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服務別人——對管理和領導最善巧的理解

  

服務別人——對管理和領導最善巧的理解

  

(5月26日)

  

  【師父開示】

   骨幹的力量就要具備這種綜合的能力,也就是對佛法的長期熏習,及其自身的一個合理豐富的知識結構,和實際的管理經驗。

   在世間,我們認爲第一個層次就是你工作的能力,這就需要掌握很多的技能;第二個是管理的能力,要管人、管事、管物、管錢,凡是屬于他要管的範圍就要進行管理;第叁個是領導的能力,領導就需要比管理的能力要求要更高;然後是怎麼樣服務,就是我們如何通過佛法來服務衆人——用適當的語言,用適當的方式服務衆人——實際上就是利益衆生。可能我們現在講“我要去利益別人”,人家聽了不一定很高興;但是我們說“服務別人”,可能別人就容易理解。

  

  【法師引導】:以服務的心態,做管理和領導的事情。

   談到管理方面,師父講了叁點:一個是工作能力;一個是管理能力;一個是領導能力。工作能力是什麼?類似于技能。就比如你把音響投影機放得非常好,不歪不斜也不是梯形,這就是工作能力。管理能力就是對放置投影機的那個人,他懂得當這個人不願意做的時候,遲到的時候,沒有按點放的時候,放錯的時候,你如何辦?這就上升了一個階位。不是單單自己把這個事情做好,這樣還不行,還要會管理,懂得組織一幫人,來成辦這件事情。不然,你就是再有能力再會做,有些事情是一個人無法成辦的。比如說,我們建築上要趕工期,一個人就不行,要找很多的工人,很多的工人就牽扯到管理能力了。不但你要會做還要把這個經驗傳給別人,還要別人在快樂和合的狀態下去做,不要打架、不要窩工等等。這就牽扯到管理能力了。

  不只是管理能力,還需要更高一層的領導能力。我們不單是要組織安排好工作,還需要有一定的方向,需要給大家指出一條路,接下來怎麼辦?出了問題怎麼調整?看得更高、更遠、更寬。其實領導就是帶頭的,要走出一條路,路怎樣走要靠他了,要給大家開路,給大家立航標,我們在這個過程中跟著去走。師父講:這叁種情況都應該以服務別人的心態做。

   這就是師父的善巧方便。說“我是在利益你”,現在的人慢心不小,他不一定接受。比如某甲對某乙說:“我在利益你。”某乙就不高興。你說:“我來服務你。”我來給你當仆人,當奴隸,那他就非常的高興!(同學們笑)

   我們同是做這樣一件事情,我們的名言安立改變了,感受也就跟著改變了。就有這種差別在裏面。這就是說一個善知識如何慈悲、善巧、方便的拉拔一個弟子。所以這就需有一番功夫了,對于每一個根性不同的人,他要施不同的法。佛陀講八萬四千法,其實是爲了對應八萬四千不同的根性。佛經有一個公案,有一個比丘,出了家以後,佛陀就讓他住宮殿,給他好的東西,他很快就證阿羅漢果了。

  

  

  【師父開示】

   實際上我們現在有好多人,他工作的能力還相當欠缺,學佛法以後很多人自己的心都很固執,這樣無形當中就偏到理上面去了。過去我一直都在講這個問題。因爲我們要在事相上面去明理,也就是我們常常講的曆事練心。如果沒有透過這件事去證明,這些理講來講去,實際上跟我們的生活、跟我們的生命都是很遙遠的。理實際上講是容易講,但是在事上面不容易修、不容易做。理它是靠人的理解,靠人領悟;那麼事上面它是一步一步去努力,一步一步去修。那麼理——比如我們講:你用遙控按一下,電視機就打開了,空調就打開了;你按一下開關,電燈就亮了;你按一下按鈕,電腦顯示屏就顯示了。什麼樣的顯示屏能顯示,什麼樣的電燈會亮,什麼樣的空調能夠製冷、能夠製熱,整個事的過程都是非常複雜的。如果說稍微有一個環節不清楚的話,這件事情是一定做不成的。

  

  【法師引導】:理和事如何結合?

   師父首先講到理和事的結合。師父有講到《華嚴經》上的一個句子:“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在理上和事上如何結合?我相信,只要從我們曾經、現在、當下正在承擔事情中去體會,都會有感觸。有時候在事相當中往往用不上佛法。佛法可以說是相當的蒼白,好像只能用一些世間技巧才能解決問題(同學笑)。如果是用佛法的話,反而使問題無法解決。沒辦法,師父怎麼講?他說:真正用法是在事相上,在事相上明理,就是所謂的曆事煉心。理上容易講,事上不容易修。他講了一個很好的喻:在理上遙控,就好像一個空調,一按開關“咔——”開了,非常簡單吧!但是在事上,這個空調爲什麼會轉,怎麼製冷,它裏面的機製非常的複雜,但是最後按一下就行了。師父說修平等心,實際上你在真正做的時候,就是不平等,一扭頭就是敵人、是對立,在工地上與工人對立,在班上跟同學對立,要麼就是跟法師對立,甚至不小心還跟師父對立,跟佛菩薩對立。

  

  【師父開示】

   那麼一個團體——世間的團體也好,出世間的團體也好,實際上並不需要非常多的理念。非常多的理念不僅沒有好處,反而還會有害處。它只要有一個理念,然後大家照著這個理念去做,就能夠做得成功。因爲很多的理論,實際上它是相通的。可能我們自己今天這麼講,明天那麼講;可能有些法師這麼講,有些居士那麼講,實際上這樣是不好的,這樣的話就會産生一個知見的統一問題,而且會變得非常重要。

   知見的統一——首先肯定要清楚:我們的使命是什麼,我們的責任是什麼。那麼我們的使命、我們的責任如何用在現實生活當中,變成我們的生命方向、生命的目標,然後要轉化成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具體工作的任務,像這些都是屬于事相的部分,都屬于具體的事的範疇。如果說我們沒有這樣子的一個深謀遠慮,那肯定不會成事的。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不可能說最後他就會成功,不可能的。他越是能夠有大的成功、大的作爲,總體來講他做的准備就比一般人要早,最後他才會有結果。如果你真正看到人家有結果了再去做的話,就已經來不及了。在未來,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隨著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中國佛教一樣會走向世界。

  

  【法師引導】:用什麼樣的理念來管理、引導一個團隊?

   其次在理和事談完之後,師父談管理。一個團隊怎麼管理,這是一個大概念。真正在管理的時候,要提簡單的理念,一定不要非常複雜,非常複雜的話大家都暈了。團體大就意味著魚龍混雜,有很高層次的人,也有非常低層次的人。要提出來一個理念,讓低層次的人也能夠奉行,讓高層次的人也能夠進一步領悟這個理念,這樣就需要非常的簡單。一個小學還沒有畢業的人,要他啃《瑜伽師地論》,那相當辛苦。

   真正的要有一些比較簡單的、但是又非常深的理念來引導一個團體。搞管理要簡單:理念要簡單,事相很複雜,如我們網站組、文化組等等。這樣的話一個團隊就能凝聚起來,和合起來。在這個情況之下,每一個人的情況不同,你再深入。師父點到:一個真正的管理怎麼去做。就是說,每一個人都有一個不同的角色,不是管大管小。在這裏面,你要領悟,不是說我負責行堂,就只會行堂,單單埋著頭跟大家苦幹,反正我是以身示範,埋著頭去做,這邊大家因行堂意見不一都在打架呢,那邊你還在行堂(同學笑)。這作爲一個管理者就不對了。

   師父講,管理就是協調、就是服務、就是服從、就是平衡、就是幫助。你不單單會組織這一幫人,讓他不打架,你還要爲未來著想,讓這個行堂怎麼越來越好,如何避免未來將要發生什麼事。就是說要當領導!但是師父又講了一個很重要的點:必須得統一大家的知見。使用很簡單的理念,也是爲了統一大家的知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