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文字只是墊腳石——「咻」跳過去,抓住「那邊」了!
七、師子眼、耳、支節,一一毛處,各有金師子。一一毛處師子,同時頓入一毛中。一一毛中,皆有無邊師子,又複一一毛,帶此無邊師子,還入一毛中。如是重重無盡,猶天帝網珠,名因陀羅網境界門。
「師子眼、耳、支節,一一毛處」,從師子相上來看師子的眼睛、耳朵、一一支節、一一毛處;這是從師子相上一個一個的微觀。「各有金師子」,就是從一毛處來看,它是金師子;從師子的眼睛來看,也是金師子;從師子的耳朵來看,也是金師子。
這樣念起來,很難理解到底在說什麼,其實就是講我們生活中常遇到的。比如,當爸爸拉著你的耳朵說:「你怎麼都不聽話?」請問是耳朵不聽話,還是你不聽話?那時耳朵其實就是代表了你。有時,太太會捏著你的鼻子說:「你又跑哪裏去呀?」這時候,那個鼻子就代表是你。這就是以一個點,來代表一切,就像這邊它用「一一毛」,代表了全體,叫作「一一毛處,各有金師子」。
「一一毛處師子,同時頓入一毛中。」一一毛處,是每一個地方所代表的金師子;一一毛處同時頓入一毛中;換言之,這是一切即一。「一一毛中,皆有無邊師子」,這是一即一切。理論上來講,一切即一,一即一切,這很簡單。但是相上來講,就是一一毛處師子,同時頓入一毛中,一一毛中,皆有無邊師子。
「又複一一毛,帶此無邊師子,還入一毛中」「又複」,它說不知是這樣一個層面,還有更深的一個層面;不只一一毛處的師子,同時頓入一毛中,一根毛帶著那麼多的師子,又入一毛中,這叫作重重無盡了。這樣一再地反複,猶如天帝網珠。
以前皇宮前面有個大鼎,那種大的香爐,其由來是起于帝釋天。帝釋天天王妙聖殿前面,不是放鼎,而是有一個天帝網珠,叫作因陀羅網,這個網不同于我們看到的網,它的珠子不是用一條線連著,每一顆珠子投射在其它珠子,也映照著其它的珠子;換言之,每一顆珠子把所有珠子的影子都攝進去了,同時這顆珠子帶著他所有的影子,又跑到另一顆珠子裏面去,構成一個天帝網挂在那邊。
假設每邊是一百,一百乘一百就是一萬了。每一顆珠子都把一萬顆的珠子攝進去,也就是說每一顆珠子裏面,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顆珠子的影子在裏面,加上自己就一萬個。每一顆都這樣,一萬乘一萬就是一億了。此外,每一顆是一萬個,又跑到另一顆珠子裏去,每一個珠子裏頭都有一萬顆。本來是一萬乘以一萬,現在又要再乘一萬,如此一重一重的增加,它不只增加兩次,而是會一再地增加,這就叫作重重無盡,我們稱爲因陀羅境界。這裏講的「因陀羅網境界門」,即是用天帝網珠來表示重重無盡。
法藏大師用金師子來解釋因陀羅網境界門。其實在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發現很多這種狀況。一個平時認真做事、用心生活的人,他不管做任何事都會善用其心,而在用心的過程中,他會學到很多東西。認真工作,是人格健全的基本條件;假如不認真工作,就會恍惚,「不知道」叁個字常常會是他推卸責任的合法理由。就好像現代人遲到會說:「對不起,我塞車所以遲到。」意思是說讓對方等得半死,不能怪他,要怪也只能去怪塞車。所以說塞車變成他的合法理由,這種人在這世間沒有競爭能力。你要記得,不管怎樣,一個有責任的人會懂得負起責任來;一個認真做事的人會去思考,事情應該怎麼做才會更好,這就表示他有用心,所以能夠完成使命。
懂得用心生活的人,相對地,他也會常常去想:「我應該怎麼跟人相處?」跟別人談過話後,也會去反思:「我講這句話恰當嗎?得體嗎?我的立場、原則對嗎?嗯,剛剛對方的臉色好像不開心……。」這不是遷就,而是在應對進退之間呈現出個人的人格、正氣及骨氣;這時,就能看到自己定位的生命質量。如果自己一直不注意,就會常常出現莽撞的現象,犯過也不知道。但如果會用心,就會自我檢討、反省,這是一個人品的基本定位;當你看到自己有很多缺點,開始改進、提升,這是一個健康的人。
所以你會發現,健康的人來自于他處理事情的實力。因此我們每過一段時間,就必須檢討一下自己,看看過去的種種情況是達到什麼樣的標准?那個標准在個人的小區塊和整個環境的大區塊中,個人占得比例有多少?又應該如何提升它?而這整個大的區塊,在整個人性或人類要達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止于至善的目標又有多少?應該怎樣再去擴大、提升?若能這樣做,那你的人生目標絕對正確,這叫作「爲了生命的成長而做純粹的奉獻」,讓生命成長臻于至善。當你有了這樣的基礎,再回過頭來要怎樣認真學習、精進修行,都沒問題。
若不懂得如何處世或不知該如何改進,好讓自己的處世達到圓滿,那就很難在應對進退有充分的信心,因爲你會覺得很虛,自然會用「我不知道、我不會」這些不是很高明的借口來搪塞。如果這樣,人生就完了。比如剛才講因爲塞車而遲到,若遇有突發狀況而不能准時到達時,馬上就要電話聯絡,很誠懇的向對方致歉。從這邊就可以看出,你是否懂得處世應對,是否有處事能力。
上班也是一樣,怕塞車,甯可提早出門;早到了,看是要做早課或是做早運動都可以,不要每次都是趕著打最後一分鍾的卡。我們平常講做人做事的態度,指的就是人格,人格又以正確的心態爲重。當你具備健全的人格以後,不論你要學什麼,都不會有問題。你若要學佛,或者是要學其它宗教,都只會得到善良的不會得到邪惡的。像這種身心健康的人,即使學外道,那也是在學佛;即便沒有宗教信仰,但在職務上認真工作,也都是個修行人。所以一個人能不能修得好,人格健全很重要,這是修行的基礎。人格很健全的人,即使他都不修行,只是躲在大寮裏煮飯煮一輩子,都是非常好的行者。所以我常說,名相不重要,實質才重要。阿阇梨跟大寮,哪一個先成就?那不一定,一切都是看真功夫。所謂「用心生活即修行」,一個健康的人,用心的做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那就是在修行;假如身心不健康,修什麼法都沒用,因爲已經變態了,所以人格性非常重要。
不論這輩子修得好不好,我想我們至少可以留一件功德在世間,就是告訴我們的後代要好好做人處世。《四書》、《五經》、《十叁經》這些,你有空時可以多讀誦給大衆或小孩聽。在倫理當中最重要的是《孝經》,《孝經》一定要背,祭祖的法本裏也都有《孝經》,因爲那是做人處世的根本;至于《論語》、《孟子》背多少無所謂,可以選你自己喜歡的幾篇背一背就好。這些都是告訴你做人處世的根本,若能具備,即使是一個市井小民,也是真修行者。若是人格不健全,心魔一定上身,那時即使只想當個凡夫,也難。
這些都必須藉由平常工作時來自我要求、自我訓練。講做事和做人要是能有七十分,就算及格了,七十分以上來修行,那就沒問題。若是人格性成績愈高,那不管你做什麼,一定是愈做愈好。但是對于人格不健全的人,你要多給予包容和鼓勵,因爲通常他們都是有過很嚴重的傷害,才會有這種現象産生,那可以鼓勵他多讀、多背經典,或是多拜佛、拜忏。
一般身心健康的人,應該都有心力可以持誦十六洪名——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海會佛菩薩——我不是反對持誦「南無阿彌陀佛」,因爲它太短了,太容易念,不太需要心力,那就很容易打妄想,念佛就會變無效。十六洪名比較長,稍不用心,就會不知念到哪裏去,你會比較用心。大悲咒也一樣,若注意力不集中,常常會在那邊「跳針」。首先你要選的是一些比較需要用心的法門來攝住你的心。反複再反複地訓練,就會得到不可思議的加持力。不懂得如何修行不要緊,就這樣做。初學的,「唵嘛呢叭咪吽」或「南無阿彌陀佛」也很好,這些都是用心比較低、但很方便的一個法門。各位要經常這樣做自我訓練,這個非常重要,否則一有狀況就傻住了。這是因陀羅網境界門的部分,提供給各位作參考。
八、說此師子,以表無明;語其金體,具彰真性。理事合論,況阿賴識,令生正解,名托事顯法生解門。
「托事顯法」就是我們常講的「表法」,譬如說「四」是表四攝法,講「叁」即指叁法印,言「七」就是七菩提分,這些都是托事顯法,用數字來表示那個法。又比如說「左右回顧」,意思就是你要反省檢討;「左」表示錯的,「右」表示對的,「回顧」就是反省檢討。如果反省之後發現有錯,要怎麼激發自己的生命成長去改進;若有對的,我要怎麼做回向跟分享,這些都是「托事顯法生解門」。「托事顯法」就是要你能夠解開無明,得到智慧。
「說此師子,以表無明;語其金體,具彰真性。」他用師子相來表示無明,用金體來彰顯真性。「理事合論,況阿賴識;;令生正解,名托事顯法生解門。」「況」,就是表達、譬喻。整句的意思是說,不論理事是分開講或合著講都無所謂,都是在表達阿賴耶識;你要産生正解,這稱爲托事顯法生解門。正解,那就不是阿賴耶識裏面的了。就像前面「正見師子生時,但是金生」,語言只能這樣表達,但是若從修行的心境來講「正見師子生時」,就五蘊來講「師子生」時,色受想行識已經繞過好多圈了;可是他又講回來,要你看「金生時」,所以我們設定是在第叁念的地方。可是你看到第叁念的時候,其實金子也已經夾雜在裏面了。所以,透過語言文字要産生正解很不容易。可以用語言文字很清楚表達的,是屬于是比較粗造的部分,微細的部分他已經進入到生命的領域,只有自己慢慢去感受,沒辦法用語言文字來表達。這是「托事顯法生解門」。
其實,不管用無明、用師子、用金子,都是表法。若說相不對,金子的本體才對,這樣的說法其實也不對,因爲「講」體或相都會障礙到你對真性的體會,會讓你感受不到生命本身的氣氛。那要怎樣才對呢?你必須了解,講師子是說無明,講金子是說本體,這雖然沒有錯,但講師子的相,或講金子的本體,用意是要讓你能感受到「體性的性」。性存在的那種狀態,你感受得到嗎?假如感受不到,這些就通通都是障礙了。光是在文字上講的很清楚,沒有用,因爲那是「知道」;但知道不算,必須「做到」才算。怎樣才是做到?就是要能夠感受到「那個」存在的狀態。「那個」不是用講的,你必須要感受到,能感受到就叫證道。
文字那個部分,其實只是帶過去,要講的愈快愈好,然後透過它,「咻」一下,把你帶過去,就抓住「那邊」了。托事顯法,也是透過這件事情做一個表法,讓你當作踏腳石,啵,馬上跳過去,然後抓住那邊——真實的、真性的部分。你不去抓那個,反而一直問:「下一步呢?下一步呢?」那就沒辦法了。所以關鍵就在這裏,不要一直問,而是要去感受那個部分,修行就是在訓練這個地方。跨越的過程雖然會失敗很多次,但唯有越過才有用,不越過去不行。那要怎樣才越得過?這個部分必須自己拿捏,自己要將沖力訓練起來,這就是修行。托事顯法是很方便的法門,但不論是講相的無明或本體,若不能感受到它所要表達的那個狀況,這些通通會障礙到真性的體會。
九、師子是有爲之法,念念生滅,刹那之間分爲叁際,謂過去現在未來,此叁際各有過現未來,總有叁叁之位,以立九世,即束爲一段法門。雖則九世,各各有隔,相由成立,融通無礙,同爲一念,名十世隔法異成門。
這是講時間,只要是有爲法,一定都有時間和空間;一講到時間,就有過去、現在、未來。在華嚴裏,把過去又分爲過去、現在、未來,也就是過去的過去、過去的現在、過去的未來。我舉個例子來說明。就現在來說,唐太宗屬于「過去」,唐太宗的兒子是唐高宗,當唐太宗跟還是太子的唐高宗講話時,講話的那個當下,就是過去的現在。唐太宗在跟唐高宗說以前漢武帝的故事時,那就是過去的過去。當他把漢武帝的故事說完後,跟唐高宗說「將來你當皇帝……」,這就是過去的未來。
所以「過去」又分爲:過去的過去、過去的現在、過去的未來;同樣的現在也有現在的過去、現在的現在、現在的未來;以此類推,未來也有未來的過去、未來的現在、未來的未來,此稱之爲九世。這九世在一念間就可以完成,都是你現前這一念所起的妄想,因爲它是有爲法,所以都是妄想。九世若再加上這一念,就稱爲十世。這十世各有不同,一個時空一個法,一個時空一個成就,而且成就各不相同,因此稱爲異成門,所以名爲「十世隔法異成門」。
十、金與師子,或隱或顯,或一或多,各無自性,由心回轉。說事說理,有成有立,名唯心回轉善成門。
金跟師子之間或隱或顯;爲什麼會這樣呢?到底是金呢?還是金跟師子同時具足呢?這就叫做「或一或多」;這種情況其實它無自性,都是人的心在那邊回蕩、妄想而産生的,所以叫作唯心回轉;怎麼成就,就叫作善成門;「說事說理,有成有立」,這是唯心論的狀況。這個「唯心回轉善成門」,其實就是現在一般哲學家講的唯心論。第二條「諸藏純雜具德門」跟這一條,在後來法藏大師自己後期所著的《探玄記》裏,分別用「廣狹自在無礙門」及「主伴圓明具德門」給替換掉了。這個部分,我們在後面補充十玄資料時,會再詳細說明。
《華嚴金獅子章講記 七 文字只是墊腳石》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