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人生》系列開示之叁《佛教是系統完整的生命教育》要點筆記(3/4 )
叁、熏習業果慧抉擇·依教修學省自心 (6月15日) 1、識惑業苦破無明·習業果法辨善惡 【如理認識】: ——佛法告訴我們,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來源于煩惱造種種的業,所以感到痛苦。 ——煩惱的出現就表明我們智慧缺乏,沒有智慧的力量,所以會推動自己的身語意去造作種種的惡業。 ——學佛法就是要來破除無明,要解脫煩惱,這樣我們才不會去造惡業。 【明辨善惡】: ——煩惱跟智慧是相對的,煩惱它肯定做錯事、做壞事,造惡業;智慧就不會做錯事、不會做壞事,它造的是善業,是清淨的業。 ——反過來說,我們的智慧增長一分,煩惱就減輕一分,智慧分分在增長,煩惱就一分一分在減弱。 ——善跟惡,煩惱跟智慧,它常常是自己和自己作對,自己和自己交戰。 ——善良不僅僅是醜惡的反面,善的前提、善良的前提、佛法的前提,就意味著,決定著惡的停止。 ——也就是說,你學了佛法,內心裏面也有了佛法,就不能去做壞事,不能去造惡業。 ——如果說我們一邊在念經、在念佛、在打坐,同時一邊又去造惡業,一邊又去做很多的壞事,那就說明我們對佛法的觀念了解不清楚,還是糊裏糊塗。 ——所以,我們先要止惡,然後才能行善,止惡跟行善是一體的。 【探究其因】: ——很多情況下,我們一邊做好事,一邊也做壞事,這就是對業果了解不清楚、不能通達的表現,不知道什麼原因、什麼行爲會導致什麼結果,更不知道這個結果有多重大、結果有多可怕。 【學修指要】: ——那我們學佛法,就是要幫助我們來建立我們的所作所爲,我們的行爲如何能夠給自己和大家帶來快樂的結果、好的結果這樣一種概念,這個就是業果的原理、緣起的原理。 ——這只有去學習才能了解。如果不去學習的話,我們不可能有那種力量、有那種方法、有那種解決問題的答案。 2、上求下化依教行·深觀自省樹正見 【依教而行】: ——那我們怎麼學呢?就要跟叁寶學、跟善知識學。 ——經典裏面告訴我們“視師如佛”,就是看到我們出家法師,看到能夠給我們講佛法的人,都當成佛一樣,爲什麼這麼說呢? ——因爲佛告訴我們的是佛法,善知識告訴我們的也是佛法,所以是一樣的。 ——那我們怎麼對衆生呢?叫做“如母有情”。 ——佛經裏面講,“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 ——就是看世間上面所有的衆生都是自己的父母,看自己的老師猶如佛,這樣的一個人,他的思想品質、他的道德情操、思想境界是非常高尚的。 ——他能夠把所有的人都當成自己的父母,把所有的老師都當成佛菩薩,那麼這樣的話,他一方面肯定會聽話,會照著善知識告訴我們的佛法去實踐,去做;另一方面對衆生來講,因爲都是我們的父母,他肯定會真心實意、不計代價、不計報酬,發自內心去利益。 ——用佛法另外的一個名詞來講就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 【認識自心】: ——那我們爲什麼難以做到呢? ——我們對經典,對爲我們講佛法的法師不能生起恭敬心,不能生起虔誠的心,甚至不能相信,其原因就是我們內心裏面有無明煩惱。 ——我們和身邊的人,朋友、父母、兄弟姐妹、同事,彼此不能互相包容、不能坦誠相待,不能以禮相待,不能和睦相處,其原因也是我們內在有問題,內在有煩惱,有無明、有所知障、知見有問題。 ——我們總是害怕、擔心自己不好的行爲會被人家知道,會被人家批評;我們總是擔心、害怕自己眼前的利益會受損、會失去等等。 ——也就是說,我們總是在這樣一些雞毛蒜皮、非常枝末的環節上用心,而不能從更大的利益、更長遠的利益上面去考慮。 【如理認識】: ——佛法就是要幫助我們厘清這樣一些思路:什麼樣的心態就會有什麼樣的行爲,什麼樣的行爲就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幫助我們厘清、建立這樣一些觀念,這樣一些理念。 『附錄·思考題』: 1.我們通過學習佛法,要擁有什麼樣的智慧? 2.如何用現代科學的道理來理解佛教死生一體,生命無限的命題?這對學佛人有何意義? 3. 佛法告訴我們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來源于什麼? 4. 經典裏面告訴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給我們講佛法的出家法師和我們身邊的衆生? 5.爲什麼我們對法師生不起恭敬心,不能包容身邊的人?我們的心更多在關注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