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人生》系列開示之叁《佛教是系統完整的生命教育》要點筆記(4/4 )
四、生命教育利自他·識心趣法究竟樂 ( 1、恒久熏修禦叁毒·自利利他從心始 【緣法轉心】: ——但這些觀念、理念的培養非一朝一夕之功能夠達到,它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一生一世,甚至多生多世的用功,才有辦法去突破的。 ——我們要對治一個小小的毛病都是非常不容易的。 [喻]:比如說,我們一個人被蚊子咬了,其實蚊子咬我們一下,它本身也不是很痛的,它可能會吸走我們一點點的血,但實際上也吃不了多少。但是我們對被蚊子咬的那種恐懼、害怕會更厲害。它咬我們的時候,我們的心還一直在疼,還一直在害怕。那種害怕、恐怖、疼痛比被蚊子咬本身的疼痛要多多少倍。那種壞處對自己心靈留下來的痕迹和創傷會更加嚴重。實際上,你已經被它咬了,你怕不怕都已經被咬了,已經是沒有辦法了。我們只有在沒被咬的時候就做好准備,那我們才不會被咬。你真正被它咬的時候,你就不會害怕,也沒什麼可怕的,咬一下也不會有什麼大的問題。諸如此類的事情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會發生,常常會出現。 ——我們總是非常害怕、非常恐懼別人對我們的傷害,而實際上是大大不必的。 ——更關鍵的是,我們應該本著一個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這樣我們內心才會有力量。 ——我們內心要有這種力量來面對、來抗拒外在種種對我們的沖擊,對我們的影響。 ——反過來講,我們應該要用更強的佛法的力量去化解、去解決外在一些不好的力量對我們的影響,外在一些不好的力量無非都是貪嗔癡,無非都是惡的業力。 ——我們內在佛法的力量比較強,善的力量比較強,自然而然我們就能夠抵禦。 ——我們如果抵禦不了,受到了影響,那就說明我們內在佛法的力量還是很弱的。 【依法思擇】: ——所以(面對外在對我們的沖擊和影響),我們不能以一個結果來判斷,我們應該從他的行爲來判斷、我們應該從他行爲的起因來判斷,那這是很重要的。 [喻]:比如說,現在我們常常聽到恐怖主義,而實際上你去找,也找不到,你說恐怖主義在哪裏?恐怖主義也是一個概念。恐怖分子他們是有形有相的,專門去做那些傷天害理、做那些危害人類,給人類帶來極大痛苦的事情。但是,它發生的時候我們也是很難以預測的。現在世界上很多地方、很多國家都有發生恐怖的事件。而實際上,許許多多,更大量的人,絕大部分的人並不見得會遇到這些恐怖分子對我們的一種行動。雖然沒有遇到,但是很多人還是很害怕,尤其出國的時候非常害怕。那我們如果學佛法的時候,就很容易從業果的一個角度來認識恐怖活動,來認識恐怖行爲,來認識恐怖主義。因爲這些恐怖組織從小就給這些恐怖分子灌輸一些邪惡的觀念:說這些人怎麼壞怎麼壞,給他們灌輸一些反面的內容,也就是,進行一些惡的教育,而不是善的教育。這樣的話,他們自然而然去搞爆炸,去殺人,就不會害怕。那麼也就是這些人的內心裏面種下了那些不好的因,惡因。 ——那我說這個話的意思在哪裏呢? ——就是說,我們通過學佛法以後,內心裏面能夠有這種能力來面對世間上面所發生的種種的事情,甚至種種的苦難。 ——我們一個方面有這種力量去面對,同時我們也有這種力量去幫助解決世間上面種種的苦難,那這是非常重要的。 ——那我們要幫助解決,要從原因開始、從教育開始、從生命的教育、從心靈的教育、從佛法系統的教育開始,要從人的認識,從人的價值觀方面開始去改變,去建立。 2、識心達本唯法重·莫逐貪欲求法樂 【譬喻曉理】: [喻]:比如一個國家來講,所有的人民就是國家的主體,政府是替人民來主導這個國家的。 ——那就我們一個人來講,這個心就是主導,就是主體。 ——我們要靠這個心來主導我們的身體,要靠我們的心來主導我們的行爲。 ——如果我們的心不能主導我們的行爲,或者說我們整個的身心不能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就說明我們的內心有問題。 【審思慎擇】: ——所以,我們來到廟裏邊,在這樣一個清淨的環境、安靜的環境、甯靜的環境裏,能夠更加清晰來認識自己的心,了解自己的心究竟是一個什麼狀態?了解我們的心究竟需要的是什麼?不要的是什麼? ——那麼不要的就是煩惱,需要的就是佛法。 【樹立正見】: ——我們人的身體僅僅是我們的外表,內心才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不能從外表上面來看人的價值,從外表上面有時候是看不清楚的,我們更重要的是要從他的內涵,從他的肌體來看。 [喻]:比如說一個人長得非常莊嚴,但是如果有癌症,那就非常危險了。但如果一個人長得相貌不是很好看,但是身體非常健康。那這兩種我們需要的是哪一種呢?肯定需要的是身體的健康,身心的健康,我們身心都很健康。 ——所以,我們需要的是佛法,佛法能夠讓我們的內心更加健康、更加清淨。 【如法思維】: ——在世俗上面生活,我們常常會聽到一個名詞說“欲望”,甚至“人的欲望很大”,那人的欲望是永遠不能得到滿足的。 ——那如何來對待我們自己內心的貪欲呢? ——佛法有辦法,佛法有要求,佛法能夠告訴我們如何來面對。 ——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去追逐欲望。 ——爲什麼呢? ——因爲欲望是永遠不能滿足的,也就是永遠得不到;即使得到的話,人還會有更大的欲望;得到的話,還會失去。 【師父教誡】: ——我們應該追求的是快樂,所以,我們要追求快樂,而不能去追逐欲望。 ——欲望並不能帶來和引發快樂,反過來,個人一時的欲望得到滿足,但是卻會給自己更長遠的未來,會給更多的人帶來痛苦和不幸。 ——但如果我們是在追求自己生命快樂的起點上下手,就不會有這樣的後果和過患。 ——所以,佛法是一個引導我們究竟離苦得樂的,系統、完整的生命教育。 ——大家來到寺廟一天,聽一次佛法,接受一次教育,我相信都是會有收獲的。 『附錄·思考題』: 1. 我們該如何對待外在的種種沖擊和不良影響?如何檢驗我們內心佛法的力量? 2. 學佛法後,當我們內心裏面有能力來面對世間上面種種的苦難時,該如何幫助解決這些苦難呢? 3.如何來認識我們的心和身體之間的關系? 4. 我們的心究竟需要的是什麼?不要的是什麼呢?? 5. 佛法告訴我們應該如何來對待我們自己內心的貪欲呢?我們應該追求的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