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是系統完整的生命教育 二、無限生命無常觀·識心修心智慧生

  ●《感悟人生》系列開示之叁《佛教是系統完整的生命教育》要點筆記(2/4 )

  

二、無限生命無常觀·識心修心智慧生

  

(6月11日)

  

  

  1、認識苦谛悟無常·善修無常爲來生

  【苦谛內涵】:

  ——大家都知道,我們佛教對苦的分類,有“苦苦”、“壞苦”、“行苦”。

  ——“苦苦”很好理解,是我們能夠感受到是苦。

  [喻]:比如剛才談到的死亡的痛苦,發生火災、發生地震、發生車禍,發生疾病等等,都是非常的痛苦。

  ——壞苦,我們人會衰老,年輕的時候逐步逐步衰老、在變化。

  [喻]:我們一件很好的衣服,忽然間破了一個洞。我們有很多的財物,忽然間被人家搶走了、偷走了等等,這就是壞苦。

  ——“壞苦”和“苦苦”,世間上面的人,大家都是能夠認識得到、感受得到的,都有體會的,這是共世間的。

  ——還有一個苦,叫做“行苦”。行苦,不太好理解,也不太好感受。

  ——所謂行苦,就是“無常故苦”。

  ——世間上面的一切人、事、物,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是無常的,所以從無常的這個定義來講,它是痛苦的。

  ——因爲無常,所以它潛伏著不確定性、潛伏著危機、潛伏著恐怖、潛伏著沒有答案。這對我們來說本身就是最大的一個痛苦。

  [喻]:拿我們自己來講,我們有一個很好的心態,但是很快就會變化,煩惱、貪嗔癡出來了,不能讓好心態持續;我們讀了很多的書,但是卻記不住;我們做過很多的事情,好的事情不容易記得住,壞的事情一直抹也抹不掉。

  ——我們對外在也是一樣。外在種種的因素、環境,不知不覺對我們的影響也是很大的。

  [喻]:一出家門,我們會遇到什麼人,遇到什麼事,自己也說不清楚,自己也難以預料,更不可能去左右和掌握。氣候也是一樣的,幹旱的時候,需要雨水的時候,卻偏偏沒有雨水;發水災的時候,卻偏偏還是在下雨,等等。

  ——這些都是行苦,都是無常。

  

  

  【認識無常】:

  ——無常是人世間的規律,是人世間的本質,所有的有情跟無情都逃脫不掉。

  ——外從山河大地宇宙,內從我們的生命、我們的身心、我們的心念,都是無常的。

  ——雖然它是無常的,但是也是有規律的。

  

  

  【谛審谛思】:

  ——那麼我們如何來認識、體會和把握無常的規律呢?

  

  

  【破邪顯正】:

  ——常常聽到“念死無常”,死是無常一個最重要的特征,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標志。死的境界是最強烈的。

  ——死亡的本身並不是很可怕。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任何人都逃脫不掉死亡這樣一個結果。

  ——害怕的是什麼呢?

  ——害怕的是,死亡以後會怎麼樣?死亡以後會還存在不存在?假如死亡以後會存在,那麼它是怎麼存在的?假如死亡以後會存在,那會不會更好?還是更差?

  ——所以,更多人關心的是死亡以後的境界,是對死亡以後的關注、擔心和害怕,而不是死亡那樣的一瞬間。

  【學修指要】:

  ——我們要解決死亡的問題,要解決無常故苦這樣一個規律,要超越這個規律,就需要學佛法。所以學佛法,就是要在無常方面去下手,去著力。

  ——我們學佛法就是要了解,今生今世所作所爲跟死亡以後有什麼關聯?跟後世有什麼關系?那麼這些點很重要,非常重要。

  

  

  【設喻明理】:

  [喻]:比如一個小孩生病的時候,作爲父母的就非常非常地擔心,這種擔心包括很多方面,擔心他的病不會好;擔心他的病會越來越嚴重;擔心自己的小孩在受苦;擔心自己的小孩會害怕;擔心出院以後日子不好過,身體會差等等。所以這個擔心是代表一切的,同時這個擔心用另外一個角度來講,也是關心,就是對自己的兒子的關心,兒女的關心。對自己來講就是擔心;那麼對對方來講就是關心。

  ——而實際上,擔心也好,關心也好,僅僅表示人的一種心情、一種內心的狀態。

  ——我們要讓對方身體好起來,我們就需要找醫生,看病吃藥,注意飲食、衛生、健康等等。

  ——從身體方面,應該這樣來對待;那我們從心靈方面,從內心方面,也應該要有一個積極、健康、穩定的、良好的心態。

  ——內心的疾病要比身體上面的毛病,更不容易認識清楚,更不容易治療。

  ——但是,更多的人僅僅只會關心自己身體的健康,而忽略了心靈的健康,只是關心我們人生活的怎麼樣,希望過得好一點,幸福一點,而忽略了心靈上面的快樂和幸福。

  

  

  2、苦樂心生谛觀心·死生一體意涵深

  【樹立正見】:

  ——實際上,一個人過得快樂不快樂都是來自于人的心,心裏的一種感受,內心的一種感覺。

  ——他內心感受快樂,就是快樂;內心感受痛苦,遇到再好的境界,也會感受到痛苦。

  ——所以,我們學佛法就是要在自己的內心方面去下手,內心方面去用功、去著力。

  

  

  【遣除邪見】:

  ——世間上面的知識越來越豐富,學科也越來越多,大家對知識的擁有量比過去來講不知增長多少倍,但是這不等于說,現代的人就會越來越有智慧。

  ——所以一個有文化知識的人,不等于說他智慧就很高。

  ——智慧跟文化、跟知識,它的概念是不一樣的。

  

  

  【明確目的】:

  ——學佛法,就是要能擁有這樣一個智慧——如何來面對自己的內心,能夠認識內心的問題,能夠解決內心的問題。

  ——這些問題也不僅僅說,保持一個好的心態就可以。

  ——這些內心的問題是要跟自己的前生後世聯系在一起來考慮的,我們要更關心的是自己以及衆生更長遠的未來、更廣闊的時空。

  【譬喻曉理】:

  ——現在的科學都比較發達,很多過去理解不了的現象,現在慢慢慢慢能夠理解,過去未知的領域現在逐步逐步也打開了。

  ——那我們生跟死的問題,也可以說是死跟生的問題。

  ——我們從生到死,然後從死再到生,實際上生跟死本來就是同一個時間。

  ——也就是說,我們從出生的開始就逐步逐步,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走向死亡;我們死亡的時候,同時就在另一個狀態當中去出現、去産生。

  [喻]:現代的量子學有一個發現,叫做基本粒子。這個基本粒子,它的特點就是即生即滅,即滅即生。

  ——所以,可以用即生即滅的道理來解釋佛教的死生一體,死生一如,不生不死,生命無限這樣一個命題。

  ——在同一個時間,生跟滅是同一個時間,滅跟生也是同一個時間,生跟死是同一個時間,後輩子的生就是這輩子的死。

  

  

  【如法思維】:

  ——所以,我們人的死亡,僅僅表示說我們這一生七十年、八十年生命的結束,我們的後世就意味著自己另外一個生命的開始。

  ——對個體來講,對自己來講,它是一直延續下去的,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這樣延續下去的。

  ——這個問題對我們學佛法的人來講,需要很好地去思考、很好地去思維它的意義,這樣,我們的所作所爲才不會局限于、拘泥于眼前的生活、眼前的一些小小的利益,而不能著眼于長遠的利益,不能跟自己的無限生命聯系在一起。

  

  

  『附錄·思考題』:

  

  1.生活中我們感受到哪些是苦苦?哪些是壞苦?

  2.爲什麼無常對我們來說是很痛苦的?在生活中如何觀察體會無常?

  3.提到死亡,我們真正擔心和害怕是什麼呢?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