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人生》系列開示之叁
佛教是系統完整的生命教育
(6月9日)
【要點導讀】: ◎ 我們該如何來認識佛教呢? ◎ 如何去超越“無常故苦”的規律? ◎ 爲什麼我們對經典,對法師生不起恭敬心和信心呢? ◎ 你知道自己的心究竟需要什麼?不要什麼嗎? 一、生命教育依師行·暇身受法爲衆生 1、生命教育佛陀開·依師教修惜暇身 【了解佛陀】: ——釋迦牟尼佛是一位修行成道的聖人, 他大徹大悟,具有圓滿的福德、智慧、慈悲。 ——釋迦牟尼佛一出生的時候,就有許許多多的奇迹、瑞相在人世間發生。 ——根據經典裏面的記載,佛陀出世的時候,很多的聾子本來聽不到聲音,但是突然間能夠聽到聲音;有不少的瞎子,眼睛能夠恢複視覺;有很多的啞巴,突然間能夠說起話來;有些駝背的人,身子能夠直起來;有不少的跛子能夠走起路來;還有好多囚犯從監獄裏面解放出來;許許多多的猛獸也不再吼叫,也不再去傷害人。 ——總的來說,有很多很多的瑞相發生、出現,釋迦牟尼佛不同一般人的來到人世間。 ——釋迦牟尼佛貴爲王子,但是他沒有想要去繼承王位。反過來,他想要去出家、修道,解脫自己生命的痛苦。 ——他能夠知道去修行、成佛,我們今天才有佛教的流傳,大家才能夠來到寺廟學習佛法。 ——那他爲什麼能夠發這種心呢? ——釋迦牟尼佛在未出家以前,也就是我們常常所看到的:他看到老人眼睛花了,牙齒掉了,耳朵聽不清楚,滿臉都是皺紋等等。他看到之後,自己內心裏面就很難過、很悲哀、很痛苦;又一回,他出城門的時候,看到一個病人奄奄一息,痛苦不已,釋迦牟尼佛也大發慈悲心,感受到猶如自己生病那樣子的痛苦;又有一回,就在佛陀出城門的時侯,看到一個死人,死亡的那種景象、那種的苦楚實在難以言狀;又有一回,釋迦牟尼佛看到一個修道的人,他威儀具足,儀表不凡。 ——這些景象逐步逐步讓釋迦牟尼佛感受到人的身體總是免不了病痛、衰老、死亡。 ——這些痛苦時時刻刻跟我們人聯系在一起,逃避不掉,也逃避不了,人注定是要死亡的。 ——那麼死亡以後怎麼辦呢?死了以後去哪裏呢?死了以後還存在不存在呢?人的生命能不能進入到一個不生不死的狀態?人的生命能不能在死亡以後的階段,也就是來生能夠比今生好,能夠越來越快樂、越來越幸福、越來越圓滿? ——釋迦牟尼佛苦苦思索這些問題。之後,他毅然決然出家修道,經過六年苦行,最後大徹大悟,圓成佛果。 【認識佛教】: ——從佛教的本質上面來說,它是教育、教導、教化所有的衆生,要提升精神的境界,提高道德的品質,開發智慧的寶藏,轉凡成聖,轉染成淨,轉煩惱成菩提,從迷的世界逐步逐步進入悟的世界。 ——佛法雖然看起來浩如煙海,博大精深,體系極其龐大,但是它是有主線的,它的主線就是一個生命的教育,所以它是一個非常有組織、非常有序的、完整的機體。 ——所以,佛教是一種系統的、完整的生命教育。而釋迦牟尼佛就是這個系統、完整生命教育的創始人。 ——古往今來,印度、中國、韓國、日本,南傳、藏傳、漢傳的許許多多的高僧大德、傳承祖師,他們都是扮演和承擔著這樣一個承前啓後、繼往開來、教育、引導衆生破迷開悟的角色和使命。 ——也就是,這些大德法師就是我們的老師、我們的善知識、對我們有恩的人。 【如理認識】: ——我們人在六道當中是最爲殊勝的、最爲難得的一道,最容易聽聞到佛法,是最容易接受佛法,最有善根的。 ——那麼作爲人,我們如何來認識、學習和掌握生命系統教育,從而能夠改變自己的身心,提升自己生命的品質,這就是非常重要的。 【依師至要】: ——一談到教育,大家都是非常地熟悉,因爲我們在家裏要受到父母的教育;在學校裏面要受到老師的教育;在單位上面要受到頂頭上司、經理的教育;在寺廟裏面要受到出家法師的教育等等,由此可見教育的重要性。 ——在社會上面,我們也常常聽到“尊師重教”這樣的說法。 ——“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直都是極力提倡和弘揚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在今天,我們對老師的尊重更是如此。 ——尊師重教,用佛法的語言來講,就是依師法。 ——依師法,它是總結佛教生命系統教育,最爲寶貴的經驗,也是佛法對教育重視的最有價值的內容,這一點是尤其的重要。 ——我們在家的時候,要很好地跟老師學習文化知識、技能;我們要學佛法的時候,要很好地跟出家法師學習佛法。 ——那我們要如何同出家法師面對、相處呢?也就是,從我們在家的善男信女、信徒這方面來講,應該如何來面對僧團、面對法師? ——反過來,另一個方面的問題是,我們出家法師應該如何來幫助、引導、教育以及對各位在家居士負責。 ——出家的法師也是一樣,要跟出家比較久的法師、善知識們學習,同時,我們也要向佛菩薩、祖師大德們學習。 ——總的來說,我們都要以一個學習的心態,以一個接受教育的心態,來信仰佛教,來學習佛法,來改變自己生命當中的問題。 2、善用瑕滿取法要·志取法藏宗旨明 【顯正破邪】: ——大家都非常有福報,能夠擁有一個可以接受佛法的人身,用佛教的語言來講,就是具足暇滿。 ——具足暇滿,就要好好修學佛法,不能等待死神來臨的時候,再來學,那就來不及了。 ——到死亡的時候,就決定了我們下一階段去哪裏,所以我們在現在身體健康的時候、頭腦還清楚的時候、我們還有能力的時候、自己能夠做得了主的時候,就要把時間,把我們的心思全部用在佛法上面來,這是很重要的。 ——學佛法不是茶余飯後的消遣,也不僅僅是找些人來湊湊熱鬧,更不是交交朋友,了解一下佛法的皮毛而已。這樣的話,是非常的可惜,非常的浪費。 ——這些都不是我們來到寺院寶地要得到的,我們要得到的是真正的佛法。 【瑕滿無價】: ——佛經裏面講,我們擁有一個暇滿的人身比擁有一顆摩尼寶珠還要珍貴。 ——爲什麼這麼說呢? ——因爲摩尼寶珠只能解決我們今生今世眼前的貧窮、眼前的困難、眼前的問題,而佛法能夠幫助我們解決、成就究竟的快樂。 ——所以摩尼寶珠在世間來講,是最爲珍貴的、最爲稀罕的、最有價值的,但是不可以跟佛法相比。 【師父教誡】: ——我們遇到了無價的佛法寶藏,這些寶藏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 ——所以,我們不能空手而歸,我們應該不斷來追求、來獲得佛法智慧的寶藏;更不能空手而歸,把大量的時間浪費掉;更不可以說,我們面對寶藏的時候,不知所措,不知從何下手。 ——這些都是需要在我們未學佛的時候,認真去思考,在學佛的過程當中,也不能忘記的。 【學佛目的】: ——我們學佛法,不僅僅要來解決眼前的問題,也不僅僅要來解決今生今世的問題,也不僅僅爲了要解決自己一個人的事情。 ——我們是要解決來生、更長遠,以及要解決許許多多、甚至一切衆生的痛苦。 『附錄·思考題』: 1.如何認識佛教,正確看待浩如煙海,博大精深,極其龐大的佛法體系? 2.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心態信仰佛教,學習佛法? 3.爲什麼佛經裏面講我們擁有一個暇滿的人身比擁有一顆摩尼寶珠還要珍貴呢? 4.我們學佛法的目的主要是解決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