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點:第叁者謂于教授遵行無違,此是主要。在皈依法類的部分談到:佛是皈依大師,僧是皈依正行助伴,故正皈依是爲法寶。
這一次瞻禮佛指舍利,之前我們開前行會的時候就給大家說:我們去瞻仰佛陀的真身舍利幹什麼?對佛陀生信。生信幹什麼?學法。學法幹什麼?改變內心的相續。只生信不學法;只學法不實踐法,用處極微。 去年的今天,汶川發生了八級強震,無數生靈遇難。最後祈願在地震中喪生的死難者,能夠早日再次得到暇滿的人身,早日值遇佛法,早日解除身心上的痛苦,超越輪回的束縛。願死難者家屬,今生身心安康,六時吉祥,早日遇到佛法,早日走在菩提大道上。
附:【同學整理錄音心得】:重要的是它背後所蘊含的內涵
自己想將整理錄音的感想寫出來給法師看看,以便指導我的學修。有過幾次歡喜之後,再想寫點什麼的時候,就開始注重文字上面的東西了,就開始想怎麼才能夠更好的展現自己的文字功底,怎樣才能更完美的塑造自己在法師、同行、大衆心中的形象。今天又一次整理了丙班的課堂錄音。隨即又想寫點什麼,可是自己似乎意識到了什麼。 反省一下,原來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很多:就一件事情而言,重要的不是形式,不是表面上的東西,而是它背後所蘊含的內涵。往往我都是在外相上面做文章。自己感覺還挺好,挺不錯,挺快樂的。豈不知,自己一直都在…… 自己美滋滋地沈浸在那份虛假的外套底下,倒退了都不曉得。時常,還就喜歡別人給自己送來的虛假外套,誰要是想幫助我撕下來,我還會跟他急,交情好的,還會疏遠。這裏有一點感觸:看待別人呵斥時的心境有點變化了。想想自己還在世間學習生活的時候,總是把別人的呵斥認爲是一種對我的不尊重,或者否定。會對那個人産生厭惡感。當自己嘗試著去丟掉那些不好的習氣的時候,突然覺得,那些都是校正我人格的良方,就如同法師教誡的那樣子:在我還沒有自動運行之前,必須要靠師長同行的*去“打”。 起初法師讓我整理課堂筆記的時候。我在埋怨:都是賢甲法師,跟班導法師說我的工作不忙,才導致法師又給我添加工作,弄得我連學習的時間都沒有了。沒辦法,畢竟人家是法師啊,既然交代了,你不得不做啊。在整理的過程中,自己突然發現:啊,原來這麼好的法,說的都是怎麼糾正我的缺點。自己當時怎麼好像沒有聽到呢?嗯,還是法師了解我,特意給我整理的。自己由衷的歡喜,那時候僅僅是歡喜而已,幾乎沒有細細的思考,我現在得到的這份歡喜,是從哪裏來的?更不要說去體會法師背後的良苦用心了。 一次整理之後,自己似乎有了一些改變,突然明白了什麼真相似的,很有感觸:法師一直都在呵護我的成長。一直都在靜靜的觀察我的狀態,絕對不會放過一個引導的機會。就是在把握每一個緣起,這也正如法師說的:因緣一旦過去了,就不會再回來了。 一直觀察我成長的班導法師發現,這種方式對我這個不太希求上課的學生來說,確實是一個好的教導方法。一方面不讓我散亂,抓緊時間學法;一方面能讓我更好的安住在這裏。法師一直都希望我們這群人成爲明天佛教的中流砥柱。把佛陀的慈悲傳給每一個人……有的時候,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發心來弘揚教法,這樣子我們學法的增上環境才可能有保障。 爲什麼,爲什麼我會是這個樣子呢?爲什麼事情是這樣的?其實,就像法師教授的那樣子:當我漸漸的忽視,或者忘記了自己的發心的時候,目標就會淡泊,就會容易被一些小小的境界所蒙蔽,所障礙。清醒的人要想提醒我一下,我還會俗習現起認爲說:是法師跟我過不去,是他在故意找我的不是。自己反省一下,這種狀況尤其在我對某一位師長,同行較爲熟悉的時候,就會頻繁的發生。 對身邊同行的眼光也有所不同了:以往很多的時候,我對同行說話,自己認爲:他做的不對,不如法了,已經損惱到了其他人,對他個人也不好,我得幫幫他,指正一下。于是我就去指點一二。說話的同時,不會去過多的考慮:我的話說出去,會對他有什麼樣子的感受。我的信息是不是能夠完整的傳遞過去,讓他領會我的用意,我說話的動機、內涵,往往都是自己說得爽歪歪,別人聽得心酸酸。該表達的沒有表達出去,原本沒有的卻生出一大堆。 還有很多的時候,我任性的說一些話,跟人開玩笑。自己覺得很好玩,是在拉近業緣。很少想到自己的舉止會給別人的心靈上帶來什麼,是在幫助他進步,還是在幫助他串習世間法? 還有的時候,別人跟我開玩笑,我還順應他,自己覺得就是在樂呵樂呵嘛。有的時候,別人來說指點我一句:我會認爲他的語氣表明他是看我不爽了,對我觀過了。就這樣,我不知道失去了多少進步的機會……
突然覺得人好奇怪啊。就在世間,往往很多時候,父母多說幾句,多“唠叨”幾句。自己就會生煩惱,還會責怪父母:不懂我的意思,我和她們之間有代溝等等。很少想到父母的那份愛子的心,她們多麼的希望我能健康而又快樂的成長,法師們又何嘗不是? 來到山上的時候,就有人在耳邊說:萬善根本從師出。自己也想在將來能夠爲大家做點什麼。也想像師父那樣子不爲外在的名利所動,全心全意的做衆生的公仆。那我就得依師,就得揣摩師長的那份心。這裏和山下(世間)不同,在這裏的每一個人,都希望別人過得好,都希望彼此能成爲將來佛教的頂梁柱。雖然有時候,方式方法會讓我這個習性深厚的人暫時難受一陣,可是未來的快樂是永恒的。
《依師學法——改變內心相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