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願——生命的格局與力量
(5月29日)
【同學心得】
淨人甲:前天晚上答應法師陪淨人乙去汽車站,也同他說好了,後來由于自己煩惱比較重,遇到境界調整不過來,就沒去,向法師忏悔。主要原因是自己的慢心比較大,淨人乙怕我暈車,讓我吃暈車藥,我對中藥、西藥都特別排斥,以前生病幾乎很少吃藥,經常聽很多人說吃藥不好,特別是西藥,所以我特別害怕吃藥,淨人乙非得讓我吃,我當時本來想勉強去,他這一說,還催我快點。我就說:“不去了,法師讓我去,也不去了。”當時想不通。賢甲法師說同行之間要互相幫忙,不要怕麻煩。前天寫日記我感覺還很相應,但是一遇到境界的時候,還是怕麻煩。下一次的話,爲了同行的事我要犧牲自己一下,這一關要突破。借此機會向法師、淨人乙忏悔,這一次食言了。以後我會努力克服自己,與同行相處主動調整心態,不怕麻煩,同行有事我會積極努力付出,說到就有做到,不能再失言了。阿彌陀佛! ……
【法師引導】
1、要發願做一個有出息、有成就的人
在《論語》上,孔老夫子講:“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叁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現在有叁十歲的舉手,哎呦!過叁十的不多呀!看來還都是小夥。孔老夫子講叁十而立,這個立是什麼呢?師父說,這個立是立志,等同佛教說的發願。上一節課談到師父廣大的格局,大家有沒有想過要做一個有出息的人? 衆答:有。 世間很多人都是碌碌無爲,可有些人是有些抱負的,比如說以前的淨人丙,他在世間是有想法的。這一生也要有一定的抱負,我們如果沒有一定的抱負,我們的生命將會黯淡無光,即是沒有力量。師父講,格局決定結局,有多大的格局,將來的結果就會有多大。願力決定始終,沒有願力,我們堅持不下去。我們發了願,常常串習,才會自始至終不變。爲什麼?在生活中碰到困難和問題,只要它沒有和我們的願力相違背,我們還是要突破。 很多情況之下,我們碰到困難,碰到問題了,就退了。爲什麼退?被困難障礙住了,其實是忘記了自己的願呀!實際上這時候應該提自己的願力,我到底發了什麼願?我們剛才不是說先立志嘛!可當行持遇到困難時,出現種種的障礙時,就要回歸原點,找自己曾經發過的願,即使我們碰到困難,也不會退的,跟自己願沒有違背。若真的退了,等腦子清醒之後再回過頭來已經來不及了。很多時候是沒有後悔藥的,爲什麼?這就叫業,業感果,每一個因緣,每個時段,每一個時空點,業感的果是不會重複的,都是過去的業種子遇到今生的緣現行和合了,未來它一直都在相續,一直都不會重複,沒有回頭路,所以我們只有把握當下。有這個願之後呢,就不要把它放棄。還有一句智慧決定成敗,今天不是主要談這個。這個願力非常重要,大家這一生做爲佛弟子,將來要做比丘,就要有願力,發願至少要有一定的成就。 2、發願要與觀待時機和因緣相結合
成就有好幾個方面,師父講:“學業、道業、事業,既能夠修行,又能夠做事,又能夠做學問。”道業就是修證方面的,學業就算是教量方面的。事業,教證二者都具足才辦得非常廣大,不然的話事業可能沒辦法擴大,要麼就是流俗,變成世間的,人天的層次。作爲求解脫的佛教徒來說,這種事業辦得大也不一定有好處,爲什麼?一盲引衆盲,相牽入火坑。把大家折騰得引錯地方了,這就麻煩了,所以這個願力相當重要。我們上節課主要談到師父的想法,在今世作爲佛教徒,他的眼光多麼的長遠,他想到的是佛教如何入世,如何普世,如何大衆化。其實師父確實洞察到社會的方方面面,知道目前佛教只有先大衆化、普世化,在這個基礎上,再過二、叁十年,四、五十年才有可能建立整個修學的體系,各種教派才會興盛起來,而不只是一個夢想。在當今社會出家的人越來越少了,國外有些地方更是少,我們國家的文化底蘊算是比較深厚的,但還是很難的。真正的菩薩就是觀待因緣,觀待時機,這時候整個因緣應該做什麼,他就做什麼,引導世俗而不流俗,這就是菩薩。師父看到目前整個社會的情況,國家的各種政策背景,來找一條佛教入世之道,這個可以說最大的發心,最大的利益衆生的大願,這是非常難得。有的人有這個願,但只能是願,不一定成形;師父有這個願,也有這個因緣、機遇,他可以這樣做,這非常難得。所以我們現在追隨師父,相當殊勝。 3、發大願才能跟善知識相應
要常常發願,早上起床之後就要發願,發大願,這個才能跟善知識相應。不然的話會跟善知識不相應,不相應的話就老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裏,這個就比較麻煩,學好了,最高的成就是個阿羅漢。實際上成阿羅漢是很難的,哪那麼簡單?四無量心都要具足!可不是一般的心量。總之,發願非常重要,跟著大乘善知識學習佛法就會如魚得水,非常容易,積福慧資糧也比較容易,布道也容易,傳法也容易,要你自己的話比較難,這個是顯而易見。 上節課師父講到,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如何把佛教一步一步納入社會,首先提出文化軟實力。第二,在佛教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佛教文化軟實力。在這種情況下,佛法就容易被大衆接受,就容易推出去。師父現在做推客、博客、出版書籍、建立網站、成立基金會,就是很善巧地搭建了跟社會接軌的一個虛實相並的平臺。師父甚至看到未來國家的概念不僅是領土的概念,也是文化的概念,那麼現在如何去做,如何開始做鋪墊是相當重要的。什麼文化才能被別人接受?佛教文化比較好,比較中性,這非常難得。我們這一批人感得這個時代,也是大家福報,過去世修的,主要都是佛菩薩、善知識的悲心和願力攝受、拉拔,才使我們感得如此的環境,是自己修的,也是師長的功德。所以大家在這要多加珍惜,不至于把它浪費掉了。 剛才大家談了一些近期的學習心得,都很好,這說明每一個人有各自受用的點,包括沒有談的人,也許心得更好但沒有談,因爲時間不夠。總之,大家在一個班要相信別人,不要常常懷疑別人,相信別人的能力。每個人都能成佛,其他的還談什麼?不用談了,佛都能成,是不是?相信別人的能力,相信是相當重要的,不管你幫別人,別人幫你,大家工作,或者說話,一個語言,一個行爲,一個動作,我們都要訓練,感恩、相信。這樣的話彼此相處就比較融洽,學法就比較容易入心。在團體之間需要具足一些好的方法,大家用這些法類彼此互相團結,這個很重要的。 4、最大、最美好的願景把自己的生命與佛教、與衆生連在一起
師父談到他在思考如何與社會接軌、與國際接軌,這如果不是一個大的心胸,誰又能做得到?很難做到,是不是?完全把自己的生命與佛教的生命融合在一起。就好像淨人丁回憶跟師父在江蘇無錫參加二屆佛教論壇之後,總結了叁句話:自他不二、身心不二、依正不二。這是他對師父功德的體會,是把自己的生命跟佛教、與衆生連在一起了,這個境界是相當相當的高,一般人是無法達到的。 有一種情況是,在修持到高境界的時候,外四大與內四大融合,內四大與自己的心性完全融合,結果是什麼,你知道嗎?我們這個身體就可以轉化,比如西藏虹光化身,臨終時肉體慢慢縮小最後完全化爲一道虹光走了,不用埋或火化了。內四大與心性完全融爲一體,他已經轉化了。我們現在這個有漏的、惡臭的身體死了,扔了之後再去聞,一公裏之內都可以聞到。通過修持之後,內四大與心性完全融爲一體,通過轉化,變成清淨的心識,不再是我們那不幹淨的東西了,完全融爲一體。依正不二,是內四大與外四大結合。我們看彌勒日巴尊者臨終時,就可能有類似的境界,大家舉行火葬但點不著,最後尊者的遺體自己生起火來了。在尊者的傳記中這樣記載:“尊者的無垢金剛雙運身並沒有倒下,在八葉蓮花形的火聚中,安穩的坐著,尊者的身體就好像花雜中的蕊一樣,坐在八瓣蓮花的熊熊火葉之中,右手持說法印下垂壓于火尖,左手托住面腮,作唱歌的姿態……尊者剛一圓寂,祭壇就放出光明,變成一個四方形的越量宮,種種光明傘蓋、彩霞、賓幢等豐盛的供養,無盡莊嚴。”佛陀涅槃的時候也是用自己的叁昧真火荼毗的。總之這種成就的境界太好了、太美妙了,我們應以此爲願景好好努力,這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