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師學法——改變內心相續
(6月6日)
【法師引導】
今天大家先思考一個問題:我們剛開始進入佛門,發大心要出家,到底是在求什麼東西? 這需要常常思維,不然的話,碰見一些很小的境界就會迷失方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當心力低的時候,就會把自己和周圍心力低的人對比,甚至與世俗的人做對比,比到最後,心力會越來越低,自己就會迷失。清醒的人發現了,告訴我們,我們是不會聽的。當我們清醒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很多時候是沒有回頭路的。因緣過去了,就再也找不回來了,最後就會把自己給“毀掉”。
【法師開示】
1、學會善于觀待緣起。
記得2004年,我去香港做護法護持佛指舍利的時候。從5月26號—6月4號,共做佛陀的侍者10天,每天有四個小時站在佛陀身邊。那我是怎麼去成的呢?也是一種因緣,絕對不是簡單的因緣。當時,我看出來師父心裏面可能是想讓我去,但是,表面上表現不明顯。因爲我剛到法門寺常住,法門寺有很多的老常住,也就是說,輪也輪不到我去當佛陀的侍者。 那天,我送師父去機場。做佛陀的侍者,法門寺有兩個名額。他們要隨師父的車一起去西安辦到香港的簽證,剛好之前定好的那個法師他沒來,還缺了一個人。車子馬上要出發了,智超法師一直打電話找那個法師,怎麼找都找不到,最後車子走不了。師父心裏可能想讓我去,可是他不吭聲。智超法師這邊找,那邊一直等,一看不行,智超法師就說:哎,你去吧!當時師父也還不吭聲,這就是師父高明的地方。師父在一切時候都是觀待緣起,保持和諧。由智超法師提出讓我去,是比較好的,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後來智超法師一說再說叁說,愣把我拉進去了,師父才勉強同意。我自己也想去,于是我就進去了。 這裏邊是有很多內涵在裏面的,可爲什麼師父不說呢?這就牽扯到和諧的問題,這就是師父的高明。他絕對不是從眼前看的,他是從一個寺院的整體來看的,這就是智慧,而不是感情用事。 後來我就去成了,2004年我去香港給佛陀做侍者,是基于這種因緣。當時去成了就沒話說了,要是去不成,你能埋怨師父嗎?對不對?你能說不是師父給你創造的這個因緣嗎?你不送師父,你能去成嗎,是不是?很多的時候,要靜下心來去體會去觀察。我們才能體會到裏面到底有哪些佛法。如果不靜下心來,甚至還會埋怨師父:人家都這樣說了,拉我了,你還不同意,是不是對我有看法,完全不是!這是以凡夫的心來猜度師長的心。我說得啥意思呢,都是因緣、機遇,很多時候錯過這個機會,你再想當護法,還有可能嗎?你們可能有,我恐怕非常難,過了這個村,就沒那個店。 這一次去法門寺朝聖,我如果爭取,也可能再當護法。從佛光門到合十舍利塔有1.5公裏的路程,這個人選是我們內部安排的。如果要爭取的話,還是有可能再爭取護持一次的,但是,我們要考慮更多的事情。因爲這次自己帶團,帶著67個人去。還有師父可能隨時有事情找我,我們不能老想著自己的喜好和利益,心胸要拓寬,這是非常重要的,這就是佛法,真正積資糧就在這個時候積。這就看誰能放下,誰就能夠得到更多,我們放不下我們就得不到。很多時候就是靠持久心、恒常心,我們才能夠得到意外的收獲,否則是很難的。哪怕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心裏産生波動也無所謂,關鍵是要堅持,堅持是最重要的。 2、境界面前反觀自我,不忘初心。
所以,碰到一些小小的境界的時候,一定要多多的反省自己到底在求什麼,是在求佛法,還是在求世間法。究竟來說佛法世法是不二的。但我們這個階段,佛法就是佛法,世法就是世法。世法就是五欲八風,就是我慢我執,就是障礙。不然的話,很多小小的點點滴滴,我們不注意去反觀自心,就很容易增長自己的習性、增長面子,面子越來越厚,我執越來越深,內心越來越狹小,越來越不能夠包容別人。 當經常給別人造違緣的時候,別人就不提醒我們了。自己又沒有反省的能力,這種情況我們是察覺不到的。最後一定只有一條路,就是自我崩潰,這是真的。你出家久了,自然就會看到這種例子很多。 需要一個良好的環境來培育我們,使我們逐漸地超越自我,自動運行。就好像發射火箭一樣,必須上升到超過大氣層,突破地球引力,才能自動運行,我們現在還沒有超過,必須要靠*。這*就是戒律,就是師友彼此的勸谏策勵。一直沖,沖到大氣層、地球引力以外,我們就可以自動運行了。所謂自動運行,就是具足正知見,具有足夠的反省能力,我們對師長叁寶有足夠的信心,我們那個信心是不會隨便改變的,這樣我們順著菩提道次第越往後學,信心就越足,這是一定的。 如果我們越學越淺,越學越沒有心力。這叫什麼學呢?這根本就不叫學,這就走錯路了。已經說過多次了,將來我們要成爲叁寶,既然要成爲叁寶,你越學越對叁寶沒有感覺,你將來能成爲叁寶嗎?你是不可能成爲叁寶的。剛開始必須要靠*去打,與自己的煩惱習氣作鬥爭是有點苦,但很快就會苦盡甘來。我們將來一定會快樂的,這種通過修行得到的快樂是恒常的。不會因爲時空的改變而改變。即使你到世俗社會裏,你還會自我反省,還會用功,內心當中還是一種清涼。可能偶爾有一點點煩惱,這是難免的,畢竟我們不是聖人,但很快就轉過來了,很快就化幹戈爲玉帛。 佛法就在生活中,看我們如何去觀察,如何去反省。大家要好好互相策勵,在生死洪流當中奔走,常常會迷失方向。一不小心就會迷失自我,我們看不清楚。只有走過來的人,才能看清楚。往往剛開始,我們是看不清楚的,等看清楚了也晚了,就來不及了。希望大家互相策勵,把道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反省自己,檢點自己:哪些地方,哪些行爲是跟五欲八風相應的;哪些行爲是跟貪嗔癡相應的,哪些行爲是不跟貪嗔癡相應的;那些行爲是在損害別人,哪些行爲是在利益別人;哪些行爲在障礙自他,哪些行爲不在障礙自他;哪些行爲一直在破壞自己未來良好的師法友團隊,哪些行爲是在建立未來良好的師法友團隊。這些都是當下自己造的業,真正的主人是自己,真正的主宰是自己,絕對不是其他的任何一個人。就好像我剛才舉去香港的那個喻,是誰在主宰?是過去自己種的因,碰到緣了,感果了。怨誰啊,誰都不怨,都是自己的業,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大家多多發心努力。 3、用心觀察思維師友的功德。
有一句名言:智者在智者中方顯美。我們要主動去觀察,師長的功德、恩德,同行善友的功德。我們只有用心去觀察,去想,去思維,彼此才能去顯露出來優點、好處、功德。否則你身邊即使有一個同行,很有修行,你也看不到。他自己很有修行,他自己會受用,你不觀察,是顯露不出來他有什麼功德的。我們常說,觀功修信,這是非常重要的。 因爲師父對這次朝聖團的結行相當重視,居士們就提出說,要給朝聖團做個紀念冊。我跟師父彙報,師父怎麼答複的? “不做了呗!”淨人甲說。 “是不是我提前告訴你答案了?” …… “師父說:“那就不用了。””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情,其實不簡單。到底我們在求什麼,紀念它幹什麼。世間來說,對這個活動很重視,完了之後就會做個紀念冊。一人發一本,回家往書桌上一擱,親戚朋友來了,看看這些照片文字,向他們炫耀一下,看看我們去法門寺了,增長我慢。這些是外在的相,都是執著于相。師父重視這次活動,讓我們做四場報告的真正目的是談法。作報告幹什麼?談心得!談內心的感受,內心相續的轉變。這個才是生生世世能帶走的,搞一個外在的相擱那幹嘛?對于我們來說,除了增加我慢等煩惱外,很少有別的東西,這就是師父高明之處。 我們重視這場活動,下的結論是這樣的;師父下的結論是生生世世的。我們不是生生世世考慮的,眼前考慮的,爲自我考慮的,師父是爲大家考慮的。
4、依師學法來改變內心的相續。
一位善知識講的好:當你內心改變的時候,外在的境界就會改變。當你內心改變的時候,你對于善知識的信心才是堅固的。當你內心沒有改變的時候,對于師長同行的信心,說好聽一點是情執,不好聽一點,什麼都不是,只是維系一種關系而已。 依師的目的是學法,依師的目的不是一種情執,不是一種拉關系,是學法。怎麼才能學好?改變內心相續,沒有改變內心,依師幹什麼?沒多大用處。我們常說,作師所喜,若不能依法來改變內心,師長一定不喜!宗大師對于如何在加行上親近師長有叁…《依師學法——改變內心相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