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信業果——清淨持戒、解脫煩惱的前提
(6月23日)
【法師引導】:如何感受無常?
“當下有感覺到無常的同學請舉手 ”法師提問。
“我剛剛康複,可能還會再生病。”一位生病的同學答。 法師:無常分粗分無常和細微無常,其實它時刻都在生活中。幾天前我打算曬一床被子,覺得明天應該是晴天,到了明天又覺得後天應該是晴天,結果到了今天就轉爲陰天了。當時也有想到今天萬一天陰了怎麼辦,但又覺得不太可能,可它卻發生了,這就是無常。看來要把握當下啊!經論上說:“若有略能向內思者,一切外物,無一不爲顯示無常。”
【法師開示】
1、修習無常的目的是要好好把握當下,能在未來危機中得到解脫的力量。
有一個事情,或者一件善行要我們做,我們想著下次再做,可到了下次就不一定有這個機會了。同樣我們要改個習氣,自己會想:“不急,來日方長,慢慢改。”那我們永遠也改不掉。機會就是這樣被我們一次又一次錯過的。 經論上告訴我們死無定期要思維,不去思維是不會有感覺的,等無常真的到來,再思維已經來不及了。爲什麼說出家的修行人爲叁界導師呢?因爲修行者在無常來臨之前就做好了一定的准備,而凡夫都是在苦逼下才知道反省。修行者早上一醒,就思維“一息不來,便屬後世”,一口氣上不來就要進入下一世了。這樣去想,就能迅速從昏睡中提起心力,思維暇滿這麼難得,怎麼可能不去珍惜呢!一天心力的來源是從此開始的,而非是五欲,五欲是短暫的,通過五欲的方式是向外求,這樣總有一天會一無所獲的。像臨死時,親友、財産…包括自己的身體,一樣也帶不走,那時“除法而外余皆無益”。 唯有向內求,才能開發自性光明。所以修行的人必須提前去思維、去觀察,反複串習,才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把握當下,在危機出現時産生力量。師父在《百法》開示中講到,修念死無常是讓我們更珍惜當下,應該越修越精進,而不是修到最後心灰意冷,什麼事情都不願意做了。 2、業感果的道理是真實不虛,從因果門入手是甚深教授。
業感果的道理是真實不虛的。《百業經》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若對叁寶境認真修供養福報是極大的;反過來如果瞋恨別人,一樣也有很多的過失。比如:我們說某某像猿猴,將來很可能感得自己就變成了猿猴。 像佛世時,波斯匿王向釋迦族求婚,釋迦族將一婢女嫁過去,婚後生了一位太子,就是後來的琉璃王。幼時的琉璃王在釋迦族遭到侮辱,罵他是卑族之人,琉璃王大怒,當下發大惡願:“我將來做王,一定要滅掉釋迦族。”師父講:“大惡大善只是一念之差。”你看一個願的可怕,可以成魔,但也可以成佛。師父在《百法》第七講時說:“要廣發大願。”天天都要發善淨之願,總有一天會感果的。 琉璃王長大後就出兵討伐釋迦族,佛陀叁次以靜坐勸導阻攔,當琉璃王第四次出兵時,佛陀知道釋迦族人的業報已成熟,只能爲釋迦族人不知忏悔而惋惜。目犍連尊者提前預知,用神通把五百釋迦族人裝入自己的缽中帶到天上,結果最後也化爲血水,神通抵不過業力呀!後來琉璃王破城殺了大量的釋迦族人,在屠城過程中,有許多人因此産生恐懼,或者財産盡失等。 佛陀有無量的神通、智慧,卻眼看自己的親族被殺而沒有辦法。這告訴我們所作業不亡的道理,自己造業自己受,別人是不能代受的。經論上講“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衆生苦,非移自證于余者,是法性谛令解脫。”從因果門入手是甚深教授。 釋迦族過去世造的是什麼業呢?《釋迦畢罪經》上說,過去有叁個國家互爲鄰居,當時佛已經涅槃很久了,大家不樂修學叁藏經典,有一位菩薩所在的國家,其中有一個大湖,國中民衆常以打漁爲業,從湖中打撈出許多魚。鄰國知道後很歡喜,就用錢財購買這些魚,另外一個鄰國卻不知此事,更無心購買。打撈魚的這個國家就是今已死的釋迦族人;歡喜買魚的鄰國就是今城中恐懼亡財的人;另一鄰國不知此事者就是今城中不知琉璃王來的這些人。當時釋迦牟尼佛爲一童子,因敲魚頭叁下,現在已經成爲叁界至尊,尚且感得頭痛叁天的果報,何況是一般的凡夫呢! 佛不告訴我們業果,我們不知道,現在全世界每年打的魚不計其數,所造惡業難以想像。當知道因果後,原來今生所受的這些苦,全是自己過去造的惡業所召感。前世今生我們也一定造過殺業,今生應好好忏悔,爲這些亡靈回向,才不會受像釋迦族人被殺這樣的果報。 3、發心出家應先看業果故事與祖師傳記,使心與皈依、業果的教授相應。
大家准備發心出家,除了日常所學的內容,剛開始先要看兩類書:業果故事和佛陀、祖師大德的傳記。其它的書建議先少看,看多了就像師父說的:“只有增加自己的知見,滋長我慢,成了所知障。”這兩類剛好對應阿底峽尊者赴藏後講的兩個教授:皈依、業果。要想生起相應皈依的量就必須要知道叁寶的功德,要想知業果就必須要看業果故事。業果分爲粗分的業果和最微細的業果,粗分的業果我們通過觀察容易了解,比如一位學生好好學習,期末考試成績就會好等。最微細的業果唯有通過佛陀講的因果故事來了解。比如,我們常常在佛典故事中看到,佛說某人今生的某個善業或者惡業,是在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以前的某一世種下的因種等。這樣就必須對佛陀生信心,相信他是真語者、如語者、實語者、不異語者、不诳語者。這兩個法類互相作用、增上。這兩個法類若不了解,往後面學就會有一定的困難,因爲把根本給斷了,生活中也就失去了行持的標准,這可是甚深教授。 4、知道業果才能清淨持戒,持戒必須要有配套的師法友環境。
如宗大師說:“次于業果當由多門引發堅固深忍信解,是爲一切白法根本。又戒清淨,不思業果必不得成,故思業果是真教授。”所以持戒清淨必須要知道業果,自己犯錯誤的時候,才會有慚愧心,才知道去找同學、找法師,向佛陀發露忏悔。如果不知道業果,就不會發露忏悔,那這個業就非常的可怕。當業累積多了就會很痛苦。了解了戒律不一定能持好,必須要有配套的師法友環境。許多淨人或出家人可能連戒律的概念都沒有,這次去香港受戒的同學就深有體會。 不但如此。即使修習上士道的法類,業果也一樣重要。宗大師又說:“諸修道者,先恐失落明記取舍所有正念,設有所失無間能修者,亦因心中實畏忘失念時,爲罪染著墮惡趣果,非虛言故。能生此心,尤以修習業果爲要,吾等若未知此爲甚深教授,則爲斷絕道中精髓,聰叡所愛功德之本。” 只是個人去看還不行,還需要與善師善友共住,在這種情況下,才會得到妙用。既然知道善師善友的重要性了,那如何親近善知識?如何與善師善友共住?這裏面就有大學問,與同行整天在一起,同行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 舉個例子:在宇宙中有的恒星體積比太陽大無數倍,亮度比太陽強無數倍,爲何我們在夜晚的時候才感到它的存在,並且只有一點點亮光?甚至根本感覺不到,因爲它距離我們太遠了。用世俗的話來講:“遠親不如近鄰。遠水解不了近渴。”真的嗎?距離就是我們的業障啊!當業障清淨了,距離我們十萬億佛土的西方極樂世界也會近在眼前。 初修學人,要想感受到巨大恒星的光芒,要從太陽開始,身邊的人最能照亮我們,當業障清淨了,內心的力量強了,慢慢就會接受到巨大恒星的光芒,這就是次第。身邊的法師或同學會時常磨我們的習氣,勸谏、提醒我們,這樣反而改得會很快;所以必須從身邊的同行開始,才能慢慢地與師長相應。在與同行的相處中去實踐業果,這樣持戒也會清淨。所謂依師當從依僧起,依僧當從依友起。 5、戒律的特征是快樂、清涼、寂靜,持戒的目的是爲了從煩惱中解脫。
從今天起我們開始學習師父一篇開示《出家與受戒》。這場開示是對將要求受大戒的沙彌師父講的。師父說:“對一個出家人而言,求受比丘戒是人生的大事。”世間人以結婚爲大事(衆笑),我們以受戒爲大事。煩惱是束縛我們的繩子,戒律是刀子,能夠降伏我們的煩惱,絕對不是束縛。 師父談到有七衆戒律,分別是優婆塞、優婆夷、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比丘、比丘尼,這七衆戒律都是讓我們解脫的。持戒是一種恒常的快樂,是一種清涼,是一種寂靜。開始可能會覺得“何必自扣帽子,自討苦吃。”其實不是這樣的。 第二點師父講到:“佛法是內明之學,是讓我們反觀自心的。”佛法就在我們的心中,真正求法需具備兩個條件:恭敬心和希求心。沒有恭敬心和希求心,只求外在的文字相,到最後內心就會幹枯。當再遇到有人講法時自己就不願意聽了,覺得沒什麼。爲什麼會這樣?沒有希求心、恭敬心,以爲已經聽過了、懂了,不需要再聽了。其實自己真正認爲懂的是文字相,甚至文字相都不是,只是模模糊糊的一些概念而已。然後又沒有希求心,別人講的內涵境界就不相應,最後就自然不願意聽了。聽聞軌理不是這樣告訴我們的。甚至同學之間在交流的時候,都要盡量去傾聽來訓練,這樣我們才會得到真實的受用。 第叁點師父說:“所有的事情都是圍繞這一個目標來做的。”都是爲了開發我們的智慧,用來斷煩惱,煩惱斷了才能轉凡成聖。一開始師父就開宗明義點到宗旨:“持戒是爲了轉凡成聖的。”
《深信業果——清淨持戒、解脫煩惱的前提》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