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因陀罗网境界——重重无尽
前面谈到十玄门的部分,十玄门的资料相当广。有一说法,十玄门最早是杜顺所创,由二祖智俨所记载的。那我们看的这一份记录,应该是后人从法藏大师的著作里录出来的,不管如何,这些都有待于学者们去做进一步的研究。智俨所著的《一乘十玄门》是比较早的,后来的三祖法藏承其说,着有《一乘教义分齐章》,又简称为《五教章》。《五教章》与《一乘十玄门》的十玄,仅次第的顺序有所不同,我们把它对照如表一所示。
法藏大师于后来的著作《探玄记》卷一所示,其十玄的内容与之前《一乘教义分齐章》又有所不同,也和我们现在读的《金师子章》不一样。根据内容推断,《探玄记》应是较晚的著作。我们将十玄在《金师子章》的次第和《探玄记》的次第,依序条列如表二所示,方便大家对照参考。
表一 智俨大师《一乘十玄门》与法藏大师《一乘教义分齐章》之十玄门次第
智俨大师
一、同时具足相应门
二、因陀罗网境界门
三、秘密隐显俱成门
四、微细相容安立门
五、十世隔法异成门
六、诸藏纯杂具德门
七、一多相容不同门
八、诸法相即自在门
九、唯心回转善成门
十、托事显法生解门
法藏大师
一、同时具足相应门
二、一多相容不同门
三、诸法相即自在门
四、因陀罗网境界门
五、微细相容安立门
六、秘密隐显俱成门
七、诸藏纯杂具德门
八、十世隔法异成门
九、唯心回转善成门
十、托事显法生解门
表二 法藏大师《金师子章》与《探玄记》之十玄门次第
金师子章
一、同时具足相应门
二、诸藏纯杂具德门
三、一多相容不同门
四、诸法相即自在门
五、秘密隐显俱成门
六、微细相容安立门
七、因陀罗网境界门
八、托事显法生解门
九、十世隔法异成门
十、唯心回转善成门
探玄记
一、同时具足相应门
二、广狭自在无碍门
三、诸法相即自在门
四、因陀罗网境界门
五、微细相容安立门
六、秘密隐显俱成门
七、诸藏纯杂具德门
八、十世隔法异成门
九、唯心回转善成门
十、主伴圆明具德门
从前面的对照表可以看到,《金师子章》的十玄次第,与之前《一乘教义分齐章》所列的十玄次第有所改进,到了后期的作品《探玄记》时,则将《金师子章》十玄门的第二「诸藏纯杂具德门」用「广狭自在无碍门」替换;第十「唯心回转善成门」用「主伴圆明具德门」替换。从这些变化,可以看见法藏大师其早期和晚期思想的差异。后人则将智俨所说的《一乘十玄门》及法藏承其师说所著的《一乘教义分齐章》,称为古十玄;法藏大师晚期着作品《探玄记》卷一所示者,及澄观于《华严玄谈》卷六,祖述其意的部分,称为新十玄。
从法藏大师三部的著作《一乘教义分齐章》、《金师子章》及《探玄记》中,可以清楚看见他思想形成的过程,一个思想成熟的过程。比如,我们现在谈的「大脑倾向的思惟模式」跟「生命倾向的思惟模式」的说法,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讲,它的发展历程大约有十年的时间。最初提出来,我们是用「片断式的思惟」跟「无尽式的思惟」来形容,后来,又改为「直线式的思惟」跟「圆形式的思惟」的说法,因为圆形表无尽嘛,直线则是有限;后来,又觉得这样的表达,不尽理想,因此又改成「纵向式思惟」跟「横向式思惟」。但后来到了美国,因为美国人讲的纵向思惟跟我们讲的纵向思惟不一样,所以就把它再改了,改成「大脑的思惟」跟「生命的思惟」。之后想想,应该不能讲大脑的思惟,所以又改为大脑倾向的思惟模式跟生命倾向的思惟模式。从最初提出来,到现在的说法,这在我个人思想发展的过程里,大概有十年的时间。
同样的,十玄门对法藏大师来讲,它是一套系统的十个段落,要用十个段落来形成一个架构,当然需要改来改去,尤其是次第的部分会随着他的讲演、思惟而一再改进。因为在跟大众接触后,个案看的愈多,人性的发现愈充分,思考也会愈清楚,判断相对愈正确,因此会一直去调整。所以我常跟各位说,你自己要做判断、要做决定,而这个决定必须要符合人性。有些人不做决定,是因为不想担责任,只要自己不受伤害,其它的事都可以不管。有些人基于权力欲望使然,很爱做决定,但它是一种情绪化的决定,都是不宜、不当的,是生命中不好的因素。做决定、下判断,必须是基于人性,而那份肯定,是你生命中的一种信心。比如有些人连要不要吃饭,也犹豫不决,「都可以啦,吃也可以,不吃也行。」连这种极小的事情都这样,那就很不恰当,从中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向。
有的人是什么都要管,那是情绪化的表现,那也不对。你能不能够纯粹是基于人性、信心,而不是因为权力欲望而做出决定?这个区别很明确,但也很微细,在一般的做事、待人当中,你若不能仔细地分辨出来的话,那就没办法真正了解佛法,无法真正地入流。底下我们接着看六相。
括六相第八
师子是总相,五根差别是别相。共从一缘起,是同相;眼耳等不相滥,是异相。诸根合会有师子,是成相;诸根各住自位,是坏相。
六相是: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六相是圆融的,这里我们要先将前面做个总复习,大家才知道为何这里会讲圆融。刚才所谈的十玄门,他告诉我们的是一种事事无碍法界——顺道提一下四法界,所谓四法界即是: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也就是每一件事跟每一件事之间,直接相关,没有障碍。
缘起法界是从事法界上来看,因为任何一件事都是相,相起都是缘起;在相之中,有一个理体在,那是「理法界」的存在,一般人看不到,所以用色空的空来说明理法界的存在。色空两者的自在,就是理事无碍法界。理事无碍最主要的关键,是要能无相、无生,就是第四、第五所说的部分,若能到达这个境界,就能融会贯通,根器会更大、更活泼,或者般若空性更深化,那就可以到达事事无碍法界。
事事无碍法界的状况是如何呢?那就得先区分众生的根性,因为根性不同,教法就不同,所以第六个他讲五教。五教跟众生根性有关,小乘教是一般凡夫,也就是所谓的「远为」,大乘始教是「转为者」,大乘终教就是「引为」,大乘顿教是「兼为者」,一乘圆教的根基就是「正为者」,五种根性跟五教直接就相对进去了,所以设教是是从众生根器上来讲的。
一乘圆教的根基是「正为者」,一乘圆教就是最高的「事事无碍法界」,他的境界,其实就是我们讲的十玄门的境界。透过十玄门,我们可以知道存在的本身是自在的,他可以随缘去,但缘不起作用时,他就很自在的在那个地方,没有为什么。瀑布为什么形成?他只是水流这样而已。当地面很平整时,水就像河流那样过去;当地面断落时,水还是要流,但就变成瀑布了。因为地形的缘起变化,所以河流就变瀑布。你能说他没有变化吗?有啊!从河流变成瀑布,就这样子。他很自在,没有为什么。
水流的时候,他不会因为地形起变化,所以就怒吼起来成为瀑布。当然作家可以用意识形态、个人观点去描写,「地不规则,所以水走到那里就生气了,因此他怒吼起来,而变成瀑布」,但那些都是情绪化、感官享乐、是意识形态。虽然比较生动、扣人情绪,但它不真。当你进入到理性时,就会看得很清楚,它只是一种存在。瀑布是一种存在,怒吼也是一种存在,但水流本身没有怒吼,你必须看到这一点。从存在里去看,才有可能事事无碍;不能从存在看,那就会事事都有碍。
现在,我们若将前面的状况综合起来就产生一种现象——六相圆融。缘起通常是讲相,相,尽管有变化,但本体不变。譬如说金子做成师子,师子是相,随工巧匠的缘,所以金子变成师子。同样的这块金子,他也有可能变成戒指、项链、手镯等等,随工巧匠的缘不同,所以相不同;相虽然不同,但金子的本体不变。他这里是用金…
《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九 因陀罗网境界——重重无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