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金獅子章講記 九 因陀羅網境界——重重無盡

   因陀羅網境界——重重無盡

  前面談到十玄門的部分,十玄門的資料相當廣。有一說法,十玄門最早是杜順所創,由二祖智俨所記載的。那我們看的這一份記錄,應該是後人從法藏大師的著作裏錄出來的,不管如何,這些都有待于學者們去做進一步的研究。智俨所著的《一乘十玄門》是比較早的,後來的叁祖法藏承其說,著有《一乘教義分齊章》,又簡稱爲《五教章》。《五教章》與《一乘十玄門》的十玄,僅次第的順序有所不同,我們把它對照如表一所示。

  法藏大師于後來的著作《探玄記》卷一所示,其十玄的內容與之前《一乘教義分齊章》又有所不同,也和我們現在讀的《金師子章》不一樣。根據內容推斷,《探玄記》應是較晚的著作。我們將十玄在《金師子章》的次第和《探玄記》的次第,依序條列如表二所示,方便大家對照參考。

  表一 智俨大師《一乘十玄門》與法藏大師《一乘教義分齊章》之十玄門次第

  智俨大師

  一、同時具足相應門

  二、因陀羅網境界門

  叁、秘密隱顯俱成門

  四、微細相容安立門

  五、十世隔法異成門

  六、諸藏純雜具德門

  七、一多相容不同門

  八、諸法相即自在門

  九、唯心回轉善成門

  十、托事顯法生解門

  法藏大師

  一、同時具足相應門

  二、一多相容不同門

  叁、諸法相即自在門

  四、因陀羅網境界門

  五、微細相容安立門

  六、秘密隱顯俱成門

  七、諸藏純雜具德門

  八、十世隔法異成門

  九、唯心回轉善成門

  十、托事顯法生解門

  表二 法藏大師《金師子章》與《探玄記》之十玄門次第

  金師子章

  一、同時具足相應門

  二、諸藏純雜具德門

  叁、一多相容不同門

  四、諸法相即自在門

  五、秘密隱顯俱成門

  六、微細相容安立門

  七、因陀羅網境界門

  八、托事顯法生解門

  九、十世隔法異成門

  十、唯心回轉善成門

  探玄記

  一、同時具足相應門

  二、廣狹自在無礙門

  叁、諸法相即自在門

  四、因陀羅網境界門

  五、微細相容安立門

  六、秘密隱顯俱成門

  七、諸藏純雜具德門

  八、十世隔法異成門

  九、唯心回轉善成門

  十、主伴圓明具德門

  從前面的對照表可以看到,《金師子章》的十玄次第,與之前《一乘教義分齊章》所列的十玄次第有所改進,到了後期的作品《探玄記》時,則將《金師子章》十玄門的第二「諸藏純雜具德門」用「廣狹自在無礙門」替換;第十「唯心回轉善成門」用「主伴圓明具德門」替換。從這些變化,可以看見法藏大師其早期和晚期思想的差異。後人則將智俨所說的《一乘十玄門》及法藏承其師說所著的《一乘教義分齊章》,稱爲古十玄;法藏大師晚期著作品《探玄記》卷一所示者,及澄觀于《華嚴玄談》卷六,祖述其意的部分,稱爲新十玄。

  從法藏大師叁部的著作《一乘教義分齊章》、《金師子章》及《探玄記》中,可以清楚看見他思想形成的過程,一個思想成熟的過程。比如,我們現在談的「大腦傾向的思惟模式」跟「生命傾向的思惟模式」的說法,就我個人的經驗來講,它的發展曆程大約有十年的時間。最初提出來,我們是用「片斷式的思惟」跟「無盡式的思惟」來形容,後來,又改爲「直線式的思惟」跟「圓形式的思惟」的說法,因爲圓形表無盡嘛,直線則是有限;後來,又覺得這樣的表達,不盡理想,因此又改成「縱向式思惟」跟「橫向式思惟」。但後來到了美國,因爲美國人講的縱向思惟跟我們講的縱向思惟不一樣,所以就把它再改了,改成「大腦的思惟」跟「生命的思惟」。之後想想,應該不能講大腦的思惟,所以又改爲大腦傾向的思惟模式跟生命傾向的思惟模式。從最初提出來,到現在的說法,這在我個人思想發展的過程裏,大概有十年的時間。

  同樣的,十玄門對法藏大師來講,它是一套系統的十個段落,要用十個段落來形成一個架構,當然需要改來改去,尤其是次第的部分會隨著他的講演、思惟而一再改進。因爲在跟大衆接觸後,個案看的愈多,人性的發現愈充分,思考也會愈清楚,判斷相對愈正確,因此會一直去調整。所以我常跟各位說,你自己要做判斷、要做決定,而這個決定必須要符合人性。有些人不做決定,是因爲不想擔責任,只要自己不受傷害,其它的事都可以不管。有些人基于權力欲望使然,很愛做決定,但它是一種情緒化的決定,都是不宜、不當的,是生命中不好的因素。做決定、下判斷,必須是基于人性,而那份肯定,是你生命中的一種信心。比如有些人連要不要吃飯,也猶豫不決,「都可以啦,吃也可以,不吃也行。」連這種極小的事情都這樣,那就很不恰當,從中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向。

  有的人是什麼都要管,那是情緒化的表現,那也不對。你能不能夠純粹是基于人性、信心,而不是因爲權力欲望而做出決定?這個區別很明確,但也很微細,在一般的做事、待人當中,你若不能仔細地分辨出來的話,那就沒辦法真正了解佛法,無法真正地入流。底下我們接著看六相。

  括六相第八

  師子是總相,五根差別是別相。共從一緣起,是同相;眼耳等不相濫,是異相。諸根合會有師子,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壞相。

  六相是: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六相是圓融的,這裏我們要先將前面做個總複習,大家才知道爲何這裏會講圓融。剛才所談的十玄門,他告訴我們的是一種事事無礙法界——順道提一下四法界,所謂四法界即是:一、事法界;二、理法界;叁、理事無礙法界;四、事事無礙法界——也就是每一件事跟每一件事之間,直接相關,沒有障礙。

  緣起法界是從事法界上來看,因爲任何一件事都是相,相起都是緣起;在相之中,有一個理體在,那是「理法界」的存在,一般人看不到,所以用色空的空來說明理法界的存在。色空兩者的自在,就是理事無礙法界。理事無礙最主要的關鍵,是要能無相、無生,就是第四、第五所說的部分,若能到達這個境界,就能融會貫通,根器會更大、更活潑,或者般若空性更深化,那就可以到達事事無礙法界。

  事事無礙法界的狀況是如何呢?那就得先區分衆生的根性,因爲根性不同,教法就不同,所以第六個他講五教。五教跟衆生根性有關,小乘教是一般凡夫,也就是所謂的「遠爲」,大乘始教是「轉爲者」,大乘終教就是「引爲」,大乘頓教是「兼爲者」,一乘圓教的根基就是「正爲者」,五種根性跟五教直接就相對進去了,所以設教是是從衆生根器上來講的。

  一乘圓教的根基是「正爲者」,一乘圓教就是最高的「事事無礙法界」,他的境界,其實就是我們講的十玄門的境界。透過十玄門,我們可以知道存在的本身是自在的,他可以隨緣去,但緣不起作用時,他就很自在的在那個地方,沒有爲什麼。瀑布爲什麼形成?他只是水流這樣而已。當地面很平整時,水就像河流那樣過去;當地面斷落時,水還是要流,但就變成瀑布了。因爲地形的緣起變化,所以河流就變瀑布。你能說他沒有變化嗎?有啊!從河流變成瀑布,就這樣子。他很自在,沒有爲什麼。

  水流的時候,他不會因爲地形起變化,所以就怒吼起來成爲瀑布。當然作家可以用意識形態、個人觀點去描寫,「地不規則,所以水走到那裏就生氣了,因此他怒吼起來,而變成瀑布」,但那些都是情緒化、感官享樂、是意識形態。雖然比較生動、扣人情緒,但它不真。當你進入到理性時,就會看得很清楚,它只是一種存在。瀑布是一種存在,怒吼也是一種存在,但水流本身沒有怒吼,你必須看到這一點。從存在裏去看,才有可能事事無礙;不能從存在看,那就會事事都有礙。

  現在,我們若將前面的狀況綜合起來就産生一種現象——六相圓融。緣起通常是講相,相,盡管有變化,但本體不變。譬如說金子做成師子,師子是相,隨工巧匠的緣,所以金子變成師子。同樣的這塊金子,他也有可能變成戒指、項鏈、手镯等等,隨工巧匠的緣不同,所以相不同;相雖然不同,但金子的本體不變。他這裏是用金…

《華嚴金獅子章講記 九 因陀羅網境界——重重無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