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智、道种智或一切种智……名称可能不知道,但成长过程当中,都会兑现。随着你的奋斗,将来会在经典里头一一印证。
这地方就跟你讲「法界」的状况,法界里头有个现象,就是经文这里讲的「离诸取舍」,这已经告诉你,意识形态不起作用了;不只意识形态不起作用,这里的「离诸取舍」,已经是讲到绝对的放下,也就是第六识不起作用;不只第六识不起作用,连受也没有了,就剩下色;色是无明起作用,离诸取舍,其实讲的就是连无明的作用也没有了。换言之,到这边已经破无明,把色的第二念,转为相的第一念。只有到这里吗?也不是,这里面牵涉到一个很复杂的状况,其它的以后再讲。
「修行到破无明就证阿罗汉了」,通常我们只是很简单的这样讲。留意!当有人说你有成就时,究竟有没有破无明,这点要先确定,包括将来我跟你讲说「你开悟了!」,你要马上接着问「我破无明了没?」若只是这边开了,那边还没开,那并没有破无明,这叫世间开悟。
破我执无明、舍识用根,这时候是七信位,在小乘叫作证阿罗汉;再破法执无明,转识成智,就是所谓的证辟支佛;再经一分保衽功夫成熟后,才十信位完成,得根本智,入法身位,证佛位了;然后再经过七个阶段的训练,到达七住位,转「根本智」成「后得智」;伊舍那优婆夷就是这个七住位。后得智以后,开始进行自受用法乐智的转换跟成长,也就是从八住到十回向;登地以后,开始从自受用法乐智转为他受用法乐智。整个过程到七地位,佛的十号圆满会成就一、二个;到八地以后,会成就七、八个;而八地到十一地之间,最后等着十号圆满才叫作妙觉位。
所以不要有点成就,便觉得很了不起,更何况是尚未破无明的那种成就。从初果向开始都可以叫做成就,但是那个成就还在迷惑颠倒,那只是见道,尚未修道;要进入初果位才叫入流,入流才正式修行,前面都是资粮道。具备资粮道跟不具备相比,当然有成就;把变异念放下,将百分百的变异念变成百分之十的变异念跟百分之九十的善恶念,这也是成就;百分之九十的善恶念再净化、提升,染识本来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现在降到百分之十,凈识变成百分之九十,这也是成就,更进一步啊!然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凈识,转化为预流果,就是要入流之前的预流向,这初果向的时候,那就是第三种成就。
把凈识转入到最基础的五蕴轮转部分,能够看得清楚,证初果;初果进去以后,找到一个自己最基层的,那就证二果。这里面路途还长呢!要做的事情多了,从初果、二果、三果到四果向,等着破无明入四果位,那就是这个地方的离诸取舍。所以,离诸取舍不是你一直在这里用功就可以了,假若背后有广大境界的话,很快就进去了,否则单凭打坐要入,很累呀!没有资粮道、没有工程面,单凭技术面要一直超越,那就累了,那就叫作修小法。修大法的好处就在这里,因为它工程面架构得很广大。
那么,什么是大法?那就像盖房子,盖大房子和盖小房子都要用到钢筋混泥土,但大房子的架构气势宏伟。修行也是一样,不要一直用基础面的技术,它的成长跟规模就会有所局限,若工程面架构的够大、够广,一旦重要的部分架设完成,技术面只要轻轻一点就上去了。经文这地方「即于此路,流入萨婆若海」,就告诉我们有这种状况;就用这个方法——第一念「相」的地方,舍识用根——流入萨婆若海。你在第一念「相」的地方,舍识用根,他就会流入萨婆若海。这就像,不管是洗澡水的水管、地下水管或长江黄河的入海口,通通都流入萨婆若海了。就看你是哪一种?工程面愈大,所有的都囊括、都通通下去了;工程面愈小,那就只能一提起才一个、一提起才一个,这就是工程面的重要。所以在小乘的立场里头,你说有证悟,那只能针对某一个起作用,但在一佛乘的立场,就通通下去了,这就是关键。
小乘的修法有点像旧式小火车站,每班车进来时,轨道都要做切换,铁轨要移到靠站台这边,火车进来时才能靠站;假如轨道没有切换,那就跑到另外一个车道去了。当进站以后,他又要移出去,因为出站是从那边去。它就要这样移来移去。小乘就是像这样,几乎每个境界都要这样移。大乘就不用这样移来移去,它来是一条车道,去也是一条车道,它已经架设好在那边,到那里自然进去,全自动化,就变成这种状况。这就是要流入萨婆若海的状况,随着你工程面的大小、修行大小,会进到这个地方。
小乘则是没有前面的八个动作,它只有从奢摩他行法进入;而在奢摩他行法,要特别留意一点,那就是「置心一处」。因为在奢摩他行法里头,很容易进入禅定,当初禅天的境界出现时,若你的心就跟着境界跑了,那你的成就就在初禅天,不能出三界;从欲界到色界,四禅八定这样上去,若不能置心一处,心跟着境界出去了,你「那个境界」很可能就是初禅、二禅、三禅的色界天境界,要出三界就不可能。所以我们一直要求你「置心一处」,任何境界来都不要管。
当色界天境界来,你一迷进去,要从那里出三界大概就难了,那就要另外一个指导,不是我们现在讲的。我们现在讲的是置心一处,从欲界直接就出三界。你入到色界以后,有没有办法置心一处?我们到那里再看,那不一样。你现在在色界,也一样要置心一处才能出三界。所以我们讲的出三界,都是讲「横出三界」,因为一般你是直的「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样一直爬上去,这是纵向,我们讲的出三界是横向。置心一处就可以横向出去,你必须从这个地方来修学,出了三界以后的境界才有可能。小乘行者从奢摩他来,我们通常叫声闻乘行法,它的重点在于修置心一处的时候,如何指导你出三界,这个叫声闻。
一乘圆教不是这个样子,它有一个很庞大的工程面在后面,不是单一选择,那种转化过程是整个过去,一完成,每一个境界通通到萨婆若海;也就是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每一境界尘尘剎剎,不用管它,「即于此路,流入萨婆若海」,通通流入萨婆若海,这不可思议啊!声闻乘的成就也是解脱没错,但它可思可议,因为每一个都要自己去动手。一乘圆教,它不要动手,你本来就会过去的,就随你去了。从行者的立场,这个叫入法界,在因地的立场,那个世界就自然转为法界了,没有证不证,这就叫做成菩提。
《金师子章》讲的成菩提,其实就是《四十华严》的入法界。因为有这样的情况,所以叫道,「故名为道」。前面的部分,也就是行布教源的部分若不能穷彻,这个地方没有办法展开。当穷尽行布教源的时候——也就是每一个行法都通达,不是方法会了、成功就好,要练到成熟,熟到烂了;而且每个行法的每一个分解动作、每一个步骤都很熟练——这时你要融会贯通就很快。一旦融会贯通,来到这个地方就简单了。所以刚开始学的时候,前面要下很多功夫,不用急。假设我们都应该学十个法,但因为没人教,那我就通透、熟练一个法,把它练到熟烂了,你就法法通了。其它的法去试一下,就知道要领在哪里了。
记得我爸爸对各种乐器都很厉害,所有管乐他几乎都会,虽然他本身专长是黑管,但萨克斯、小喇叭,他也都能教人家。不但西乐通,中乐、鼓乐也会。他只通一个黑管,结果很多管乐他都会;这就是一法通,法法通。但前提是你必须把它熟烂了,自然的,相关的部分你就会通。修行也一样,你一定要通,不通不行,所以在做训练的时候,前面的分解动作要会,之后来到这里综合起来,要转就快了,每一个都可以进去。入法界的状况就是这样入的,我们讲的是象限转移,你怎么样从第一世界这种森罗万象的种种痛苦、无常、逼迫、苦恼,透过六相圆融转入第二世界,也就是转到一真法界里头去。其实讲到这边,我们可说是已经教完了,剩下的是你自己要去实践,只有透过实践,才能兑现从第一世界转到第二世界的这项改造工程。
《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十一 法界,本来寂灭》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