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發菩提心——入大乘門的唯一標志(下篇)

  

發菩提心——入大乘門的唯一標志(下篇)

  

(8月14日)

  

  

  

四、入大乘門與斷除十種不善

  

“故法雖是大乘之法不爲滿足,最要是彼補特伽羅入大乘數。”最關鍵的必須得入大乘數才可以,否則不可以,所以這個發心是非常殊勝的。師父曾在開示中談到叁聚淨戒。叁聚淨戒經論中:“第叁戒差別分叁:一、攝律儀戒,二、攝善法戒,叁、饒益有情戒。”誓斷一切惡是什麼?攝律儀戒;誓修一切善是什麼?攝善法戒;誓度一切衆生是什麼?饒益有情戒。所以我們每天常常念這個偈子,比如《四分律行事鈔》對施興治篇中說:“傳雲,凡食不得過叁匙,爲斷一切惡故進初匙,爲修一切善故進中匙,爲度一切衆生故進後匙,乃至回向佛道進余菜茹等。”也就是說,每次吃飯的時候,之前都先吃叁口:第一口,觀想誓斷一切惡;第二口,觀想誓修一切善;第叁口,觀想誓度一切衆生。每天都要發這個願,大家別忘了每天都要串習。

  

剛才我們看的就是願心的殊勝功德,這已經到了行心的階段了。行心,行六度萬行,發了菩提心就要起行。“律儀戒中最主要者謂斷性罪。”在律儀戒中最主要的斷什麼?性罪。哪些是性罪?具體說就是殺、盜、淫、妄。犯了性罪佛不製戒都有極大的罪過。

  

“設諸性罪過患重者,大小乘中,皆說斷除十種不善”。也就是說,不管是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歸到最後要斷十種不善。哪十種?身叁口四意叁。身叁是什麼?殺、盜、淫;口四是什麼?惡口、绮語、妄語、兩舌;意叁什麼?貪、嗔、邪見,這十種不善。最後都是歸到這十條,所以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道次第中,“于初發業諸進止處,當從現在至心修學。”對于一個初發心、初學的人來說,哪些是應該做的、哪些是應該斷的,應當從現在至心修學,要去努力。“特當了知十不善業等性遮諸罪,日日多起防護之心。又于自受律儀諸根本罪,猶應勵力,速起防護。”就是努力地去防護這個心。但是呢?“故于彼等善護叁業,雖等起心莫令現起,”所以爲了善護這個業,等起心都不要讓它現起。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怎麼樣?等起心有過失,就是常常一對境煩惱就現起來了,所以要速速起防護心。忏悔是對治已經發生的,防護是對治未來將要發生的,只忏悔不防護,未來還會發生,防護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這個會産生什麼情況呢?比如會斷絕未來的發起菩提心之因,《大寶積經迦葉問品》中說:“成就四法,于余生中忘失發心或不現行。”其中第一個“欺诳親教及阿阇黎尊重福田”,第四個“于他人所現行谄诳非增上心”。什麼是谄诳?“谄是矯隱真實過惡。”矯隱是什麼意思?“于自過矯設方便令不顯露。”所以不但要忏除過去的罪,對于現在的未來發生的也要防護,這個是非常重要。

  

  

五、海青的故事

  

在這裏舉一個小小的喻:今天丁同學到我房間,拿著一件海青。

  

他說:“這件海青是從家裏帶來的,比較薄,現在天熱,穿上這件比較涼快。”我看他一頭大汗,心裏也是很同情他的。

  

我說:“你原來穿的麻紗的不是也挺涼快的嗎?”

  

他說:“麻紗的沒這件涼快,這件更涼快。”說著就穿上了,在鏡子面前一站,挺莊嚴的。

  

我說:“那麼我同意了,你要找賢甲法師看他同意不同意。”

  

後來我才知道,丁同學的等起心又起過失了。實際那件海青並不是從家裏拿來的,是從甲同修那裏硬要過來的。

  

然後我叫他過來,問道:“今天你有沒有犯什麼錯誤?”

  

他回答:“沒有!”

  

我說:“我再問一遍,有沒有錯誤?”

  

“沒有!我根本就沒有錯誤,我今天就吃了一碗泡面,在那個消防隊那兒……”

  

我說:“提醒你,我這一次給你機會,並不是我不慈悲,我也不是一個非得要找人過失的人,我是不會打妄語的,既然問到這份上了,你說你有沒有?”

  

“沒有!”他還是說沒有。

  

“雖等起心莫令現起”,在現實生活中等起心常常現起。不是不令現起,而是常常現起。我又說好幾遍,我是不會打妄語的,已經問到這份上了,如果你沒有做的話,說明我打妄語了。

  

我說:“那海青哪裏來的?”一說到這份上,他就不吭聲了。實際上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發生。後來他說了一句話使我原諒了他,沒有讓他公開忏悔。

  

他說:“法師,我在家的時候常常犯,很習慣了,現在您要讓我一下子擋住,我也擋不住,您要給我一個機會,我慢慢地改”。我聽到他說這句話,我就原諒他了。今天略提,借助我們上課的這個因緣,一方面他自己也可以忏罪,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得到一個警策和學習的喻。雖然原諒他了,但是得寫個保證:“保證以後于師長、叁寶、法師前盡力做到不打妄語,在同行前努力防護與對治”,記在檔案上。我相信丁同學會越來越好,越來越清淨的。

  

  

【法師引導】

  

法師:這裏師父在談什麼呢?世間善法和戒律的差別,大家發言,你自己理解的世間善法跟戒律有什麼差別?

  

甲同學:“世間善法他有些雜染的成分。”

  

乙同學:《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法師開示】

  

六、善與戒的辨析

  

在《四分律戒本疏》裏面有談,“問:一切善做盡是戒否?”比如說我做一個大慈善家,把一切的善,不殺不盜不淫不妄,全部持守好,是不是戒律呢?“答:律儀所攝善名爲戒。”律儀所攝的善才是戒。這就破了很多邪執。有很多人說:“我出家幹什麼?受戒幹什麼?我做這麼多好事了,救人無數,你們出家人受了這麼多戒,救了幾個人?”

  

“律儀所攝善名爲戒。自于十業,單稱爲善。”不殺不盜不淫不妄等等十善就是善,善不名爲戒。宋元照律師對《四分律戒本疏》作的注解《濟緣記》中說:“戒有二意,一有本期誓”,就是說要想有這個戒,必須在內心當中依著宗旨或說所受的戒條,在一定期限內,對著戒師發誓,盡形壽守好這些戒條。世間善沒有發這個誓,換句話說,沒有簽這個合同。簽沒簽合同是兩碼事。戒律就是簽這個合同,非常清楚。“二遍該生境”,遍是周遍、普遍、普遍法界,生是有情,境是非情。也就是說我們發這個誓所對的境是法界一切的情與非情的境,包括一切的有情和一切的山河大地水木草等等。“余善反之”,其他的善跟這個不一樣。爲什麼受了戒有大功德?區別在此。如《四分律羯磨疏》引經雲:“有善男女布施滿四天下,衆生四事供養盡于百年,不如一日一夜持戒功德。以戒法類通情非情境故也。”

  

當然我們也有持戒不清淨的時候,比如說殺、盜、淫、妄四條有一條持的不清淨,有沒有罪過?有。但是其他叁條還是清淨的,就好像一個人犯了某條法律,其他的律條對犯人來說是清淨的。這叫什麼?別解脫——別別解脫,一條一條地解脫,你這一條沒有了,其他的戒條還是完全清淨,所以你的功德也是一個俗人完全不能比的。要不然我出家幹嘛?你看丁同學擠破頭要出家,他知道有這個好處才出家。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