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法界,本来寂灭
前面我们提过,第八的六相圆融是将前面综合以后再加以扩大,也就是第一重圆融。第九的成菩提则是一到七总合加八,再扩大一次、也就是再圆融一次,这是第二重圆融。这些从文字上、从理论上你看不出来,这是一种语言模式跟思惟模式的运作。假如套用宗教的专用术语,它叫作「佛菩萨的沟通模式」,所谓「唯佛与佛始能知之」。
为什么只有佛与佛才能知道呢?因为若没有觉悟,你感受不到!没有觉悟,你不会知道。要怎么觉悟?经典有经典的语言模式跟思惟模式,所以法相宗有法相宗的语言模式,法性宗有法性宗的语言模式,空宗有空宗的语言模式,性宗有性宗的语言模式,你通达哪个部分,自然就属于那个部分的人。例如说英文的,英文就是他的沟通方式;说中文的,中文就是他的沟通方式。你说哪一种语文,就是那一种语文的人,这是一种沟通的模式。当然,佛菩萨之间的沟通不是完全透过语言,语言只是其中之一。
其实语言是一种很笨拙、很难用的方式,你往往会被语言给局限住了。但人类就专长于这个,所以世界就大乱,没有人愿意真正的去了解对方,这是最麻烦的事,因为用语言以后会形成意识形态。假如不用语言,那多好啊!因为不会僵化,语言只能表达某一部分而已。譬如说这是黑色,大家就只看到黑色,忘了他是麦克风;说他是黑色麦克风,好像很对,可是你又没讲它是圆的。若是讲「黑色圆的麦克风」,那你就会想「麦克风有方的吗?」问题就是出在这儿,用了语言,它就会被「框」在那里了,沟通就会很差。当大家有共同的意识形态时,语言似乎还蛮好用的,可是对于新生命。新人进来时,就没办法适应。这点从小孩子身上最容易看出来,小孩子原来是海阔天空的,不是单一方向的。所以语言有它的局限性、僵化性。
透过这些语言模式跟思惟模式的训练以后,你会发现,我们真正要的是它的「模式」,而不是它的语言,也不是它的思惟。透过那个模式,你逐渐可以了解到《华严经》有它的语言模式,华严宗本身也有它的语言模式跟思惟模式。透过华严宗的语言模式来看华严宗的论文,那很不可思议,因为可以让你得以了解他背后整个的那个状态,这就是我们要跟各位谈的,但用语言很难表达清楚。这就像一位学者,即使穷毕生之力,要把《金师子章》讲清楚都不容易。他可能花个三年时间,把他所能掌握到的数据通通写下来;但过十年后,他可能发现那个太小儿科了,应该再加几个,后面加的这几个又成为一本新书;之后再过几年,他又会增加一本新书。为什么?因为随着自己生命的提升,他对经文切入的深度跟角度会不同。现在我要给你的就是那个模式,这就是你要学的!
上面提到括六相,这个六相圆融是透过金师子让我们了解,从金师子来看,金子是本体,师子是相;若从金子有金性来看,金子又成了相,金性才是本体;若从金性与空性来讲,金性又成为相,空性才是本体;再从空性、佛性、法性都是本体的立场来看,空性又变成相了;假如还有一个本体可说,那这个可说的本体,又变成师子,后面的「那个」才是。
讲六相圆融的时候,把金子、师子的本体跟相,及色空的部分拟出来就扩大了。这时候的师子,讲的是缘起法界的森罗万象。现在讲到这里就成菩提了,它又更扩大了,这个扩大是把你导引至一个方向——「谓见师子之时,即见一切有为之法,更不待坏」,当见到师子、见到相的时候,即见一切有为诸法;人、事、时、地、物都是有为法,它各别分开,而从各别分开来讲,那叫作「各住自位」,即是坏相,所以更不待坏,六相就圆融了。这个地方,它六相是一组一组各自分开。总相归总相,别相归别相;同相归同相,异相归异相;成相归成相,坏相归坏相。前面是总相,后面是坏相。换句话说,它是把六句合并成一句,照讲应该是「谓见师子之时,即见总相,亦见一切有为之法,更不待别相;谓见师子之时,即见有为之法,更不待异相……。」
「更不待坏,本来寂灭」,「本来寂灭」是讲什么?就讲法界,整个法界的尘境;对立的时候,就是世界,当六相都齐的时候,就是法界了。
世界森罗万象,纷染竞起。竞起就是一直对立、一直出现。你看到的是差异、对立,但若从本来存在的状况来看的话,不管是动的也好、静的也好,他本来就是这样,没有为什么。你若用缘起的森罗万象来看世间,则色、空对立,三性竞起,这个时候他就是世界;但你若用六相圆融来看,这世间就转为法界,所以这里讲「本来寂灭」;六根对六尘境界,一切人事时地物,通通都是法界,不管你遇到什么皆是普贤境,一切动态的都是普贤行。所以我才跟各位讲,在生活中你提着正念,此是普贤境,此是普贤行,这不是有为法的极乐世界,这是无为法的一真法界。一般人讲的极乐世界是有为法,但你以六相圆融转化的世界,是无为法世界;娑婆也变极乐了,那是无为的极乐,这个要分清楚。
一般人争着要往生的那个极乐,是有为的极乐,因为可以往生嘛!只要有一个上帝在,他所有的国土都是有为的,不管到哪里去,都是有为的。你自己成立的、转化过来的那个六相圆融的法界,才是无为的极乐;这时,你已经透过象限转移,从第一世界到第二世界了。注意喔!这个境界已经完全展开了——师子是相,金子是本体;当金子变成「师子」,金性就是本体了;当金性又变成「师子」的时候,后面的空性就出来了;若用空性与后面的本体相比较时,空性又变成「师子」了;当本体又跟后面的「那个」相比时,本体又变「师子」了——这是一种扩大,但你要会运用啊!你所存在的世界,从本体来看的话,就叫法界。修行到这个阶段时,那个非常、无形又不可说的本体,已经现前了。你看到本体,就看到现象;你一看到现象,就看到本体。
那条路一定要走过,要把发菩提心当第一志愿、生命中的第一要素,人生中第一件重要的事务来做。
我出家前曾想要悬壶济世,就去学中医,练习针灸时,就去买一块猪肉来试插针。猪肉试了以后,改插自己的身体。试过一次以后,觉得「喔!原来是这个样子。」感觉好像还可以承受,再试一次!那时就会发现,在做生命觉受时,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经验,因为在整个过程里,你会发现,虽然本体、理论都知道,但实务却走不进去,总是有几个关卡卡在那里。证得本体,就好像拿到了博士毕业证书,可是,重点不是把那张文凭挂起来就没事了,而是那个博士的能力能不能拿出来用?现在你证的空性、证得本体后,生活中要怎么用,这才是关键。所以知道不算,做到才算!即使只是知道一点点都不要紧,但你要去做,懂一点就做一点,不要紧。就像新车子,最快不能超过一百公里,要开两万公里后才能开快。不要紧,慢慢来,那是一个约束,也是一种安全保障。
修行也一样,你可以慢慢来,但念佛、诵经、拜佛,这些正法行,一定要样样去做,不要以为那些是老太婆的修法。刚开始学,不管你年纪多大,无所谓,就一直去做。懂一点,做一点,有做就一定有进步。其实刚开始都在摸索,念佛、持咒、礼佛、诵经都是在摸索,重点是一定要去做。做了就算,不做不算,只要去做,慢慢就会到达经文所讲的这些阶段,不管是证空性或证本体,一旦得到了,就会很自然地用出来。假如没有实修基础,中间空了一段,证道也没用,因为用不出来,那就只能用嘴巴讲出来,嘴巴讲出来的都是毛病。因为从你的立场进去,你就只会走那个门,然后也一定从那个门出来;人家从侧门进去你就不知道了,但是,从你的立场来讲他是侧门,从他的立场才是正门,你的可能变成后门,那时候就会接不起来。但你若有实修的基础,这些都会圆融起来。
所以经文讲到这个地方,本体的部分要拿出来用,这时候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整个世界圆融了;六相圆融,你很清楚,法界森然整个就呈现了。此时,你就知道什么叫本来寂灭。所以僧肇讲「旋岚偃岳而常静」,排山倒海的狂风暴雨,也吹他不动。这意味什么?本来寂灭啊!他已经到达这里了,你知道吗?
僧肇成就的时候才二十一岁,人家怎么开悟的?我们的命都比他好啊,他从小被卖去当长工,刚好这个员外喜爱跟人品茗论道,便找他当书僮。僧肇就背著书跟在后面,论道时就在旁边听,人家讲什么他都记得。那个员外看书都是随便翻一翻,僧肇可是很认真地看。所以轮到员外讲话却又讲不出来时,僧肇就出来替他讲,当然很讨员外欢喜,二十岁就让他恢复自由。他卖身期满后就去出家,读一读《维摩诘经》就开悟了,一年就开悟了。各位要了解,平常有基础,才有可能这么快开悟。后来鸠摩罗什到中国,僧肇就陪着他,很快,有名的著作就出来了。所以各位要用心那!他是这样成就的。比起各位,他条件没有大家好。
各位,你要将修行当成人生的第一要务,其它都放下。你如果有这个观念,就是非常善根、上上根器的人。你若是还在犹豫是要赚钱第一?结婚第一?还是修行第一的话,请你先把观念弄清楚。当你决定要修行第一后,其它的通通要放下。说放下也不是马上通通都能放下,有的事可以马上割舍而不会有副作用,但有的确实需要一段时间去处理。那无妨,只要你把修行当做第一要务,那些问题一定都可以得到圆满处理;你若不把修行当第一要务,那些事情你就一定没办法处理,因为你会用大脑去处理。当你把修行当第一要务,其它事情就跟天龙八部讲:「啊!对不起!我已经要入佛门好好修行,其它的摊子就归你管了。」他就帮你弄得很圆满,不用担心。天龙八部都在等着你发愿,一发愿,他就来跟你报到了。
当你把修行当第一要务,这个状况要改变很快,很多智慧就会一直现前,虽然你可能不知道那是什么智,是法忍…
《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十一 法界,本来寂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