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你會「掙紮」嗎?!
成菩提第九
菩提,此雲道也、覺也。謂見師子之時,即見一切有爲之法,更不待壞,本來寂滅。離諸取舍,即于此路,流入薩婆若海,故名爲道。即了無始已來,所有顛倒,元無有實,名之爲覺。究竟具一切種智,名成菩提。
圓融,其實也是一種擴大;到六相這個地方已經是大成就了。成就什麼呢?就是後面接著講的「成菩提」。我們學佛就是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既然已經到達終點站了,爲什麼成菩提後面還要再入涅槃呢?這又是重複的講法。整個過程來到六相這裏,其實已經成就了,講成菩提的時候,其實是另外一種擴大,也就是從另外一個層面,再來說一遍,讓我們更確切地明白,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語言模式。
整個過程他沒有講到要成佛、要開智慧,也沒有提到要開悟。要留意,那到底我們講的開悟是指什麼?佛法在談的名相很多不同,所指的可能同一個,但是一般人泛用的意義,可能就完全不同,這一點很重要。比如,當師父在跟某個人印證說「他有成就」時,你在旁邊聽到了,千萬不要太當真。假如他是從頭按照這樣一路修下來,當然不會有偏差,但往往都是半路才進來的,噪聲很多,看起來似乎神通廣大,其實都是錯誤的。我們不知道他前面是怎麼修的,他說他有成就,也只好順著他的意嘛,總不能硬說他沒成就,那豈不是要打起來了?所以你聽到了,就不要太當真,即便是講你,你也不要太認真。真的成就、真的開悟又怎麼樣?牙齒痛還是得找牙醫啊!
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到,真正的成就,它是有各方面;用什麼來衡量?以如來十號來衡量——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世尊。要從這邊一個一個來印證,成就一個不算,要十個都成就,這才叫做成就具足。要不然,一般我們都會講「他成就了」,但那種成就,未必是我們所講的這十個號具足的成就。換句話說,你成就了,我不會單純的只講你成就了,他會是從各方面來的。成牛魔王的,也是成就啊!你是怎麼成就的?這要從另外一面來看。
它這裏六相圓融的成就,要從成菩提來看,菩提這裏的定義是「此雲道也、覺也。」他從這兩個方向來做說明,一個道,一個覺。菩提我們通常是說覺醒、覺悟、覺道。那麼,覺悟是什麼?這一點我們要弄清楚。覺悟是一種覺醒,一種內心生命的翻騰;從大腦跟個人的反應來說,覺醒最重要的是概念的轉變——人生這樣對嗎?當這樣思考時,你對人生的觀念,開始産生一個很大的變化,雖然還在摸索,但這時命運已經改變了。我這樣做有意義、有價值嗎?我爲什麼每天都這樣過?未來的歲月,每天都要這樣子活下去嗎?這是我要的嗎?這叫覺醒。這是真正覺醒的一種相,它有這種狀況出來。
很多小孩子雖然不會講,但他卻由實際行動中表達出他開始有自己的想法,那就表示他長大了。比如以前小時候,都是「我爸爸說、我媽媽說」;上學讀書之後改成「老師說」,不再是爸爸說了。而且小時候剛開始走路時,一定要牽著媽媽的手,長大到有一天你要牽他,他不給你牽了,他自己也要把手背在後面走路了,而且走起路來還要一搖一擺的。不管怎樣,那是他開始在肯定自己,這就是「我執」開始了;換句話說,他在肯定自我了。一個人必須先肯定自我,然後這樣走一段路後,會自己産生疑問:「咦,我有沒有迷路啊?我走的對嗎?」然後整個重新再來,那就是覺醒了。
當一個人沒有自我的時候,他不可能覺醒,因爲他是消失的隱形人,他沒有「我」,什麼都是爸爸決定、媽媽決定或是社會說、大家說。你問他:「這樣對嗎?」他回答:「不知道,大家都一樣啊!」這就是慣性,慣性就是沒有覺性;沒有覺性的時候,菩提就不在。所以你若有菩提,一定有過這樣的狀況,而真正發菩提心的人,幾乎每天都會這樣反省:「我今天做的事情,有哪幾樣會在我的生命日記裏留下記錄?」每天早上眼睛一張開,就先想:「我今天的日子是有太陽的!」那不管今天太陽出不出來,也一定會是燦爛的一天,一生也一定明亮光采,因爲有信心,太陽永遠高挂。一個人沒有信心的時候,就算看到太陽也沒用!那你有哪一種人生呢?
以前流傳一個「自恨枝無葉,莫怨太陽偏」的民間故事,有兩個兄弟感情很好,爸爸媽媽往生後,決定分開出外打拼,兩兄弟約定好,不管成功或失敗,十年後都要再回到這裏。若兩個人都成功,當然是最好,否則成功的人就要幫助失敗的。分道揚镳後,弟弟運氣好,娶到一位逃家的富家女,做事又認真,一路飛黃騰達。十年後變成大富翁了,並回到原先約定的地方,但連續等了五年,都沒等到哥哥。原來,哥哥跟他分手後,隨也很認真工作,但若是賣面粉,就遇到刮大風;賣西瓜,卻碰到下大雨,生意做的一塌糊塗,最後淪爲乞丐。哥哥十年後回到約定地點,看到弟弟穿得那麼漂亮,不敢相認。後來弟弟想到,哥哥可能失敗不敢回來,便辦了一個無遮大會,邀請臨近城市的乞丐來吃,弟弟逐一的去認,這才認出了哥哥,把他接回家裏一起住。但是,當弟弟給哥哥吃好食物,哥哥就拉肚子;穿好衣服,全身就發癢;讓哥哥睡高床上,他卻翻來覆去睡不著,只有睡柴房才睡的安穩。後來,哥哥覺得這樣很折騰,決定搬出去。弟弟沒辦法,只好順著他,臨行前幫他做了很多包子,每個都塞了一兩銀子在裏面。弟弟跟哥哥叮咛;「包子不能給人家,若肚子餓,就拿起來吃。」雖然弟弟這麼說,但因爲覺得包袱太重了,反正包子也吃不了那麼多,所以只要有人跟他要,他就送給人家。等到自己肚子餓,一拿起包子來吃,這才發現裏面有銀子,但包子已經送了一大半。他很傷心,擡頭一看,太陽高照,就把腰帶解下,挂在樹上,上吊死了。上吊前說:「自恨枝無葉,莫怨太陽偏。」不要怪太陽偏了,是我自己沒有枝葉、沒有福報,不能怪別人,只能怪自己業力大。
在人生過程裏,大家多少都會遇到這種情況,不見得是人家不照顧你;就算人家有心照顧你,但若自己沒福報,也是枉然。講這個故事不是要你宿命論,而是希望你要懂得怎麼修行。覺醒很重要,這個哥哥就是沒覺醒,所以他不知道人生往後的路要往哪裏走,他就宿命了,因此就卡死了。假如你能有所覺醒,能自問:「我要這樣嗎?」你一定會去找尋「我要怎麼辦」的方法。假如這位哥哥想改造他的命運,在古代,到任何一個寺廟出家,應該都沒問題。只要他能覺醒,就算在弟弟家當個打雜工人也可以嘛!但弟弟也沒有智慧,所以不知道怎麼引導哥哥。你若是能了解到這些,就會知道你的人生該怎麼辦了。
現在令人擔心的是,很多人一輩子就卡在宿命裏走不出來。人生會因爲你的覺醒,而讓命運完全改觀;但若不能覺醒,繼續按照原來的方式走下去,最後就會步上那位哥哥的後塵。覺醒以後,你一定會去摸索,摸索就是成長,成長一定要付出代價;摸索成長的時候,一定會失敗,一定會有痛苦,因爲你是在邁向未知。像我們這些同修們,雖然我一直說:「不要緊,不要緊。」但大家還是怕怕啊!爲什麼?因爲下一步就是未知的領域,因爲未知,所以害怕;他是因爲沒信心,才無法邁向未知。其實修行只有一句話——邁向未知。天天都在邁向未知,時時刻刻都在邁向未知,那未知所堆砌起來的過程,是痕迹,也稱爲道。什麼叫道?不是那種鋪好路的國道一、國道二,而是指你走在人生未知的過程,所累積起來的過程;它無形,但是在你的心裏頭很清楚、且非常具體。
邁向未知,一步一腳印,這裏面是用多少的辛酸、多少的血淚去堆砌起來,這才叫精采呀!「道」是面向未知,他帶著你的生命成長;另一種講法就是,生命成長的軌迹。當你一步步邁向那條看不到路程軌迹的道路時,可能會跌倒,可能有翻覆、有血有淚,有可歌可泣的心境、有種種愛恨情仇的心結,一旦你摸索出來,走過去了,那就叫作道。難就難在邁向未知的那一步,你踏步踏得出去?告訴各位,你一定要踏出去!雖然你完全看不到,不知前面會不會是個陷阱或是萬丈懸崖,但你不要怕,還是要勇敢的踏出去。當你的腳一開始踩出去時,雖然就要有摔下去的心理准備,可是事實上,你會發現根本沒有坑,怎麼摔呀?所以不用怕嘛!真的摔了再講嘛!但你走不出去怎麼呢?
很多小孩都有這種勇氣,他想去嘗試,但這個環境不容許,使得他的生命無法發展起來,這是家庭教育上很重要的問題。大家要記得,愈小的時候去經曆,成本就愈少;愈大時去經曆,代價愈大。小時候受個傷或被罵,很快就會過去,所付的代價不多;人愈長大,調適能力愈不好,長大後才遇到,內心的痛苦跟挫折會加倍。雖然小時候所經曆挫折跟失敗,會比長大後所經曆的要多十倍,因爲小孩子會一再地嘗試錯誤,但這也使他在面對挫折時,養成了一種免疫力。有些溫室中長大的小孩,長大後應付挫折的能力很差,往往一次失敗,就足以把他嚇死了,甚至有可能會去自殺。
那天我看到一則報導,有一個男主人因爲事業經營失敗,負債一千多萬,就帶著全家人去尋死。爲什麼這樣呢?因爲他沒有應付挫折的能力,沒有辦法面對失敗,可是他又有責任心,擔心自己死而以後,孩子要怎麼辦?因此就一起去吧!你看,這個成本代價實在太大了。假如這種失敗的情況提前發生在他孩童時代,而他的父母親讓他去嘗試錯誤,他日後的人生便不會有這樣的事件發生。
人生,有一個很簡單的定義,就是「不斷地解決挫折、痛苦、失敗」。要是沒有這個能力,你的人生一定完蛋。人活在世間,就是不斷地解決問題,特別是與人之間應對的問題。很多人因爲人家講一句不中聽的話,就氣得半死,若沒有解決跟應付挫折的…
《華嚴金獅子章講記 十 你會「掙紮」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