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送你开解华严经的钥匙
接下来要跟各位谈的是《金师子章》所蕴含的气势,《金师子章》的磅礴有如海潮,一波又一波地涌上来。第一波就是十科展开的时候,当他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路讲下来时,整个气势就像浪涛一样雄伟。就像我们到了海岸边,初始会被海浪那种惊心动魄的气势给震慑住,过了一会儿,平静下来时,海浪仍是一阵一阵涌过来,这时,就能真正感受到海浪的气势果然不凡。
我们常听人家讲说《金狮子章》气势很壮观,心想,那就来探讨一下它的内容吧!当一开始探讨时,马上就会被震慑住了,因为十玄展开的气势是那么的强烈,不禁让人内心油然生出「哇!好美啊,好美啊!」的感觉,但美在哪里,初始一下子投入,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必须等待心情在第一波高峰过了,平静下来后,自然能慢慢地感觉到他独特的味道。
人与人相处也一样,你碰到一个人,可能远远地欣赏还不错,但若真跟他生活在一起,也许会感觉非常痛苦,所以要先了解对方。情境也是一样,你要先了解到那种情境;当你静下来以后就会发现,噢,海浪一波一波,一浪一浪,涨潮时的海潮是愈来愈猛,退潮时的海潮则是比较宁静。因此,你要明白自己现在是处在什么情境中。
告诉各位,《金狮子章》的海浪是愈来愈强的,而且一波比一波强悍,一波比一波强烈。这一种雄壮,只有自己慢慢地去体会、感受。所以我才劝各位《金狮子章》一定要背起来,不背的话太可惜了。不管你懂多少,先背起来,往后有因缘可以再进一步了解。
一到三的部分讲「明缘起、辨色空、约三性」,这三个是基本课题。四、五两部分则是谈般若空性——无相、无生这两个部分。第六个就展开了,从般若空性展开就是五教,它一阵一阵展开,就是开始要进入华严的领域了。到了「勒十玄第七」,就是华严的最高境界——事事无碍。他是这样重迭的,有十个讲法,它是大浪里头还有很多小浪,每一个小浪又是一个循环,这是华严境界的语言模式跟思惟状况。
再来第八是讲圆融,就是把前面从一到七,从缘起法界到一真法界的事事无碍,全部圆融起来谈,因此这时就讲六相。六相是十地品的内容,换句话说,讲到这里已经是登地了,到十地品那就是圆融了;第九再圆融一次,到第十再把前面的圆融一次,因此它变成三次圆融。圆融嘛!就是一个零的意思,三次圆融刚好三个零,就等于千的意思。所以十段法门是讲千,千是指重重无尽的意思。也就是,讲到这边不是就结束了,而是重重无尽,尽未来际都可以受用不尽,这是它语言模式表达的状况。
这个语言模式,可以套用到《华严经》里面。一次圆融等于一个零,「十」表一次圆融;二次圆融等于二个零,用「百」表穷尽;三次圆融等于三个零,以「千」表重重无尽。圆融、穷尽、重重无尽,三个零分别是这三个意思。你若懂得语言所表达的模式,看《华严经》就很容易了解。比如经文中提到「千两百岁」的「千」就是表达他的修行有重重无尽的状况,「两百」的「二」就是正反两方面都有;而且「百」是两个零,就是穷尽的意思。
各位,开解《华严经》的钥匙已经给你了,门就要自己去开了。它的语言模式和思惟模式懂了,《华严经》讲什么就很清楚。所以讲经的准备,不是要讲之前才准备,而是历经多年的实践、体验,当你感受到它的思惟模式、行为模式的时候,把这模式提出来,经文出现,一定符合这个模式。所以我才说讲经不用准备,因为你了解那个模式,表示已经准备好了。生命的东西,没有意外,他就是那个样子,就像每个人都用鼻子呼吸,他没有意外。
在继续往下谈之前,我想先把法藏大师在《探玄记》卷一中谈到有关众生修法的一些条件(「教所被机」这部分的详细经文,请参考附录二),跟大家做个说明。法藏大师在《探玄记》中谈到众生的根器是叫作「教所被机」——「教」,指的是佛教的教义;「被」就是覆盖;「机」是指众生的根器——将众生根器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简其非器」,也就是「非法器」之意。第二大类是「正显所为」,就是法器之意;「正」就是正是,「显」是显示出来。而「简其非器」和「正显所为」又都各分五种人。非器,就是指不是修行根器,分以下五种。
一、违真非器。谓不发菩提心,不求出离。依傍此经,求名求利,庄饰我人。
二、背正非器。谓诈现大心。伪修邪善。近感人天,终不成佛。
三、乖实非器。谓虽不巧伪。染随自执见,以取经文。
四、狭劣非器。谓一切二乘无广大心,亦非此器。
五、守权非器。谓三乘共教诸菩萨等。
第一个「违真非器」,指违背真理的人。法藏大师说不发菩提心,不求出离。「傍依此经」,也就是用这部经诈骗世人或求名求利者,这都是违真。第二个是「背正非器」,「背」是违背,「正」是正法,指违背正法的人。这种人「诈现大心」,看起来好像是来修华严的,但「伪修邪善,近感人天」,假装修善,爱讲天人感应。这就是为什么所有讲感应的,我们都要把他赶出去,原因就在这里。所以你最好少讲感应,因为那叫背正——违背正法。这种人「非器」,不是正法修行的法器。
第三「乖实非器」,乖是违背之意。这种人「谓虽不巧伪」,虽然不巧伪,「然随自执见,以取经文」,随着自己的执着乱取经文。看起来是引用经典,口口声声都是佛、都是华严一乘不共别圆,动不动就说体相用、三世间,师父讲的你都背起来,但只会说,却不会做,这不算数,这叫乖实——违背真实。第四是「狭劣非器」,「狭劣」意谓二乘行人,无广大心,总是想着「我这样就好了」,这种心智狭小的人,也不是修华严的法器。第五「守权非器」,是指三乘共教菩萨,在他自己的修法里头,认为自己这样修就好了,这就是守权非器,这个也不当。
后面这两个虽然是真修行没错,可是心狭劣就不属于华严领域,守权也不属于华严领域,这都称为下劣人。所以我们的心量要够大,对于别人的法不要批判、拒绝或排斥,要懂得尊重。只要他有成就、方向正确,我们就要赞叹他。凡夫在世间法行善,也要赞叹他。不能说:「那只是世间有漏法,要修就修华严,不要修那个。」不可以这样讲。因为他的根器只在那个地方,你要包容、尊重他,他所行的善法虽是世间有漏善,但他至少没有去造恶吧!所以你要赞叹他「很好,很好」,但你内心要很清楚,他好在哪里,自己好在哪里,看能不能诱导他转小向大。能转就转,不能转也不要紧,至少他在正确的方向上。虽然是狭劣、是非器,但他总是已经了生死了。权小就权小,守权就守权,有什么关系呢?总比生死轮回好多了。
所以只要他是正确的范围内,我们就要尽量鼓励;只要他有法门,都要赞叹。他的法门没有你的好,那是另外一回事,因为他现在只认识到这里,你只要跟他互通来往就好了。有一天他来到这里一看,「哇!你们这样修啊,我不知道可不可以跟你一样?」你就赶快叫他进来,那就对了。但是你假如一直拒绝他,或者批判他,他可能产生拒绝的保护网,那就不当。因此他只要有法门修,我们就随喜赞叹;要是没法门修,就请他跟我来。这里面要运用的,不是二分法,而是要有一颗疼惜的心、爱护的心、诱导的心来招呼他,将他从迷惑、没有方向感的情况中引到你这边来。因为还没有正式进入到我们的领域,所以才说他非器、不是华严法器。
现在各位都在听华严、学华严,那就要先看看自己是不是修学华严的法器,要先把非华严法器的部分去掉。不要回家后想一想,认为师父说的非器都不是我,是那个我讨厌的人。以后要骂人时,就说别人是违真非器、背正非器……。他不是要你用来批判别人的,不要掉到那个漩涡里头去。接着,我们来谈「正显所为」,正显的根器,也就是修学华严的根器,也有下面五种。
一、正为者。谓是一乘不共教中普机菩萨,正是此经所为之器。
二、兼为者。谓遗法中,见闻信向此无尽法,成金刚种,当必得此圆融普法。
三、引为者。谓彼如前共教菩萨,于彼教中,多时长养深解,穷彻行布教源,即当得此普贤法界。
四、转为者。谓诸二乘以根钝故,要先回入共教大乘,舍二乘名得菩萨称,然后方入此普贤法。
五、远为者。谓诸凡愚外道阐提,悉有佛性。以障重故,久远亦当得入此法。
第一是「正为者」;「正为」是正确、正行。「谓是一乘不共教中普机菩萨,正是此经所为之器。」这是正点的大心菩萨。有人一听我这样说,可能就会想「师父可能是我啦!」有这种自信跟期望当然很好,但也要自问禁不禁得起这种菩萨所遭受的状况。什么样的状况?第一,你修法要比别人精进;第二,持戒要比别人严谨。不要晚上不睡觉,说是要精进,然后隔天就起不来,这不是正为者,这是非器。虽然在心里形态上,会期望自己成为最优秀、最正点的,可是实际行为上却刚好颠倒,这样就不算正为者了。一定要说到做到才算,你要确定这一点。
要成为正式的华严行者,有几个基本功课要先做到——《经首》、《心要法门》、《金狮子章》这些要先背起来。当你内心里头有一些毛毛虫在钻的时候,就去拜佛。有一只毛毛虫,就拜一百零八拜;每天有几次,你就拜几次。不要老是想要跟人家讲理由、讲道理,一个道理讲清楚,少说也要十几二十分钟,十五分钟就可以拜一百零八拜了,为什么不去拜?与其在那边…
《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八 送你开解华严经的钥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