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十 你会「挣扎」吗?!▪P2

  ..续本文上一页能力,那一下就完了。所以人生就是不断地解决困难。人生在面对未知时,所走过的痕迹,那就是道、就是修行。道是面对未知,在迈向未知的过程里,一步一脚印走出来的,那个就是道、心灵之道——趋向觉醒的过程。

  在摸索的过程中,会有失败和挫折,但我们有一个人生最大的福报——不只是这辈子的福报,而是从过去无始劫以来,尽未来际的这个生命最大的福报——就是学佛。因为有佛陀的指引,所以当我们在迈向未知的过程中,佛陀就像一盏明灯,他告诉你:「这一不要向这边偏一点。」佛陀随时在指导我们。我们要走上这个道,必须遵守三个原则,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透过佛法僧三宝的指引,你会到达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目标,到达最终止于至善、十全十美的生命境界,道是指这一个啊!再加上一个「觉」,就是佛陀带领你、三宝指引我们,这才叫菩提道。要走菩提道,你一定要有心。什么心呢?就是跟菩提黏在一起的心。人生要觉醒,必须要有把心跟三宝黏在一起的概念。

  何谓发菩提心?就是把这个觉,也就是人生要迈向未知、摸索到达止于至善的标的,变成你的生命中的第一要素、第一要务,那才叫做发菩提心。如果发菩提心以后,却将修行当作第二回事,不是第一,那就无效了,因为你隔了一个绝缘体在中间。就像你平常要粘贴挂钩到墙上,墙上一定要先擦干净,不能有一丁点灰尘,否则就很容易掉落。那个灰尘要拿掉啊!想想看,你的那个绝缘体、绝缘膜是什么?有的是一层膜、有的只是灰尘而已。一层膜的,那可能是情爱;很多人都说修行没问题,「我先回家把那一个摆平再说」,但往往就是摆不平。「你的他」变成绝缘体把你遮住了。是他的问题吗?不!是你的问题,因为你的心存在有他。纵使你为了他而放不下,他也不会感恩,那你要怎么办?这时,你的心要产生「质变」。何谓质变?虽然也照样陪着他吃饭、喝咖啡,但心转变了,已经不是以他为第一要务,而是以觉醒、迈向未知为第一要务,世间生活可以跟着他,但你的心已经出尘了;心虽然离开六尘,但形象可以留在这里。留意喔,是质变,不是样变;样变就是「你走你的阳关路,我过我的独木桥」,那样会造成社会问题。

  大乘佛教特别强调「质变样不变」;样子不变,但心的觉知开始改变。过一段时间后,他就会发现你不一样了,你身上有一个很深沉的东西,他一直感受不到。当你的那份深沉渐渐成长时,气质就出来了,他对你会有绝对的恭敬。质若没有变,那就会一天到晚在那边讲「哎呀!我的因缘哪!就等我那一个……。」很抱歉啊,你的那一个要是寿命比你长,那这辈子就没机会修了。你可以质变,质一变就完全不一样了。

  对于道,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认知;若不能认知「道是什么」,那就没办法进行。为什么学佛那么困难?一想精进,业障就来,那是因为你想要「样变」,所以业障一定来;但质变,业障不会来。你的心——概念、观念一转,行为的部分则随缘而动。而随着你的质变,他会感觉到:「你这样的决定是对的。」他会跟着转变,并成为你的护法。因此,质变是一个关键。当你的质变开始了,前面的资粮也具足了,圆融来到这个时候,才会有下面这一句话的讲法。

  「谓见师子之时,即见一切有为之法,更不待坏,本来寂灭。」前面讲菩提就是道、是觉,现在它再把路铺出来——谓见师子之时——师子只是个代表,代表总相;从总相看,缘起法界的一切有为法,通通都在;六相当中,从总相到坏相,六个全部具足。「更不待坏」,你进入到一栋房子,「哇!这房子很好,不但设计好、建材也很好。」你看到总相时,同时也看到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这六相同时都具足,所以说「更不待坏」。「本来寂灭」,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本来存在的这个样子叫寂灭,不是说通通坏掉、死了,躺在那里叫寂灭,不是!

  有个和尚往生,有一个送来一块匾,上面提了「入般涅槃」。怎么会他活着的时候不是入般涅槃,一定要死了才入般涅槃?用这样来形容他的成就,那是意识形态。要知道,他不是死的时候才入般涅槃,寂灭是指本来存在的样子,入般涅槃就是回到本来的位置上、本来面目。中国道家叫作「归元」,回到原来的定位;现代术语叫归零,入涅槃就是归零,回到本来的样子。所以总别、同异、成坏,讲的就是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法界一切森罗万象,就归类为这六大类,这六种状况你都知道,就可以看到本来的样子,这叫作本来寂灭,就是这样。

  「离诸取舍,即于此路,流入萨婆若海。」不要拣别,当下就流入萨婆若海,回到自性海里。我们因为用第六意识分别,所以就进入五蕴轮转,那就开始轮回了。假如这六相很清楚,明白整个法界一切本来寂灭,那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所有的尘境当下都是普贤行,流入萨婆若海。

  土石流本身也是普贤境,你说电视照起来那个样子很恐怖,那也是普贤行、普贤境,它只是本来这样。一件事情的发生,有它的因因缘缘,但你看不到,所以意识形态会去判断哪个好、哪个坏,这就叫做坚持取舍,不是离诸取舍了,因为有意识形态在干扰。我们要把那个「坚持」放下,不用意识形态,那叫离——离开从第六意识所形成的识;离开从识所构成的概念;离开从概念所形成的意识形态。

  绝大部分的人都离不开意识形态,但这样很那处理问题,因为它包含强烈的情感因素在。我们不用情感因素,那些政客就是用情感因素在干扰我们。我们是要将情感因素,包含情绪、情感在内的这些除掉,而在理性的过程里把经验主义、功利主义通通除掉。另外知识性,也就是从逻辑思惟上去进行的部分也要淡化掉。因为透过逻辑、大脑取向思惟的模式,都是错误的。当经验主义、知识性主义、功利性主义跟情绪变化这四个部分,全部除掉以后,剩下的大概就是用生命取向的思惟模式。

  懂得用生命取向的思惟模式,然后透过前面的认知,再带入六相圆融这个部分,法界森罗万象通通流入萨婆若海,这个叫做「本来寂灭,离诸取舍,即于此路流入萨婆若海」;就在这个地方,法界一切,经过你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不用大脑思辨,马上就「流入萨婆若海」了,「故名为道」。这个地方说的道,是成就之道,他已经到达终端的成就。从因地来讲,那条迈向未知的轨迹就是道;从果地来讲,道就是把这一切本来存在的状况,透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可以原原本本的把它导入萨婆若海。因地、果地弄清楚了,就知道该怎么修行。

  在迈向未知的时候,你的生命是全体起用;但是当你一再用大脑时,你便不敢迈向未知,因为大脑都只在已知的范围里头。比如打坐,两腿一盘,一坐,嗯,脚酸了,我应该已经坐了五十分钟,再等十分钟。然后再算了几次,啊,十分钟到了,果然眼睛一张开,当,很准吧。这都在已知的范围内嘛!所以你每天一上坐,眼睛一张开,刚好时间到闹钟响,喔好准。我告诉你,这个绝对不会成就。你成就的是下辈子当闹钟,因为很准啊,这有什么用。不是!修行就要迈向未知,迈向未知只有「置心一处」!

  置心一处很麻烦。「置心一处,使心不乱。若心他缘,摄心令返。」这四句话怎么颠倒都不要紧。若心他缘,摄心令返,摄心令返干嘛?使心不乱嘛!使心不乱干嘛?目标就置心一处。你说置心一处就是要使心不乱,若心他缘,摄心令返;那我摄心令返要干嘛?要置心一处,使心不乱,若心他缘,就摄心令返。你从这个地方去看,这就是你的工作。

  这时候有一个问题,「我找找看,心有没有跑掉?」那要静坐才会知道。结果,坐在那里,心跑掉了却不晓得,「巷口新开的咖啡馆,咖啡超香的……」。结果,你一下座马上冲过去买,马上被俘虏了。迈向未知的过程中,能不能在心被俘虏时,赶快觉醒,这就是关键!当然,被俘虏感觉是很幸福的,打妄想很幸福啊,坐在那里,人家就弄给你吃……。心为什么会被俘虏?因为他有一个东西会引诱你,让你泡在里面,这下就没得出息了,永远关在笼子里。被俘虏,就是关在笼子里——关在那已知的范围。修行就是要你走出牢笼,这才叫解脱!要解脱,就必须走出牢笼,必须迈向未知,修行就是这样。多以,迈向未知所经历的轨迹,是因地人所说的菩提道;到了果地以后,就看到流入萨婆若海的那一段了。菩提道是成就的阶段,那叫成菩提了,已经流到要流进去的入口处;而入萨婆若海的入口处,那就证菩提了,已经不是菩提道,你要慢慢地去体会。

  从这个地方再回过来看这个成就,就比刚才一到八的理论再扩大了。但是要注意,这种扩大是以前面的次第作基础所架构起来的,而不是每次讲到圆融法门时,就忘了前面的次第。华严的特色就是后面这三个——六相、成菩提、入涅槃——但假如你只看这三个,那就误解华严了,它有前面的次第道。《金师子章》虽只是一篇一千多字的简短文章,但它把整个过程交代得很清楚,是非常好的一篇文章。就我们的生命来讲,它非常地重要,各位能体会得到吗?

  我们平常讲的菩提道只能说是「泛称」,怎么说?常常讲「这个人发菩提心」,但真的算吗?有没有黏上去啊?要发菩提心、要成菩提,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这个「取」,要成为你人生中的第一要务、第一件重要的事才算。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弥勒菩萨就非常赞叹善财童子已发菩提心,非常难能可贵。兜率天宫的弥勒内院,里头也都是大菩萨啊,为何他一再跟弟子们赞叹善财童子发菩提心的殊胜?因为善财童子他是以生命的改造作为第一要务。

  各位有没有「挣扎」过?当有人把你的鼻子、嘴巴封住,那时,你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呼吸、要活下去;假若,有人障碍你的菩提心,你会不会也那样挣扎?这就是关键!呼吸孔被堵住时,生命会本能地挣扎,可是当菩提心被障碍时,你的本能会不会起挣扎?假如这时你说:「不要紧,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那就表示你不是把修行当成第一要务,那种就叫做「修修看」,有就修,没有就算了,这样就麻烦了。这种不叫发菩提心,只是发结缘心,留意!那只是跟菩提结缘而已。

  

  

《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十 你会「挣扎」吗?!》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