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在漂流的苦海中尋找另外一條路
(5月21日)
【法師引導】
大家靜一下,檢查一下內心,看自己的心是很躁動、著急,還是已經沈靜下來了。白天的事已經過去,請大家不要再想了,安靜下來,接下來進行當下的聞思。
1、學佛是在漂流的苦海中尋找另一條路。
不管任何時候,我們時時都要想著:到底自己出家的目的、學佛的動機是什麼,我們這堂課也是一樣。如果把這個忽視,我們做的很多事就沒有方向了,會大打折扣。我們在輪回當中,一生又一生,受了很多的苦;今生早先沒有遇到善知識,也沒有遇到佛法,也受了很多的苦。但漂流了這麼久,卻不知道是苦。後來遇到善知識、遇到佛法才知道,在人生當中還有另外一條路,不至于循環不斷,那就是爲利有情願成佛。成佛能幫我們真正解脫我們以前永遠不能解決的苦,包括白天的其他課程,出坡、掃地、擦玻璃,乃至同行交流,這些都是“我于所行施等善”,都是我們成佛的資糧,朝遠的方面去想,我們爲什麼成佛,實際上就是苦,我們一直在內心當中想要快樂,但是得不到,就好像刀刃上的蜜,快樂就是那麼的短暫,從這一生放眼望去,往往最後都會結出苦果,一直沒有找到脫苦的因,也看不清脫苦的因。師長告訴我們用以前的方法是不行,只能是一直循環、受苦,要靠佛陀、師長的大慈悲眼、智慧眼告訴我們怎麼做才能真正脫苦,而不至于一直在裏面轉圈。就如《入行論》上說:“世人勤求樂,成就猶未定;二利能得樂,不行樂何有?如童嗜刃蜜,貪欲無厭足;感樂寂滅果,求彼何需足?”10月6號班上開課,通過六個半月的學習,相信大家對佛法多少會有些體會。 2、從師父功德上體會依師的勝利
今天學習師父的《團隊建設與時代因緣》開示。開始之前談一個師父的功德。有一次我開車送師父去佛協,我是去年5月8號學的車,對北京的行車路線很不熟。之前師父問我送他去佛協可以嗎?我說可以。“可以”當然包括開車和對路線的熟悉。北京外環的路線我熟悉,但一到市裏就不行了,在路上一直擔心路不熟怎麼辦。這時師父在休息,于是我就趁紅燈亮時停車看地圖,這才有了點把握。走到北清路和永豐路的交叉口,很奇怪師父突然醒了,眼睛很靈敏地看了看外面的路標,然後又休息了。當時我領會到師父怕我走錯路,師父雖然在休息,但內心裏是清楚的,還挂著這根弦。車子到了二環內外師父基本就不休息了,因爲城裏岔路多,容易走錯路等。這些都是很小的事情,但這是師父的慈悲,不希望弟子走錯路、遠路。這是一種慈悲,還有另一方面的慈悲。一般情況下,車技不是很好的人是不能爲像師父這樣的大德開車的。經常給師父開車的司機對路線很熟,知道哪條路線最近,堵車後知道怎麼走,才能最快到達廣濟寺,而我走的卻是路窄、車多、紅綠燈也多的路,師父很耐心、很平靜的告訴我該怎麼走,往哪裏拐。我按照師父的指示,最後提前了幾分鍾,從中體會到師父的慈悲。師父是希望早到的,一方面可以處理一些事情,也可以多休息一會。但爲了培養弟子的各種能力,他願意忍受這種苦。 另一方面的體會是依師,依師就是聽話。與同行相處時,講講理論還行,真正要聽別人的時候,自己的我執就現起來了。比如我們說吃面條多一點差不多,但少給我們的時候,馬上就開始起煩惱。當上面有一個指令下來時,我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想自己,認爲自己有一套。快到廣濟寺堵車的時候,師父說:“走那個小胡同。”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個小胡同能過嗎?這麼窄。我不是怕路窄,而是擔心這胡同能不能去到廣濟寺。師父說:“可以。”當說第二遍的時候我才進去。走了沒多遠,師父又說:“進那個小胡同。”因爲開車比較快,師父說完我已經開過去了,但開過去的時候我說:“這小胡同能進去嗎?”這都是一些小境界,第一反應往往都是自己的經驗和理由,而不是聽師長的。因爲走小胡同,所以我就迷了方向。師父說:“往右拐,一直往前開,廣濟寺就在這條路。”我說:“不對吧,廣濟寺不應該在這裏。”師父說:“沒錯,廣濟寺就在那邊。”我又說:“廣濟寺不在這邊吧!”師父說:“沒錯,就在那邊,趕快右轉。”連續說了兩遍,後來往右拐了,最後結果真的在那邊,我說:“師父您對路線很熟悉呀!”師父說:“我在這裏住了八、九年了,路線能不熟嗎?”也就是說在一個很小的境界,我們是不是相信師長,特別是自己有經驗的時候。我的經驗還算不足,如果我是個開車老手,那就徹底完蛋了。爲什麼徹底完蛋了,因爲路線走錯了,爲什麼走錯路了?因爲不聽師長的話。在學佛法的時候,師長的經驗是很足的,在山上呆了幾個月,假如你和山下初學佛的居士相處,你對他們看得會比較清楚,當你給他指導一些問題的時候,他會用他的一套概念來跟你應對,此時你只能歎息!以此類推,師父是過來人的經驗,我們也是用自己所學的理論與師父對話,而不是聽話。如果是聽師長講的話,我相信我們會進步得很快,甚至此生成佛都不是完全沒有可能。就是因爲無始生死以來不聽師長的話,所以我們一直在漂流。還好現在我們又都漂流回來了,這還是值得幸運的,既然流浪回來了,就讓我們來聽這段開示。 3、聽聞能力與清靜心的重要性
要想受用必須得有相當好的聽聞能力,相信聽後比較受用的都是聽得比較專注的時候。要想受用首先聽懂,然後才能有受用,能打動你的心。常師父反複強調聽聞軌理是成就大乘法的根本能力,相應時自己很低“誠”。聽聞做好了相當重要,真正你遇到一位好的師友,認真聽他講的金玉良言,一定會有受用的,但前提是不要有汙器, “雖屬耳然有邪執或等起心有過失等。”這樣就會有進步。 心越靜你看周圍的環境就越清楚。世間人自以爲看得很清醒,一個目標接著一個目標,其實是在隨業漂流,不能主宰、改變。隨業漂流就是看不清准則,比如別人罵你一句,你馬上開始罵他,以我們清淨的心來看,簡直就是自找苦吃;比如小孩子渴了,有錢的時候就猛吃雪糕,有些雪糕裏面的化學添加物就有近十種,現在知道那是垃圾食品了。以前在世間我們認爲種種好的東西,所堅持的,知道它們有害,但是依然不放棄,古人講,欲令智迷。有一次,在一家商店門口,我看到老人坐在門口無所事事,妻子在忙家務,丈夫在給客人拿東西,通過看這一個叁十秒的場景,我想這就是他們的生活嗎?人就該這樣活著度過一生嗎?我們會認爲這是在浪費暇滿人身,這樣過是不行的,但是我們在家的時候是體會不到這些的。現在我們看到了,源于我們對佛法的體會。世間人很難看到。就如我們在空氣裏卻不覺得空氣的存在似的,而我們雖然妄念紛飛,好在我們有師長,有法友,畢竟有一個依止的准則知道該往哪裏走。世間的人沒有依靠,媒體宣傳多了,在大家的腦子了也自然就形成了,自性執,認爲現在的人、事、物就應該是這樣,反正大家往哪裏跳,我也跟著跳,這個方向是否對呢?真的需要打個大問號呀!這就是環境對人的影響。 4、修出離心的誤區
有些居士修出離心的時候發現一個問題,什麼問題呢?萬念俱灰,大家有這個感覺嗎?心力本來就低,因爲我們不修心力也低。其實這裏面有一個誤區,在家人接觸佛法久了,會有一個現象,什麼現象呢?在家人修出家法,很猛利的思維中士道的八苦,修到最後對人、事都沒有感覺了,做起事情就跟大家和不來了,這是一種誤區。如果是要出家的人這些一定要修,不然當我們在僧團裏遇到痛苦的時候,心無所緣、內心郁悶的時候,我們就會夢想著世俗社會的種種。假如我們在社會上的時候,已經思維觀察過世間的苦,那我們呆在僧團裏是很安穩的,這才是真正的出家,說白了是出煩惱的家,不然在僧團遇到痛苦,就會幻想著世間的種種好。這是之前沒有抉擇好,如果抉擇好了就不能改變了。在家人修不好就會導致萬念俱灰,這是一個誤區。 這個誤區佛陀說就是苦,知道自己有病,接下來求救找原因就是集。任何人苦到極處,沒有不去求救的,這是人的本能反應,苦本來是果,爲何要把它放在四谛之首呢?這也是佛陀的慈悲, “于諸苦性生死圓滿,執爲安樂,顛倒所诳。先須爲說此實是苦,非有安樂,說多苦相令起厭離。”
【師父錄音開示】
上午我也有談到,這和我們看問題的角度有關,就像我們看一座房子一樣,我們從上往下看跟從下往上看是不同的。那麼我們好多學佛的人,他學的時候因爲很強調這種依師的概念,那麼這個人的心對師長就會向上仰望,這個心就會向上;但平時他對人的時候,他這個人的心是往下看的,所以說他就會處在兩個極端的狀態,實際上是內心的一種自我分裂,這個人的心就不是一個平等心,不是一個平常心,可能他在學習的時候他的心就會提得很高,在平時幹活的時候就是另外一種狀態。如果平時對人、對事、對物都不是以一個平常心,都不是以一顆平等心去對待,這樣的話可能就會發生很多的問題。因爲我們強調學習這個依師的概念,它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用來摧服自己的慢心,要來破我執,要來破法執;然後來培養我們的這種恭敬心,培養我們的清淨心,培養我們的信心。因爲我們這個信心實際上就是清淨的心,如果我們這種信心培養不起來,我們的清淨心就培養不起來,就不可能會有信心,所以從依師來講,這也是培養我們對佛法的一種信心。當我們的信心培養起來以後,自然而然我們對外在境界的看法就會不一樣。那麼這個也是我們學習過程當中的一個問題。 【法師引導】
這裏講到依師的問題,師父舉了一個喻:從下往上看和從上往下看是不一樣的,向上仰望太高,向下又看不起,自己在中間就很苦,看到師父心裏向上仰望,不要說是看到居士,就算同行來找我們請益幫忙,我們都是愛理不理。師父講了一句話,叫做“自我分裂”,把自己掉在半空,能不苦嗎?看起來好像依師依得不錯。師父說,我們依師的主要目的是破我執、破法執。我們仰望師父很高,但和同行一共事煩惱就出來了,彼此意見不和,他說聽他的,你說聽你的,彼此僵持不下,最後撂挑子不幹了,說到:“我修我的法去。”這真的是在修行嗎?真正破我執、法執,同行剛好給我們機會來練習,這是多麼好的增上緣,要珍惜。
《學佛——在漂流的苦海中尋找另外一條路》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