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力,那一下就完了。所以人生就是不斷地解決困難。人生在面對未知時,所走過的痕迹,那就是道、就是修行。道是面對未知,在邁向未知的過程裏,一步一腳印走出來的,那個就是道、心靈之道——趨向覺醒的過程。
在摸索的過程中,會有失敗和挫折,但我們有一個人生最大的福報——不只是這輩子的福報,而是從過去無始劫以來,盡未來際的這個生命最大的福報——就是學佛。因爲有佛陀的指引,所以當我們在邁向未知的過程中,佛陀就像一盞明燈,他告訴你:「這一不要向這邊偏一點。」佛陀隨時在指導我們。我們要走上這個道,必須遵守叁個原則,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透過佛法僧叁寶的指引,你會到達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目標,到達最終止于至善、十全十美的生命境界,道是指這一個啊!再加上一個「覺」,就是佛陀帶領你、叁寶指引我們,這才叫菩提道。要走菩提道,你一定要有心。什麼心呢?就是跟菩提黏在一起的心。人生要覺醒,必須要有把心跟叁寶黏在一起的概念。
何謂發菩提心?就是把這個覺,也就是人生要邁向未知、摸索到達止于至善的標的,變成你的生命中的第一要素、第一要務,那才叫做發菩提心。如果發菩提心以後,卻將修行當作第二回事,不是第一,那就無效了,因爲你隔了一個絕緣體在中間。就像你平常要粘貼挂鈎到牆上,牆上一定要先擦幹淨,不能有一丁點灰塵,否則就很容易掉落。那個灰塵要拿掉啊!想想看,你的那個絕緣體、絕緣膜是什麼?有的是一層膜、有的只是灰塵而已。一層膜的,那可能是情愛;很多人都說修行沒問題,「我先回家把那一個擺平再說」,但往往就是擺不平。「你的他」變成絕緣體把你遮住了。是他的問題嗎?不!是你的問題,因爲你的心存在有他。縱使你爲了他而放不下,他也不會感恩,那你要怎麼辦?這時,你的心要産生「質變」。何謂質變?雖然也照樣陪著他吃飯、喝咖啡,但心轉變了,已經不是以他爲第一要務,而是以覺醒、邁向未知爲第一要務,世間生活可以跟著他,但你的心已經出塵了;心雖然離開六塵,但形象可以留在這裏。留意喔,是質變,不是樣變;樣變就是「你走你的陽關路,我過我的獨木橋」,那樣會造成社會問題。
大乘佛教特別強調「質變樣不變」;樣子不變,但心的覺知開始改變。過一段時間後,他就會發現你不一樣了,你身上有一個很深沈的東西,他一直感受不到。當你的那份深沈漸漸成長時,氣質就出來了,他對你會有絕對的恭敬。質若沒有變,那就會一天到晚在那邊講「哎呀!我的因緣哪!就等我那一個……。」很抱歉啊,你的那一個要是壽命比你長,那這輩子就沒機會修了。你可以質變,質一變就完全不一樣了。
對于道,我們就是要有這樣的認知;若不能認知「道是什麼」,那就沒辦法進行。爲什麼學佛那麼困難?一想精進,業障就來,那是因爲你想要「樣變」,所以業障一定來;但質變,業障不會來。你的心——概念、觀念一轉,行爲的部分則隨緣而動。而隨著你的質變,他會感覺到:「你這樣的決定是對的。」他會跟著轉變,並成爲你的護法。因此,質變是一個關鍵。當你的質變開始了,前面的資糧也具足了,圓融來到這個時候,才會有下面這一句話的講法。
「謂見師子之時,即見一切有爲之法,更不待壞,本來寂滅。」前面講菩提就是道、是覺,現在它再把路鋪出來——謂見師子之時——師子只是個代表,代表總相;從總相看,緣起法界的一切有爲法,通通都在;六相當中,從總相到壞相,六個全部具足。「更不待壞」,你進入到一棟房子,「哇!這房子很好,不但設計好、建材也很好。」你看到總相時,同時也看到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這六相同時都具足,所以說「更不待壞」。「本來寂滅」,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本來存在的這個樣子叫寂滅,不是說通通壞掉、死了,躺在那裏叫寂滅,不是!
有個和尚往生,有一個送來一塊匾,上面提了「入般涅槃」。怎麼會他活著的時候不是入般涅槃,一定要死了才入般涅槃?用這樣來形容他的成就,那是意識形態。要知道,他不是死的時候才入般涅槃,寂滅是指本來存在的樣子,入般涅槃就是回到本來的位置上、本來面目。中國道家叫作「歸元」,回到原來的定位;現代術語叫歸零,入涅槃就是歸零,回到本來的樣子。所以總別、同異、成壞,講的就是它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法界一切森羅萬象,就歸類爲這六大類,這六種狀況你都知道,就可以看到本來的樣子,這叫作本來寂滅,就是這樣。
「離諸取舍,即于此路,流入薩婆若海。」不要揀別,當下就流入薩婆若海,回到自性海裏。我們因爲用第六意識分別,所以就進入五蘊輪轉,那就開始輪回了。假如這六相很清楚,明白整個法界一切本來寂滅,那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所有的塵境當下都是普賢行,流入薩婆若海。
土石流本身也是普賢境,你說電視照起來那個樣子很恐怖,那也是普賢行、普賢境,它只是本來這樣。一件事情的發生,有它的因因緣緣,但你看不到,所以意識形態會去判斷哪個好、哪個壞,這就叫做堅持取舍,不是離諸取舍了,因爲有意識形態在幹擾。我們要把那個「堅持」放下,不用意識形態,那叫離——離開從第六意識所形成的識;離開從識所構成的概念;離開從概念所形成的意識形態。
絕大部分的人都離不開意識形態,但這樣很那處理問題,因爲它包含強烈的情感因素在。我們不用情感因素,那些政客就是用情感因素在幹擾我們。我們是要將情感因素,包含情緒、情感在內的這些除掉,而在理性的過程裏把經驗主義、功利主義通通除掉。另外知識性,也就是從邏輯思惟上去進行的部分也要淡化掉。因爲透過邏輯、大腦取向思惟的模式,都是錯誤的。當經驗主義、知識性主義、功利性主義跟情緒變化這四個部分,全部除掉以後,剩下的大概就是用生命取向的思惟模式。
懂得用生命取向的思惟模式,然後透過前面的認知,再帶入六相圓融這個部分,法界森羅萬象通通流入薩婆若海,這個叫做「本來寂滅,離諸取舍,即于此路流入薩婆若海」;就在這個地方,法界一切,經過你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不用大腦思辨,馬上就「流入薩婆若海」了,「故名爲道」。這個地方說的道,是成就之道,他已經到達終端的成就。從因地來講,那條邁向未知的軌迹就是道;從果地來講,道就是把這一切本來存在的狀況,透過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可以原原本本的把它導入薩婆若海。因地、果地弄清楚了,就知道該怎麼修行。
在邁向未知的時候,你的生命是全體起用;但是當你一再用大腦時,你便不敢邁向未知,因爲大腦都只在已知的範圍裏頭。比如打坐,兩腿一盤,一坐,嗯,腳酸了,我應該已經坐了五十分鍾,再等十分鍾。然後再算了幾次,啊,十分鍾到了,果然眼睛一張開,當,很准吧。這都在已知的範圍內嘛!所以你每天一上坐,眼睛一張開,剛好時間到鬧鍾響,喔好准。我告訴你,這個絕對不會成就。你成就的是下輩子當鬧鍾,因爲很准啊,這有什麼用。不是!修行就要邁向未知,邁向未知只有「置心一處」!
置心一處很麻煩。「置心一處,使心不亂。若心他緣,攝心令返。」這四句話怎麼顛倒都不要緊。若心他緣,攝心令返,攝心令返幹嘛?使心不亂嘛!使心不亂幹嘛?目標就置心一處。你說置心一處就是要使心不亂,若心他緣,攝心令返;那我攝心令返要幹嘛?要置心一處,使心不亂,若心他緣,就攝心令返。你從這個地方去看,這就是你的工作。
這時候有一個問題,「我找找看,心有沒有跑掉?」那要靜坐才會知道。結果,坐在那裏,心跑掉了卻不曉得,「巷口新開的咖啡館,咖啡超香的……」。結果,你一下座馬上沖過去買,馬上被俘虜了。邁向未知的過程中,能不能在心被俘虜時,趕快覺醒,這就是關鍵!當然,被俘虜感覺是很幸福的,打妄想很幸福啊,坐在那裏,人家就弄給你吃……。心爲什麼會被俘虜?因爲他有一個東西會引誘你,讓你泡在裏面,這下就沒得出息了,永遠關在籠子裏。被俘虜,就是關在籠子裏——關在那已知的範圍。修行就是要你走出牢籠,這才叫解脫!要解脫,就必須走出牢籠,必須邁向未知,修行就是這樣。多以,邁向未知所經曆的軌迹,是因地人所說的菩提道;到了果地以後,就看到流入薩婆若海的那一段了。菩提道是成就的階段,那叫成菩提了,已經流到要流進去的入口處;而入薩婆若海的入口處,那就證菩提了,已經不是菩提道,你要慢慢地去體會。
從這個地方再回過來看這個成就,就比剛才一到八的理論再擴大了。但是要注意,這種擴大是以前面的次第作基礎所架構起來的,而不是每次講到圓融法門時,就忘了前面的次第。華嚴的特色就是後面這叁個——六相、成菩提、入涅槃——但假如你只看這叁個,那就誤解華嚴了,它有前面的次第道。《金師子章》雖只是一篇一千多字的簡短文章,但它把整個過程交代得很清楚,是非常好的一篇文章。就我們的生命來講,它非常地重要,各位能體會得到嗎?
我們平常講的菩提道只能說是「泛稱」,怎麼說?常常講「這個人發菩提心」,但真的算嗎?有沒有黏上去啊?要發菩提心、要成菩提,取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這個「取」,要成爲你人生中的第一要務、第一件重要的事才算。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彌勒菩薩就非常贊歎善財童子已發菩提心,非常難能可貴。兜率天宮的彌勒內院,裏頭也都是大菩薩啊,爲何他一再跟弟子們贊歎善財童子發菩提心的殊勝?因爲善財童子他是以生命的改造作爲第一要務。
各位有沒有「掙紮」過?當有人把你的鼻子、嘴巴封住,那時,你的第一要務就是要呼吸、要活下去;假若,有人障礙你的菩提心,你會不會也那樣掙紮?這就是關鍵!呼吸孔被堵住時,生命會本能地掙紮,可是當菩提心被障礙時,你的本能會不會起掙紮?假如這時你說:「不要緊,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那就表示你不是把修行當成第一要務,那種就叫做「修修看」,有就修,沒有就算了,這樣就麻煩了。這種不叫發菩提心,只是發結緣心,留意!那只是跟菩提結緣而已。
《華嚴金獅子章講記 十 你會「掙紮」嗎?!》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