼障忏除掉。 ——它真正要有一种很强的智慧的力量,才能够摧毁我们的烦恼跟业这样一种障碍,才能够把种子连根拔起。 ——烦恼跟业本身也是无有形相的,它也是人内心当中的一种力量,一种不好的力量,一种障碍和症结,而智慧也可以说就是佛法的代表,佛法的本质就是智慧与慈悲、福德。 【如法观照】: ——其实对我们自己人这个色身的认识也是很重要的。 ——我们对自己血肉之躯的认识,也需要靠佛法的智慧来认识,而不是用一些其他的方法,用一些世俗的、外道的,或者是用自己凭空想象的办法来对治我们自己的身体,这样的话,也会搞出毛病出来。 ——因为我们人的身体也是受我们人的心在支配,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我们这个心,和智慧、烦恼和我们自己的业又有关联。 ——也就是,我们的所作所为,一举一动,都是因为心在主导我们的身体,所以,不是身体本身有什么对和错、好与坏。 ——对和错、好与坏、有没有问题,都是在我们心这个症结上,而不是在外在的境。 ——我们人的身体也是一个境界,也是我们心所缘的一个境界。 『附录·思考题』: 1.靠压抑、克制的办法能真正对治烦恼吗? 2.什么是攀援?凡夫通常是什么样一种心态? 3.历事练心的内涵是什么? 4.如何才能摧毁烦恼和业的种子? 5.我们该如何认识自己的色身? 《如何分享同行善友的功德与经验 二、调伏烦恼须实修·智慧觉照净自心》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