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送你開解華嚴經的鑰匙
接下來要跟各位談的是《金師子章》所蘊含的氣勢,《金師子章》的磅礴有如海潮,一波又一波地湧上來。第一波就是十科展開的時候,當他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一路講下來時,整個氣勢就像浪濤一樣雄偉。就像我們到了海岸邊,初始會被海浪那種驚心動魄的氣勢給震懾住,過了一會兒,平靜下來時,海浪仍是一陣一陣湧過來,這時,就能真正感受到海浪的氣勢果然不凡。
我們常聽人家講說《金獅子章》氣勢很壯觀,心想,那就來探討一下它的內容吧!當一開始探討時,馬上就會被震懾住了,因爲十玄展開的氣勢是那麼的強烈,不禁讓人內心油然生出「哇!好美啊,好美啊!」的感覺,但美在哪裏,初始一下子投入,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必須等待心情在第一波高峰過了,平靜下來後,自然能慢慢地感覺到他獨特的味道。
人與人相處也一樣,你碰到一個人,可能遠遠地欣賞還不錯,但若真跟他生活在一起,也許會感覺非常痛苦,所以要先了解對方。情境也是一樣,你要先了解到那種情境;當你靜下來以後就會發現,噢,海浪一波一波,一浪一浪,漲潮時的海潮是愈來愈猛,退潮時的海潮則是比較甯靜。因此,你要明白自己現在是處在什麼情境中。
告訴各位,《金獅子章》的海浪是愈來愈強的,而且一波比一波強悍,一波比一波強烈。這一種雄壯,只有自己慢慢地去體會、感受。所以我才勸各位《金獅子章》一定要背起來,不背的話太可惜了。不管你懂多少,先背起來,往後有因緣可以再進一步了解。
一到叁的部分講「明緣起、辨色空、約叁性」,這叁個是基本課題。四、五兩部分則是談般若空性——無相、無生這兩個部分。第六個就展開了,從般若空性展開就是五教,它一陣一陣展開,就是開始要進入華嚴的領域了。到了「勒十玄第七」,就是華嚴的最高境界——事事無礙。他是這樣重疊的,有十個講法,它是大浪裏頭還有很多小浪,每一個小浪又是一個循環,這是華嚴境界的語言模式跟思惟狀況。
再來第八是講圓融,就是把前面從一到七,從緣起法界到一真法界的事事無礙,全部圓融起來談,因此這時就講六相。六相是十地品的內容,換句話說,講到這裏已經是登地了,到十地品那就是圓融了;第九再圓融一次,到第十再把前面的圓融一次,因此它變成叁次圓融。圓融嘛!就是一個零的意思,叁次圓融剛好叁個零,就等于千的意思。所以十段法門是講千,千是指重重無盡的意思。也就是,講到這邊不是就結束了,而是重重無盡,盡未來際都可以受用不盡,這是它語言模式表達的狀況。
這個語言模式,可以套用到《華嚴經》裏面。一次圓融等于一個零,「十」表一次圓融;二次圓融等于二個零,用「百」表窮盡;叁次圓融等于叁個零,以「千」表重重無盡。圓融、窮盡、重重無盡,叁個零分別是這叁個意思。你若懂得語言所表達的模式,看《華嚴經》就很容易了解。比如經文中提到「千兩百歲」的「千」就是表達他的修行有重重無盡的狀況,「兩百」的「二」就是正反兩方面都有;而且「百」是兩個零,就是窮盡的意思。
各位,開解《華嚴經》的鑰匙已經給你了,門就要自己去開了。它的語言模式和思惟模式懂了,《華嚴經》講什麼就很清楚。所以講經的准備,不是要講之前才准備,而是曆經多年的實踐、體驗,當你感受到它的思惟模式、行爲模式的時候,把這模式提出來,經文出現,一定符合這個模式。所以我才說講經不用准備,因爲你了解那個模式,表示已經准備好了。生命的東西,沒有意外,他就是那個樣子,就像每個人都用鼻子呼吸,他沒有意外。
在繼續往下談之前,我想先把法藏大師在《探玄記》卷一中談到有關衆生修法的一些條件(「教所被機」這部分的詳細經文,請參考附錄二),跟大家做個說明。法藏大師在《探玄記》中談到衆生的根器是叫作「教所被機」——「教」,指的是佛教的教義;「被」就是覆蓋;「機」是指衆生的根器——將衆生根器分爲兩大類。第一大類是「簡其非器」,也就是「非法器」之意。第二大類是「正顯所爲」,就是法器之意;「正」就是正是,「顯」是顯示出來。而「簡其非器」和「正顯所爲」又都各分五種人。非器,就是指不是修行根器,分以下五種。
一、違真非器。謂不發菩提心,不求出離。依傍此經,求名求利,莊飾我人。
二、背正非器。謂詐現大心。僞修邪善。近感人天,終不成佛。
叁、乖實非器。謂雖不巧僞。染隨自執見,以取經文。
四、狹劣非器。謂一切二乘無廣大心,亦非此器。
五、守權非器。謂叁乘共教諸菩薩等。
第一個「違真非器」,指違背真理的人。法藏大師說不發菩提心,不求出離。「傍依此經」,也就是用這部經詐騙世人或求名求利者,這都是違真。第二個是「背正非器」,「背」是違背,「正」是正法,指違背正法的人。這種人「詐現大心」,看起來好像是來修華嚴的,但「僞修邪善,近感人天」,假裝修善,愛講天人感應。這就是爲什麼所有講感應的,我們都要把他趕出去,原因就在這裏。所以你最好少講感應,因爲那叫背正——違背正法。這種人「非器」,不是正法修行的法器。
第叁「乖實非器」,乖是違背之意。這種人「謂雖不巧僞」,雖然不巧僞,「然隨自執見,以取經文」,隨著自己的執著亂取經文。看起來是引用經典,口口聲聲都是佛、都是華嚴一乘不共別圓,動不動就說體相用、叁世間,師父講的你都背起來,但只會說,卻不會做,這不算數,這叫乖實——違背真實。第四是「狹劣非器」,「狹劣」意謂二乘行人,無廣大心,總是想著「我這樣就好了」,這種心智狹小的人,也不是修華嚴的法器。第五「守權非器」,是指叁乘共教菩薩,在他自己的修法裏頭,認爲自己這樣修就好了,這就是守權非器,這個也不當。
後面這兩個雖然是真修行沒錯,可是心狹劣就不屬于華嚴領域,守權也不屬于華嚴領域,這都稱爲下劣人。所以我們的心量要夠大,對于別人的法不要批判、拒絕或排斥,要懂得尊重。只要他有成就、方向正確,我們就要贊歎他。凡夫在世間法行善,也要贊歎他。不能說:「那只是世間有漏法,要修就修華嚴,不要修那個。」不可以這樣講。因爲他的根器只在那個地方,你要包容、尊重他,他所行的善法雖是世間有漏善,但他至少沒有去造惡吧!所以你要贊歎他「很好,很好」,但你內心要很清楚,他好在哪裏,自己好在哪裏,看能不能誘導他轉小向大。能轉就轉,不能轉也不要緊,至少他在正確的方向上。雖然是狹劣、是非器,但他總是已經了生死了。權小就權小,守權就守權,有什麼關系呢?總比生死輪回好多了。
所以只要他是正確的範圍內,我們就要盡量鼓勵;只要他有法門,都要贊歎。他的法門沒有你的好,那是另外一回事,因爲他現在只認識到這裏,你只要跟他互通來往就好了。有一天他來到這裏一看,「哇!你們這樣修啊,我不知道可不可以跟你一樣?」你就趕快叫他進來,那就對了。但是你假如一直拒絕他,或者批判他,他可能産生拒絕的保護網,那就不當。因此他只要有法門修,我們就隨喜贊歎;要是沒法門修,就請他跟我來。這裏面要運用的,不是二分法,而是要有一顆疼惜的心、愛護的心、誘導的心來招呼他,將他從迷惑、沒有方向感的情況中引到你這邊來。因爲還沒有正式進入到我們的領域,所以才說他非器、不是華嚴法器。
現在各位都在聽華嚴、學華嚴,那就要先看看自己是不是修學華嚴的法器,要先把非華嚴法器的部分去掉。不要回家後想一想,認爲師父說的非器都不是我,是那個我討厭的人。以後要罵人時,就說別人是違真非器、背正非器……。他不是要你用來批判別人的,不要掉到那個漩渦裏頭去。接著,我們來談「正顯所爲」,正顯的根器,也就是修學華嚴的根器,也有下面五種。
一、正爲者。謂是一乘不共教中普機菩薩,正是此經所爲之器。
二、兼爲者。謂遺法中,見聞信向此無盡法,成金剛種,當必得此圓融普法。
叁、引爲者。謂彼如前共教菩薩,于彼教中,多時長養深解,窮徹行布教源,即當得此普賢法界。
四、轉爲者。謂諸二乘以根鈍故,要先回入共教大乘,舍二乘名得菩薩稱,然後方入此普賢法。
五、遠爲者。謂諸凡愚外道闡提,悉有佛性。以障重故,久遠亦當得入此法。
第一是「正爲者」;「正爲」是正確、正行。「謂是一乘不共教中普機菩薩,正是此經所爲之器。」這是正點的大心菩薩。有人一聽我這樣說,可能就會想「師父可能是我啦!」有這種自信跟期望當然很好,但也要自問禁不禁得起這種菩薩所遭受的狀況。什麼樣的狀況?第一,你修法要比別人精進;第二,持戒要比別人嚴謹。不要晚上不睡覺,說是要精進,然後隔天就起不來,這不是正爲者,這是非器。雖然在心裏形態上,會期望自己成爲最優秀、最正點的,可是實際行爲上卻剛好顛倒,這樣就不算正爲者了。一定要說到做到才算,你要確定這一點。
要成爲正式的華嚴行者,有幾個基本功課要先做到——《經首》、《心要法門》、《金獅子章》這些要先背起來。當你內心裏頭有一些毛毛蟲在鑽的時候,就去拜佛。有一只毛毛蟲,就拜一百零八拜;每天有幾次,你就拜幾次。不要老是想要跟人家講理由、講道理,一個道理講清楚,少說也要十幾二十分鍾,十五分鍾就可以拜一百零八拜了,爲什麼不去拜?與其在那邊…
《華嚴金獅子章講記 八 送你開解華嚴經的鑰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