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金獅子章講記 十一 法界,本來寂滅▪P2

  ..續本文上一頁智、道種智或一切種智……名稱可能不知道,但成長過程當中,都會兌現。隨著你的奮鬥,將來會在經典裏頭一一印證。

  這地方就跟你講「法界」的狀況,法界裏頭有個現象,就是經文這裏講的「離諸取舍」,這已經告訴你,意識形態不起作用了;不只意識形態不起作用,這裏的「離諸取舍」,已經是講到絕對的放下,也就是第六識不起作用;不只第六識不起作用,連受也沒有了,就剩下色;色是無明起作用,離諸取舍,其實講的就是連無明的作用也沒有了。換言之,到這邊已經破無明,把色的第二念,轉爲相的第一念。只有到這裏嗎?也不是,這裏面牽涉到一個很複雜的狀況,其它的以後再講。

  「修行到破無明就證阿羅漢了」,通常我們只是很簡單的這樣講。留意!當有人說你有成就時,究竟有沒有破無明,這點要先確定,包括將來我跟你講說「你開悟了!」,你要馬上接著問「我破無明了沒?」若只是這邊開了,那邊還沒開,那並沒有破無明,這叫世間開悟。

  破我執無明、舍識用根,這時候是七信位,在小乘叫作證阿羅漢;再破法執無明,轉識成智,就是所謂的證辟支佛;再經一分保衽功夫成熟後,才十信位完成,得根本智,入法身位,證佛位了;然後再經過七個階段的訓練,到達七住位,轉「根本智」成「後得智」;伊舍那優婆夷就是這個七住位。後得智以後,開始進行自受用法樂智的轉換跟成長,也就是從八住到十回向;登地以後,開始從自受用法樂智轉爲他受用法樂智。整個過程到七地位,佛的十號圓滿會成就一、二個;到八地以後,會成就七、八個;而八地到十一地之間,最後等著十號圓滿才叫作妙覺位。

  所以不要有點成就,便覺得很了不起,更何況是尚未破無明的那種成就。從初果向開始都可以叫做成就,但是那個成就還在迷惑顛倒,那只是見道,尚未修道;要進入初果位才叫入流,入流才正式修行,前面都是資糧道。具備資糧道跟不具備相比,當然有成就;把變異念放下,將百分百的變異念變成百分之十的變異念跟百分之九十的善惡念,這也是成就;百分之九十的善惡念再淨化、提升,染識本來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現在降到百分之十,凈識變成百分之九十,這也是成就,更進一步啊!然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凈識,轉化爲預流果,就是要入流之前的預流向,這初果向的時候,那就是第叁種成就。

  把凈識轉入到最基礎的五蘊輪轉部分,能夠看得清楚,證初果;初果進去以後,找到一個自己最基層的,那就證二果。這裏面路途還長呢!要做的事情多了,從初果、二果、叁果到四果向,等著破無明入四果位,那就是這個地方的離諸取舍。所以,離諸取舍不是你一直在這裏用功就可以了,假若背後有廣大境界的話,很快就進去了,否則單憑打坐要入,很累呀!沒有資糧道、沒有工程面,單憑技術面要一直超越,那就累了,那就叫作修小法。修大法的好處就在這裏,因爲它工程面架構得很廣大。

  那麼,什麼是大法?那就像蓋房子,蓋大房子和蓋小房子都要用到鋼筋混泥土,但大房子的架構氣勢宏偉。修行也是一樣,不要一直用基礎面的技術,它的成長跟規模就會有所局限,若工程面架構的夠大、夠廣,一旦重要的部分架設完成,技術面只要輕輕一點就上去了。經文這地方「即于此路,流入薩婆若海」,就告訴我們有這種狀況;就用這個方法——第一念「相」的地方,舍識用根——流入薩婆若海。你在第一念「相」的地方,舍識用根,他就會流入薩婆若海。這就像,不管是洗澡水的水管、地下水管或長江黃河的入海口,通通都流入薩婆若海了。就看你是哪一種?工程面愈大,所有的都囊括、都通通下去了;工程面愈小,那就只能一提起才一個、一提起才一個,這就是工程面的重要。所以在小乘的立場裏頭,你說有證悟,那只能針對某一個起作用,但在一佛乘的立場,就通通下去了,這就是關鍵。

  小乘的修法有點像舊式小火車站,每班車進來時,軌道都要做切換,鐵軌要移到靠站臺這邊,火車進來時才能靠站;假如軌道沒有切換,那就跑到另外一個車道去了。當進站以後,他又要移出去,因爲出站是從那邊去。它就要這樣移來移去。小乘就是像這樣,幾乎每個境界都要這樣移。大乘就不用這樣移來移去,它來是一條車道,去也是一條車道,它已經架設好在那邊,到那裏自然進去,全自動化,就變成這種狀況。這就是要流入薩婆若海的狀況,隨著你工程面的大小、修行大小,會進到這個地方。

  小乘則是沒有前面的八個動作,它只有從奢摩他行法進入;而在奢摩他行法,要特別留意一點,那就是「置心一處」。因爲在奢摩他行法裏頭,很容易進入禅定,當初禅天的境界出現時,若你的心就跟著境界跑了,那你的成就就在初禅天,不能出叁界;從欲界到色界,四禅八定這樣上去,若不能置心一處,心跟著境界出去了,你「那個境界」很可能就是初禅、二禅、叁禅的色界天境界,要出叁界就不可能。所以我們一直要求你「置心一處」,任何境界來都不要管。

  當色界天境界來,你一迷進去,要從那裏出叁界大概就難了,那就要另外一個指導,不是我們現在講的。我們現在講的是置心一處,從欲界直接就出叁界。你入到色界以後,有沒有辦法置心一處?我們到那裏再看,那不一樣。你現在在色界,也一樣要置心一處才能出叁界。所以我們講的出叁界,都是講「橫出叁界」,因爲一般你是直的「欲界、色界、無色界……」這樣一直爬上去,這是縱向,我們講的出叁界是橫向。置心一處就可以橫向出去,你必須從這個地方來修學,出了叁界以後的境界才有可能。小乘行者從奢摩他來,我們通常叫聲聞乘行法,它的重點在于修置心一處的時候,如何指導你出叁界,這個叫聲聞。

  一乘圓教不是這個樣子,它有一個很龐大的工程面在後面,不是單一選擇,那種轉化過程是整個過去,一完成,每一個境界通通到薩婆若海;也就是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每一境界塵塵剎剎,不用管它,「即于此路,流入薩婆若海」,通通流入薩婆若海,這不可思議啊!聲聞乘的成就也是解脫沒錯,但它可思可議,因爲每一個都要自己去動手。一乘圓教,它不要動手,你本來就會過去的,就隨你去了。從行者的立場,這個叫入法界,在因地的立場,那個世界就自然轉爲法界了,沒有證不證,這就叫做成菩提。

  《金師子章》講的成菩提,其實就是《四十華嚴》的入法界。因爲有這樣的情況,所以叫道,「故名爲道」。前面的部分,也就是行布教源的部分若不能窮徹,這個地方沒有辦法展開。當窮盡行布教源的時候——也就是每一個行法都通達,不是方法會了、成功就好,要練到成熟,熟到爛了;而且每個行法的每一個分解動作、每一個步驟都很熟練——這時你要融會貫通就很快。一旦融會貫通,來到這個地方就簡單了。所以剛開始學的時候,前面要下很多功夫,不用急。假設我們都應該學十個法,但因爲沒人教,那我就通透、熟練一個法,把它練到熟爛了,你就法法通了。其它的法去試一下,就知道要領在哪裏了。

  記得我爸爸對各種樂器都很厲害,所有管樂他幾乎都會,雖然他本身專長是黑管,但薩克斯、小喇叭,他也都能教人家。不但西樂通,中樂、鼓樂也會。他只通一個黑管,結果很多管樂他都會;這就是一法通,法法通。但前提是你必須把它熟爛了,自然的,相關的部分你就會通。修行也一樣,你一定要通,不通不行,所以在做訓練的時候,前面的分解動作要會,之後來到這裏綜合起來,要轉就快了,每一個都可以進去。入法界的狀況就是這樣入的,我們講的是象限轉移,你怎麼樣從第一世界這種森羅萬象的種種痛苦、無常、逼迫、苦惱,透過六相圓融轉入第二世界,也就是轉到一真法界裏頭去。其實講到這邊,我們可說是已經教完了,剩下的是你自己要去實踐,只有透過實踐,才能兌現從第一世界轉到第二世界的這項改造工程。

  

  

《華嚴金獅子章講記 十一 法界,本來寂滅》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