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當下——以點滴、持續的進步來獲取成就
(6月8日)
1、安心辦道,以帶給父母、親人究竟的快樂爲盡孝
作爲淨人、出家人,在寺院應如何盡孝?如何正確地抉擇取舍呢?如經論上講: “生死富樂,母自能得。”
得什麼呢?外在的富樂、物質方面的快樂、五欲方面的快樂,通過努力,多少還是可以得到。對于一個欲出家者或出家人,在寺院不能安住道場,安住修道,若僅僅期望給他們生死富樂的快樂,物質上的幫助,那是不夠的。又說: “然彼一切無不欺诳。故我往昔于由煩惱魔力所傷,如于重傷注硝鹽等,于性苦上更令發生種種大苦,慈心饒益,應將彼等,安立解脫涅槃之樂而報其恩。” 只滿足她們的物質,利益相當有限,不能給她們帶來究竟的快樂。《佛說孝子經》雲: 佛問諸沙門:“親恩若此何以報之?”諸沙門對曰:“唯當盡禮慈心供養以賽親恩。”世尊又曰:“子之養親,甘露百味以恣其口,天樂衆音以娛其耳,名衣上服光耀其身,兩肩荷負周流四海,訖子年命以賽養恩,可謂孝乎。”諸沙門曰:“惟孝之大莫尚乎茲。”世尊告曰:“未爲孝矣。覩世無孝,唯斯爲孝耳:能令親去惡爲善,奉持五戒,執叁自皈,朝奉而暮終者,恩重于親乳哺之養無量之惠。若不能以叁尊之至化其親者,雖爲孝養猶爲不孝。” 這就是作爲一個佛弟子的孝,受持叁皈、五戒,這才是孝,因爲這樣能保證來生還能做人,保證得生天界,更甚者出離輪回,證得菩提。所以佛陀告訴我們的這個孝,是從無限生命的角度來看的。既然來到這裏,就要好好地安心辦道,這樣我們通過努力學習,有了成就後才能真正意義上幫助我們的父母、親朋好友。大家要安下心來,不能在寺裏想著家裏,在家裏又想著寺裏,結果一無所成,這個很重要。 2、把握當下,以點滴、持續的進步來獲取成就
大家在一起修行,很多同學都在精進用功,我們要多向好的同學學習,多取別人的長處,進步就會非常快。我們一直在講“觀功念恩”,多看別人的好處,不要別人有一個缺點都一直盯著不放,九個優點都看不到,結果把自己盯得相當辛苦。然後找法師說,“最近比較煩惱”,到底是誰讓我們煩惱呢?是我們那顆賊心讓我們煩惱的。其實我們像奴隸一樣被煩惱控製,我們也不想這樣,只是想得到快樂,可是方法出了問題,結果被自己的煩惱所奴隸,就會很苦,這是一方面。對他人觀過,對自己呢,就會懶惰、放逸,就會出現這種情況,所以要時時策勵,不是說今天策勵一下、明天就不策勵了,不是的,要常常策勵,時時熏習。 把握每一個因緣很重要,很多事情我們錯過了就沒有了,再想得到,那只有等來生了!師父說:“人的一生就如一軸畫卷。”在自己的生命軌迹運行中,哪個地方出現了盲點、難點,哪個地方沒有突破,哪個地方就是空白,也就是沒有造相應的善業。當時自己可能有很多理由,實際上是大家賦予自己的責任沒有盡到,自己造的這個業就是一個缺憾,這是非常重要的。 有機遇的時候大家要盡量能夠把握,盡量不要放棄,就像我們當下的學習一樣。記得師父曾說過,他88年做莆田廣化寺住持的那一次,沒有主動把握,之後凡是重要的因緣他都會不失時機地把握。我們盡量把握當下,在幾年之後、十年後、叁十年之後,再去反觀自己內心當中的時候,才會發現已經在不知不覺之間進步了、成長了。那絕非是一個急轉彎,像汽車一樣突然之間來一個180度轉彎,突然有成就了,是不可能的。而是在一點一滴地熏習、培養、串習的過程當中,一直在進步。就比如在世間上學,從小學到大學,大家進了這個大熔爐就按固定的課程去學習。每一個同學都是學同樣的內容,教案是一樣的。在短時間內或半個學期或一年兩年好像沒有什麼進步,不是!當你讀到大學的時候,有一天猛然回首才發現,你已經進步相當大了,人格已經塑造起來了,這就是一個熏習的過程,關鍵就是堅持。 3、統一知見,以建設優秀僧衆隊伍爲先導來打造佛教團隊。
【師父開示錄音】
從我們自己宗教本身來講,它要建立兩個隊伍:一個是僧衆的隊伍,一個是俗衆的隊伍。尤其是我覺得這個僧衆的隊伍的發展要優先,因爲對于我們整個佛教而言,作爲一個根本的動力,它是要相當長的時間去培養的。 那麼對于俗衆,我認爲不一定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他只要有信心,有信心的話,大善大惡只是一念之差。這個人很好,可能一念之差,他可能就會變得很壞;一個很壞的人,可能一念變了,可能就會變成一個很好的人。
居士裏面,人才是非常多的,但是知見也是非常駁雜的。因爲要統一知見,難度是很高的,所以往往知見很不容易統一,怎麼辦呢?只有我們僧團這一塊做好了之後,然後慢慢才能有這種更強的力量,大家都能夠有這樣一個統一的見解。
【法師引導】
接下來就講不管是廟、團體呀!關鍵的問題是見解的問題。見解要統一,這是最關鍵的。見解不統一,很難共事。統一的話,大家都圍繞著這個方向,很容易做成。我們現在提倡師法友清淨和合增上的團隊,只有大家都認可這個見解,共同打造這個團隊,在這個時代建立教法,大家做起來才有一股凝聚力。 當我們內心當中沒有力量,在生活當中時常感覺很沒勁,或者是無聊,這是什麼原因?失去了方向。沒有方向就沒有動力,是不是?難免會有這種情況發生,這是非常重要的。當我們自己覺得沒有心力的時候、煩的時候,就要反省自己的初衷和宗旨。 之前我們講過,自己到底在求什麼?這非常重要,這決定了我們的力量。在世間做生意,若了解到這生意一結束就可以賺很多錢,是不是很賣力?中午不吃飯也無所謂,是吧?這個力量來自哪裏?就來自明確的目標和宗旨。否則,我們是沒有力量的。這是可以檢驗的,力量就表現在我們的行爲上,以見導行,我們的行爲是怎麼做的,有多大的力量,是整天愁眉苦臉、很痛苦,還是每天越做越歡喜,越有力量,越做越有影響,能夠利益自己,影響別人? 做任何事情都急不來,居士團隊的建設必須有僧團建設作爲前導,這是急不來的,師父對這是非常了解的。有人就非常著急,但師父都是觀待緣起,看因緣的,時候不到是不可以硬來的。隨緣而不變,不變隨緣,這就是大乘善知識契衆生機的一個特質。“別這樣、別那樣”,都是一種執著,師父是完全觀待因緣。因緣成熟了,水到渠成;不成,是我們善根,福報不夠,共業不強。如果硬把我們捏成某個樣子,最後就崩裂了,自己都受不了了。 從04年到現在整個寺院硬件、軟件變化得很快,整個氛圍、各個方面都逐漸成型,這不是一個急轉彎,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