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智慧→覺知
前面我們簡單地跟各位介紹「道」的定義,怎麼透過這個「道」來成菩提;因爲是透過這個道成菩提的,所以叫作菩提道。「道」就是邁向未知;從因地來講,那條邁向未知的軌迹就是道。邁向未知,它是一種膽顫心驚,或者叫做好奇心、滿心歡喜。小時候我們都有過這種經驗,明天學校要去遠足,今天就睡不著了,便當盒一個晚上起來看個好幾遍,然後對著隔天要帶的香蕉,舌頭先舔兩下,開始對著他喃喃地講故事。那是一種好奇心,遠足是什麼其實也不是很清楚,就只知道老師說要到哪裏去,其它什麼都不知道。這都是生命成長的一個軌迹,你一定要去嘗試、經驗,同時應該也要有那種歡喜心才對。假如沒有那一種冒險的歡喜心,大概就是個鐵石心腸的人吧。人應該是會有這種好奇的狀況,然後去嘗試,那是一種生命本然的狀態。
生命中每一個人所追求的不一樣,這是每個人的個性、性向。是前輩子的因緣累積而成,那是一個生命的狀況,他沒有對錯,平等平等;這輩子既然來了,那就來了。所以說,每個人來到這裏,他的生命所具備的條件是平等的。不要說上帝造我的時候,爲什麼這麼胖?造他的時候,就怎麼那麼瘦?其實,這都是自己修來的嘛,那沒有爲什麼,就是這個樣子。當確定這一點後,你會發現,人從因地看,他是在邁向未知,這是一個生命改造的工程,也因爲是「未知」,總要曆經頭破血流、遍體鱗傷的過程,才能慢慢地摸索出來。但慶幸的是,我們有佛法僧叁包可以依靠,有法寶的指引,有覺醒的明燈,還有一個和合的原則。僧寶即是你人生的原則,因爲僧寶下面就是戒寶,戒是人生的藍圖,在這一個規律、約束下往前邁進,你會逐漸發現,失敗、錯誤愈來愈少,所付出的成本也愈來愈少。爲什麼?因爲前面投資很大啊,後面就會開始回收,然後你修行的過程會愈來愈順利,因爲你已經培養了極高度的警覺性,而且會用正法作依歸。
當你行在正法的途上時,你會發現,很多情況是大腦運作不能用的。比如前面經過的金師子例子,用「金性」去發揮的通通叫科學家、物理學家;這時假如運用人的特性,就會去複製人;用狗的特性,會去做複製狗。這一種情況,都是從他的自性來發展的,他不是法性,不是空性。用空性,不是去複製,他是讓你的生命燦爛、發揮光采,讓你活得有價值,讓你覓得本來面目;用自性,雖然可以複製,但那是阿修羅的行爲,雖然福報會很大、很聰明,沒有用,那不是佛法。用空性,才是羅漢、菩薩的工作,這地方要區別清楚。
爲什麼前面我們說「擴大」的部分要先弄好,因爲來到這裏,已經能夠入法界了。從空性發展出來的,才有可能六相圓融事事無礙,法界本來寂靜,沒有對立,這樣一路上來的,叫作菩提道。從道來解釋菩提,是這樣的一種狀況。從因地到果地跟各位交代得很圓滿了。
從因地到果地的菩提道,你要去圓滿人生這叁大區塊。第一是凡夫區塊,要怎麼樣從變異念到善惡念,再從善惡念舍染識成凈識,然後從凈識入流,這是第一個區塊。這是凡夫奮鬥的資糧道這個部分,不能夠到達凈識圓滿,那資糧道不圓滿。舍掉這一塊叫出離道,就是進入生住異滅的「住」,開始第二個區塊。第二個區塊就在「住」裏頭奮鬥,也就是從初果如何到達二果,二果到達叁果,叁果到達四果;見惑、思惑、修惑要如何斷,就是這裏面的工程。一般小乘、空宗行法,就講這一個區塊。我們通常假設這個區塊你已經會了,不會進行的人,那就要趕快參加禅法院、密法院或律法院。
第一個區塊,其實應該是有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來負責,但現代的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崩潰了,只好用生命教育頂替;生命教育這個區塊,要靠大家發心,這也是修大功德、大福報,結大善因緣,因爲第二個區塊是自修努力的部分,怎麼舍識用根、轉識成智的工作,那是自受用的部分;但是跟衆生結善因緣、修廣大福德的部分,是在第一個區塊裏面。
當你到達四果向,那就叫作Stand By——開始在那邊等待,這時已經拿到 Boarding Card了,等什麼呢?等著破我執、法執無明,舍識用根、轉識成智;過了以後就是第叁個區塊。這樣菩提道就很清楚了,但這條路很漫長,假如你想說「我下輩子就生如來家,得如來種,那就很快可以進入叁果向、四果向……。」這樣當然是最好,不過前提是你這輩子就得好好修,才有可能。若是整天都在是非圈裏打轉,那都是在變異念裏面,怎麼可能?活在變異念裏的不一定是壞人,因爲那是社會意識形態使然,但這種人絕對是愚癡,因爲有智慧、有所覺醒的人,會離開變異念,至少他會有百分之九十的善惡念,百分之十的變異念,而生命的良知覺醒以後,自己就會朝正確的方向走。問題是,這整個社會是個大染缸,它會把整個族群往下拉,這個叫墮落。下面接著來看成菩提後面的經文。
「即了無始已來,所有顛倒,元無有實,名之爲覺。」就能明白無始以來,一切認知都是顛倒的;無始以來,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所認知的,全部都是顛倒。怎麼個顛倒法?因爲都用對立法。「當個師父就是要像這個樣子,學佛就要這個樣子……」把人當成了磚塊似地,用定義一塊一塊把他框在那裏。「修行要幹什麼?」「學佛修行就是要成佛。」成佛以後要幹什麼?就是坐在那邊給人拜?那就麻煩了。因爲憑記憶,而不是真切地去了解那個狀況。你有沒有了解師父的狀況?師父牙痛的時候怎麼辦?「師父只要置心一處,牙齒就不痛……」,因爲你的認知是那樣;「師父講話應該要很低沈、很溫和,有人跟他傾訴時,應該要掉眼淚,這樣才是大慈大悲……。」那師父罵人,就成了不慈悲了。因爲你都是用記憶,記憶反射出來就是推理,合理的推理。
嚴格來講,合理的推理都不對,因爲每個人合理推理出來的答案都不一樣,那麼,哪一個才是真理?所以說,合理的推理絕對不是真理。即使得了真理的答案也沒用,因爲一千萬個答案當中,只有一個真理,那個真理就跟一千萬個答案一樣,也沒有用了,誰會去重視它呢?所以真理沒有辦法拿到書局去賣,每個月都有一堆新書出來,書架上的書浩如煙海,那一本真理擺在那裏有用嗎?大腦推理出來的東西,都不是真理,真理是符合生命的;不符合生命的那種真理叫做物理。真理,一方面符合生命,另一方面它也符合物理定律,但符合生命的這個基本要求,遠大于物理定律的定義,要留意這一點,不然你沒有辦法體會。
我們從前面的緣起到辨色空,到明叁性叁無性的情況,這樣一路了解下來,知道原來我們都弄顛倒了——只看到師子相,忘了師子的存在。有一些修行人,則是只看到師子的本體,看到那個叫做金子的東西,而忘了師子的存在,那是「見理不見相」;有的是「見相不見理」;有的是「執相廢理」,有的是「執理廢相」,拿著理把相給否決掉了,這一相就變成是罪惡這樣,這都不對;有的是兩個都拿,好像這樣比較穩當,但這也不對;有的是兩個都放下、都不承認,那也是頑空。常空、頑空都不對。
這四個狀態怎麼拿捏恰當,「真實的了解」是關鍵,所以下面接著講無相、無生,讓我們知道原來從無始以來,所有認知皆是顛倒;而這個情況就讓我們有一個自省和定位——定位我們所看到的法界森羅萬象,元無有實,它都是一種過程。但不要誤以爲過程,就都不要緊,雖然那個刀子是虛妄的,割下去也是會流血啊。這些是假相、是虛妄的沒錯,但它是事實的狀態,一種本然的存在,因緣本來如此。所以社會現象,物理現象、生理現象、心理現象,這些都不能逃避,它是一種事實的狀態,有他一定的作用,必須順著他過去。
記得小時候我剛學會騎自行車,在一個下著毛毛雨的黃昏,看見地上好像有一張白紙,就想把它碾過去,好玩嘛,結果碾下去就摔個人仰馬翻,起來一看,竟然是個磚塊!磚塊,它是事實的狀態;似有,你把它當做紙張,那是你想的,就像前面講的把繩子看成蛇一樣。那種自己想的不算,他不是真實的了解。同樣的,我們從無始以來,所有的認知都是虛妄,你把假的都當成真的,這當中無非是情有、似有,頂多是從你的經驗主義、知識性來的,它也是理有,沒有辦法真的去感受那個「實有」,實際的那個部分你體會不到。
「元無有實」這個認知就叫作覺。菩提叫作覺,就是覺醒、覺悟、覺知,這都是一種狀態,這個狀態來自于一種能力——智慧。智慧是一種能力,一種感受存在的能力。你有智慧嗎?智慧要怎麼開呢?那就要留意到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比如,你會不會吃東西?你看那個小鳥就很會挑東西吃,所以我們會說「那個小鳥咬過的水果比較甜」。小鳥有一種能力,會選擇它要的,那個選擇是一種生理現象的本能,是一種智慧。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它都有智慧;而這個智慧能夠互通,六根會互通。我們現在是完全不通,腦筋在動的時候,眼睛就看不到。看畫展時,看到入神了,人家叫你,就完全聽不到了,注意力一集中,其它的五根就全關了。由此可知,六根有智慧在運作,它有一種能力;但我們會發現,當專注在某個部分時,其它的部分就關閉、比起作用了,這就是沒有通達,就是不覺;連智慧都沒有,哪有覺?若你專注時,六根會全部起作用。開智慧,它會有一種能力;那你開的是哪種智慧?大多學佛人講的開智慧,大概是指舍意識用意根,但他有沒有真的能夠産生轉「意識」成「意根」的運作能力?假如意根不能産生能力來用的話,那個意根的智慧還沒有轉過來——這個地方是七信位跟九信位之間的差別。舍意識用意根是可以,沒有錯,但是要轉「意識」成「意智」,你轉不過來,這還差兩個位次。…
《華嚴金獅子章講記 十二 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 智慧→覺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